[摘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fā)生與教學要求和課堂規(guī)范不一致并且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影響行為者自己的學習而且也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教師必須對教學中的問題行為有正確的認識,并且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及時進行控制。
[關(guān)鍵詞]課堂教學 問題行為 控制
一、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的類型
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類。美國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壞課堂教學秩序、不守紀律和不道德的行為歸納為擾亂性的問題行為;把退縮、神經(jīng)過敏等行為歸納為心理問題行為。而布羅菲(Brophy)和羅爾肯帕(Rohrke)則把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分為三類:(1)屬于教師的問題。學生的行為使教師的要求受挫,從而引起教師的不快或煩惱。(2)屬于學生的問題。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師外)的干擾,學生的要求受到挫折。(3)師生共有的問題。師生彼此使對方的要求和目標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這一分類方法把教師的問題行為也列入其中,有啟發(fā)意義,應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分類是根據(jù)學生問題行為表現(xiàn)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品行方面(或叫做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人格方面(或叫做內(nèi)向性)問題行為。品行方面的問題行為主要包括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背逆性行為等。品行方面的問題行為會直接干擾課堂教學,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人格方面的問題行為,則多少帶有“神經(jīng)質(zhì)”的行為,即通常說的“退縮行為”。 這類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教學秩序構(gòu)成直接威脅,但卻對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對學生個人的成長有極大的危害。
有關(guān)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的產(chǎn)生常常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主要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生、教師和環(huán)境三個方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的放矢地加以控制。
二、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的控制
1.建立課堂教學規(guī)則。教學活動面對幾十個性格各異、生機勃勃、活潑好動的學生,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規(guī)則,就不能將這幾十個學生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之中。建立課堂教學規(guī)則主要是解決教學過程中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應該怎么做。課堂教學規(guī)則建立之后,就要及時反復鞏固它,必要時還要加以修正。
2.識別問題行為和強化。建立規(guī)則之后注意督促學生遵循,并注意依據(jù)所建立的規(guī)則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控制。其做法是:第一步就是觀察行為不良的學生,以識別出一個或少數(shù)幾個行為作為目標行為,第一個被定作目標的行為應當是最嚴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發(fā)生的頻率較高的行為,并且看看是什么強化物在維持這一行為。第二步是設立基點行為。在以后幾天里觀察學生,看看其目標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有多高。在此之前,需要明確界定這一行為的構(gòu)成。例如,如果目標行為是“打擾同伴”,那么你就得考察是什么具體行為構(gòu)成了“打擾”(或許是逗樂、伸頭、打斷、拿去教科書)。可以根據(jù)頻率(如張××擅自離座位多少次)或時間(離座位多少分鐘)來測量行為基點,頻率記錄很容易做到?;c行為可以成為表揚或懲罰及實施程度的參照點。第三步是選擇強化物和強化的標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行為矯正實踐,都贊成強化適當行為而不是懲罰不當行為。懲罰往往會制造仇恨,這樣,即使用懲罰解決了一個問題,但卻又產(chǎn)生了另一些問題,并且懲罰還必須始終如一地使用。相反,成功的強化程序過一段時間后就會逐漸消失,在行為矯正程序的開始階段,需要始終一致地強化適當?shù)男袨椋S著行為的改進,強化就可以給得越來越少。最后,從論理方面來考慮,即使用懲罰和強化同樣奏效,但應當避免使用懲罰,因為懲罰不利于建立一個快樂健康的課堂環(huán)境。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一兩種懲罰,但只有在無法使用強化策略,或強化策略不管事時才予以使用。無論如何,對不良行為的懲罰程序應當始終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不能動不動就用。
3.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感氛圍。如果把知識比作大海,那么學生便是知識海洋里的一條小船,情感便是鼓動小船前進的風帆。船沒有風帆,只能在原地打轉(zhuǎn)。課堂沒了情感,學生這條小船就會擱淺。大凡教學高手,都特別注意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感氛圍。如,魏書生的民主和諧,李吉林的情景融融,寧鴻彬的激情創(chuàng)造,程翔的澎湃激情。學生之所以愿聽他們的課,皆得益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是他們的成功之處。有情則有趣,有趣則樂學。課堂教學的生機在于情感氛圍。因此,教學要注意創(chuàng)設課堂情感氛圍,把學生引入到這個氛圍中來。
4.用“暗示”控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授課教師如果停下課來橫加指責,大發(fā)雷霆,這不但占據(jù)了課堂時間,而且?guī)熒菀桩a(chǎn)生對立情緒,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過來如果不聞不問、熟視無睹,那也將影響整個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效果。二者均不可取,那怎么辦才合適呢?筆者以為對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采有“暗示”手段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謂“暗示”就是不明說,在控制課堂教學中問題行為時,不直接去進行,而是通過言語或非言語表達,穩(wěn)定問題行為學生的情緒,制止他們的行為,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不中斷教學活動,也不影響其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方法。
三、控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應注意的事項
上述方法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主要是用來控制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屬于治標的方法。要根除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行為,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治本的要求。
1.對學生充滿愛心,要正確認識問題行為。從教師的角度講,糾正學生的問題行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產(chǎn)生問題行為的原因是復雜的,教師應有愛心,有愛心才能產(chǎn)生控制學生問題行為。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們是受害者,他們的問題行為是受一定的因素影響才產(chǎn)生的,他們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對他們應持更為寬容的態(tài)度
2.安排教學任務要適當。教學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鎖定的教學任務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其分寸應把握在“跳一條摘到桃子”的水平上。
3.注意教學程序。教學程序合理,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教學內(nèi)容的來龍去脈清晰,學生就會消除擔憂和緊張,從而產(chǎn)生“勝任感”和“自我提高感”。
4.注意建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應在安謐、寧靜的環(huán)境中進行,避免外界的干擾引起學生情緒上的不安和心理上的騷動。課堂氣氛是學生環(huán)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師生之間要民主、平等、友好、和善、使學生有安全感。
5.慎用懲罰。懲罰不是目的。要多用正強化,用強化優(yōu)良行為的方法去啟迪問題行為者,使其自覺糾正不良行為。
6.進行心理疏導。教師應啟發(fā)、引導問題行為者,使之改變對周圍環(huán)境的偏執(zhí)的認知和情緒反應,正確認識和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全面認識自己的主觀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確立適當抱負水平。
7.與家長合作。研究表明,親子關(guān)系與適應不良問題行為關(guān)系甚大,所以教師應與家長合作,共同分析原因,統(tǒng)一認識,制訂措施,從學校、家庭兩個方面做問題行為者的工作。
(作者單位:河南舞鋼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