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翻譯的過程就是正確理解原文和創(chuàng)造性地用另一種語言再現(xiàn)原文的過程。對于這一過程的研究,很多學者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工作,但是無論譯者采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和策略,翻譯中完全對等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有效翻譯是完全有可能實現(xiàn)的。
[關鍵詞]翻譯 完全對等 有效翻譯
一、完全對等翻譯的不可能性
交際是語言的基本功能,也是人類得以生存發(fā)展的手段,翻譯在持不同語言的兩國人的交際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譯者總是想使原文與譯文無論是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還是風格上達到完全一致的對等,但是完全一致的對等是個理想狀態(tài),很少能夠達到,這歸根于以下原因。
1.任何兩種語言之間都是有距離和差異的
由于人類的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諸如生態(tài)環(huán)境、物質文化、社會習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給翻譯帶來許多障礙,這多方面的差異必然在語言中有所反映,比如文化的缺項造成語言詞匯的缺項(劉利華,1999)。一種語言中的某個詞、短語或某句話不一定能夠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與它在內(nèi)涵和外延意義上完全相同的對等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譯者找不到對等的翻譯,至少可以做到對應翻譯。如:“水中撈月”被翻譯成英語應為“to fish in the air”,“木已成舟”被翻譯為“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甕中之鱉”被翻譯為“a rat in the hole”等等。
2.語言根植于文化并從屬于文化,文化在文字翻譯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保持原文文化色彩與譯文的可理解性之間譯者有時只能取其一。盡管有時譯者可采取一些措施來彌補這一損失,如加注解、加解釋等,但是這些方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譯文永遠不能譯出原文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和情感聯(lián)想,這一觀點在某一則廣告翻譯中得到體現(xiàn)。如中國有名的電池品牌“白象”的英譯,白象被譯成“white elephant”?!鞍紫蟆痹跐h語中象征著運氣和好運,但是“white elephant”在英語國家里會引起不好的聯(lián)想。A white elephant是一個典故,源出過去某國國王送給他不喜歡的臣子一匹白象,使他不得不耗巨資喂養(yǎng)這一珍貴動物,這一沉重包袱終使其破產(chǎn),所以現(xiàn)在白象用來代指一些昂貴卻無用的東西,難怪“白象”牌電池在英語國家的銷路不好。每一種語言中的詞匯都與其文化密切相關,在內(nèi)涵意義上肯定有所不同。所以形式上看似對等的詞語不應被輕易地看作是完全對等語,這也使完全對等翻譯變得不可能。
3.翻譯是個涉及人為努力的過程,恐怕世上再好的翻譯機器也不及人的大腦
翻譯是一個在一種語言中重現(xiàn)在另一種語言中被表達的信息的過程。這種“重現(xiàn)”涉及了譯者的努力,他需要準確無誤地、全方位地理解原文,然后組織另一種語言重現(xiàn)原文信息,我們可以把這兩個過程分別叫做“理解過程”(comprehension)和“組織過程”(formulation)。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在這兩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微小錯誤和不足都會使譯文與原文相背離。然而沒有人能完全準確無誤地完成這兩個過程。有時我們在理解原文語言方面都存在障礙,更不用說去理解一門外語了。
二、有效翻譯的可能性
上面提到完全對等在翻譯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有效的充分的翻譯卻是可以達到的。因為奈達曾指出,在文化和眾多人類語言中,共性總大于個性。人類本身以及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如地理、季節(jié)氣候、人類勞動等方面的知識體驗都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谶@些共性奈達說“翻譯中的完全對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充分的翻譯卻是可以達到的,主要出于三個原因:語言普通性的存在、文化相似形的程度和人類的智力能力”(absolut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ng is never possible,But effective translating can be accomplished,and for three reasons:the existence of language universals,the extent of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certain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of all people)。
盡管語言中存在距離,每種語言都有自身的特點,但是“所有語言90%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語言的共性遠遠大于語言之間的差距”(at least ninety percent of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s of all languages are quite similar,and language universals far outweigh the divergences)(奈達,2001)。奈達曾說過“世界上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共性。思想完全可以溝通,這是翻譯之所以能實現(xiàn)的客觀基礎?!闭怯捎谡Z言相似形的存在,任何在一種語言中被陳述的事物也當然能夠在另一種語言中被陳述(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certainly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所以有效翻譯能夠實現(xiàn),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原語在各個層面上的信息都能被傳譯到譯入語中去。
另一方面語言是開放的,語言中的詞語每時每刻都在經(jīng)歷著發(fā)展、變化和消亡。語言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它在不斷地吸收外來語,這包括向其他語言借詞。例如,比起盎格魯-撒克遜的詞匯,現(xiàn)代英語的詞匯得到極大豐富,這歸功于它多年來不斷地從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語言中借取詞匯。借用詞匯為跨文化翻譯奠定了基礎,同樣語言的這種開放性也使有效翻譯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劉利華.常規(guī)關系意識與英語隱喻翻譯.黔西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12(4).
[2]奈達.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健.英漢語隱喻的跨文化對比及翻譯.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4]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第二版.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作者單位:江蘇工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