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級新生處于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轉折點,幫助大一新生實現角色轉變、適應大學教學特點、構建完善自我,這對于培養(yǎng)合格優(yōu)秀的大學生,造就新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具有首要的和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輔導員 大一新生 “輔”與“導”
大學教育在教育理念、育人方式、管理模式上都迥異于以往階段的教育,這對于剛剛邁入大學的新生來說無疑意味著一個角色的重大轉換。角色轉換的快慢、適當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與學習實效。這使得如何對剛步入大學的學生進行“輔”與“導”有著重要的實踐探索意義。
綜觀以輔導員為研究主題的專著與論文,對于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工作職責、隊伍建設、實際作用與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不乏鮮見,但對輔導員對不同年級學生輔導的探討可謂“鳳毛麟角”。筆者擔任四個年級的輔導員,深知一年級的輔導對后三年的學生工作的重要影響,以高年級為參照,結合一年級的工作實際,擬對一年級新生的“輔”與“導”進行思考與總結,以期拋磚引玉,就教于時賢,并望對輔導員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探索提供可鑒之資。
一、癥結
新生夢想中的大學總是近乎完美,但當他們在經歷了幾天的興奮、新奇之后,問題開始涌現,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癥結。
1.生活無措
“生活無措”首先體現在個人日常生活的處理上。在過去,不少同學的衣食住行,全部由父母照顧,自己只要學好功課就行了;在家里“集幾代之愛”于一身,自我感覺良好,特別是獨生子女,更是如此。父母的照顧以及“溺愛”使同學們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并且自我中心意識強,加上成長路上一直“一帆風順”,對挫折、失敗也就缺乏“預防能力”,這使他們獨立生活能力不強,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意識較差。
“生活無措”還體現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大學生活與以往生活相比,是一個屬于“群居”的生活。80后的大學生因其成長環(huán)境,習慣于以自我存在為處事的前提,片面強調自我需求的合理性,表現得心胸狹隘,對人總有戒心,總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真誠是有目的的?!俺情T失火,殃及池魚”,人際關系的失調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在筆者所帶的四個年級中,因與室友不合請求換宿舍的一般是一、二年級,其中一年級比例最高,約占1/6。
2.學習困惑
學業(yè)上感到迷茫,是新生中出現的又一個普遍現象。當中學明確的目標——考大學實現后,頓感陷入了漫漫無方的征途,覺得學習沒有了動力。有的學生打起了自我犒勞的“如意算盤”:為考大學,自己付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苦了十年,現在該歇歇了。”有的學生覺得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專業(yè)或者認為是“不好的”“無用”的專業(yè),因此“學起來沒勁”。
3.課余虛度
大學里,最明顯的變化是課時大大減少,老師基本上不會布置作業(yè)。這樣,學生的課余時間大大增多。當學生沒有了老師的管束、緊密的學習任務,就會出現以下情況。
(1)放松對專業(yè)的學習。1997年,對北京76所高校的統(tǒng)計顯示,因成績很差和行為不良被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的就有249人,其中70﹪的學生多門功課不及格,而他們多數為一年級的學生。(2)沉迷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學生過多地在網上停留,容易陷入虛擬世界中,忽略與同學的相處,造成現實交往中受挫。另外,網絡的“信息污染”會影響學生的思想,造成道德感弱化,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犯罪。
以上癥結的揭示與分析,意味著輔導員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予以輔導。
二、“輔”“導”
1.實現角色轉換
上大學的年齡,一般在十八九歲,不少同學在跨進大學校門之前,就已經參加了“成人儀式”,向社會同時也向自己宣告“我是一個成人了”?!俺扇恕钡脑~中應有之義是“成熟”,意味著獨立和社會擔當。大學也是一個“準社會”,作為大學生,應當盡快盡早地實現自己的角色轉換,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1)學會主動與他人溝通。良好的溝通是營造優(yōu)良氛圍的開始,而一個優(yōu)良的氛圍是讓自己能有幾年美好時光的必要條件。(2)學會尊重他人。在維護自己權利的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不專橫跋扈。(3)學會包容?!叭藷o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與不足,不要總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對別人就“橫挑眉毛豎挑眼”。(4)學會友愛。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之以援手。“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絕不會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5)學會感激。對他人的幫助,要以心換心,真誠地感謝幫助自己的人,不要生活在班級的邊緣,做“獨行俠”。我們始終不是在“幻想”,而是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社會總是人與人的社會,而且未來的社會越加重視競爭與合作。
2.適應教學特點
大學因與中學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不同,而有它不同的教學特點。大學更強調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以及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如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等等。老師的課堂教學,在教給學生一定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更多的是啟發(fā)思路,指點方法。
教學特點的改變,需要大學生養(yǎng)成相適應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一點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檢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對如何養(yǎng)成這一習慣,《步入大學》提出“學習‘八勤’”(勤于上課、預習、筆記、思考、提問、復習、閱讀、創(chuàng)新)和“自我管理‘四善’”(善于規(guī)劃、落實、小結、調整)。
3.構建完善自我
大學不但傳播先進的知識與技術,同時培育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人。學習是大學的主題但不是全部。為此,大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是一個自由而廣闊的空間。由于中學時繁重的功課壓力使得學生的自我意識主要放在了學習上,忽略了德性的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鍛煉。有網友將大學生八種“不良行為”歸納為八個方面:(1)考試作弊成了盛行風。(2)課堂成了放牧場。(3)宿舍成了垃圾場。(4)上廁所的素質不高。(5)校園里到處是戀愛者的后花園。(6)說話“超文明”。(7)吃飯浪費。(8)網絡玩通宵。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進行誠信與自律教育、感恩與責任教育、個性與規(guī)范教育、禮儀與審美教育。
大學的生活是一個開始,能力的培養(yǎng)不容忽視。近幾年的就業(yè)形勢不容樂觀,當代大學生面臨“相對過剩”的挑戰(zhàn)。大一新生必須認清形勢,從一年級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大體來說,現代社會需要的個人素質有:“信心、能力、溝通、創(chuàng)造、合作”,而這些素質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鍛煉出來。
三、結語
總之,作為新生輔導員,應該幫助他們盡快盡早地實現角色轉換,適應大學的教育環(huán)境、教學特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大學教育理念和人生理念,涵養(yǎng)德性,提高實踐能力。這不但關系著學生個人大學階段乃至今后一生的成長,而且還關系著社會發(fā)展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翁鐵慧.高校學生輔導員行功指引[M].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
[2]熊丙奇,蔣明軍,滕建勇.步入大學 [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17-19.213.
[3]王興權.從大一開始選擇未來[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7,(17).
[4]夏科家,張瑞鴻.中美高校學生事務觀比較[M].思想理論教育,2006.
[5]裴倩敏.企業(yè)需要什么樣的員工[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7,17(31).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