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歧義容忍度是指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不確定性時心理上的容忍程度。本文通過對107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對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歧義容忍度情況和導致歧義不容忍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考慮歧義容忍和歧義不容忍的平衡關系,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歧義容忍度 英語教學 歧義不容忍
一、歧義容忍度的定義
歧義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或Tolerance for Ambiguity)是美國心理學家Frenkel-Brunswik于1948年提出來的。歧義容忍度指的是個體或群體面對一系列不熟悉的、復雜的,或不一致的線索時,對模棱兩可的環(huán)境刺激信息進行知覺加工的方式。Budner認為,容忍歧義或不確定的能力是一種穩(wěn)定的傾向或人格特征,他將此定義為個人對歧義現(xiàn)象做出的或接受或抵制的傾向和反應。Ely則認為,歧義容忍度是一個人對歧義現(xiàn)象和缺乏明確概念的事物的接受程度。Ellis把歧義容忍度歸為一種人格特征。Ellis認為,歧義容忍度“包含了不求助權威人士,毫無困難地處理模糊新現(xiàn)象的能力,這種容忍即允許不確定性存在,不要求嚴格歸類”。由上述定義可知,歧義容忍度為個體差異的一個方面,個體在判斷、處理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冷靜、清醒的程度可以用歧義容忍度來衡量。歧義容忍度較低者往往事事務求精確,無法忍耐模糊不清的事物和局面,回避不明確的東西,拒絕那些與他們的想法不一致的觀點,產(chǎn)生壓抑、不愉快的感受或干脆產(chǎn)生躲避行為。容忍度較高者對歧義往往不會那么擔憂或困惑,能夠接受與他的信仰和知識結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接受相互矛盾的內容,能夠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把問題理出頭緒。
二、歧義容忍度對英語課堂教學影響分析
英語學習中的歧義容忍度,是指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不確定性時心理上的容忍程度。學習英語時產(chǎn)生的歧義,源于英語自身的不確定性及英漢之間缺乏完全對等而產(chǎn)生的不確定性。為了找出歧義容忍度與外語學習成效之間的關系,有些研究者在該領域做了一些探討。Naiman等人(1987)對72名母語為英語的法語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成果表明,歧異容忍度與法語聽力理解分數(shù)之間存在顯著關聯(lián),歧異容忍度高的學生法語聽力理解的分數(shù)較高。Chapelle和Roberts(1986)的研究結果表明,歧異容忍度是預測英語學習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歧異容忍度高的學生在學習中具有優(yōu)勢,尤其是在語法結構和聽力理解方面。Christopher(1995)指出,歧義容忍能影響三個學習區(qū)域:(1)學習者個人的語言學因素,如語音學、音位學等。(2)保持語言學習技巧。(3)采用這些技巧作為永久的策略。本文通過實驗對歧義容忍度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的原因進行分析。
1.調查對象
本項研究的對象是某高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2007級學生(參加調查時為大學二年級學生),參加調查的學生人數(shù)為114人。這些學生在參加本次調查前沒受過任何形式的外語學習策略訓練。
2.研究方式和數(shù)據(jù)收集
本項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參考Ely(1995)設計的“語言歧義容忍度”(Second Language Tolerance of Ambiguity Scale)問卷,經(jīng)修改而成。問卷共12個項目,反應方式為五個等級,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數(shù)越高,歧義容忍度越低。本項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14份,有效回收107份。問卷得分被輸入SPSS和EXCEL進行分析。
3.調查結果及分析
筆者依據(jù)Christopher M.Ely的“語言歧義容忍度”問卷得出的數(shù)據(jù),對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引發(fā)大學生語言歧義容忍/不容忍的兩大類問題,即語言知識和應用能力,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在詞匯和語法方面,受試者對語法方面的容忍度明顯高于詞匯一致性方面。許多受試者(41人)認為無法容忍無法在英語中找到漢語的對應詞匯。這是歧異容忍度較低的一種表現(xiàn)。受試者對問題1和6的回答,集中在有時符合和通常不符合(選項3、4),由此可以看出受試者在這兩部分的歧異容忍度較為適中;但在猜測詞義方面(問題12)受試者的選項則集中在1、2、3。也就是說受試者在猜測詞義方面歧異容忍度較高,他們在經(jīng)過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已經(jīng)不再對陌生的單詞感到困惑。
從表2可以看出,受試者在聽力方面歧異容忍度較低。問題2“我因為不能完全聽懂老師用英語所說的話而感到煩惱”;問題9“老師使用我不知道的英語單詞時,我感到困擾”。大部分受試者都選擇了代表完全符合到有時符合的1、2、3選項。由此可以看出,受試者在聽力方面歧異容忍度較低。在口語表達方面,受試者在發(fā)音方面的歧異容忍度高于準確的表達。受試者對問題5“我的發(fā)音不夠準確,想到這點,我就不舒服”多為1、2、3;而對問題10“說英語時,如果不能清楚的表達我的意思,我會感到不舒服”的答案則多為3、4、5。受試者在寫作方面的歧異容忍度表現(xiàn)適中(問題3、8),都集中在2、3、4選項上,只有少數(shù)的幾位受試者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了歧異不容忍,即過分重視詞匯的選擇和語法的準確性;還有少數(shù)幾位受試者是歧異容忍度過高,這就會造成他們忽視詞匯和語法的應用,不利于語言學習。
三、歧義容忍度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歧義容忍或歧義不容忍是語言學習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歧義不容忍的出現(xiàn)是語言學習的必然。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過分強調應試的教學,要求學生們掌握的是記憶性的、機械化、絕對化的“正確答案”。在這種情況下,答案是惟一的,模糊是不存在的。因此,學生已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學習語言可以像數(shù)學一樣,學習者只需記住一些結構、語法、詞匯就夠了。而這種學習觀念直接導致了學生在語法連接和語句層面上產(chǎn)生較低的歧義容忍度。語言學習者—旦置身于真正的交際場合中,就會因缺乏對詞匯語法的歧義容忍能力而導致交際失敗,使得學生在學習十多年后,仍無法進行正常的語言交際。而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學生除了面臨語言知識的欠缺之外,還要面對更多的第二語言交際能力不足的困難。學生掌握一些交際策略,如避免、直譯、轉化、模擬、求助等,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歧義容忍水平,克服詞匯語法能力、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 促進語言的輸入學習,從而在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由此可見,歧義容忍對學生的外語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歧義容忍度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了解學生的歧義容忍度水平。教師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對歧義容忍度低的學生可以采用一些補償技巧。例如,自由討論、復述故事、角色扮演、釋義、找同義詞、信息差練習、略讀以及根據(jù)語境推測詞義等。當然,對歧義容忍度過高的學生也要采取一些類似精確閱讀、翻譯等加以調控。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應該充分認識自己的缺陷。Brown(1987)認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容忍度高者不會受歧義和自相矛盾內容困擾,但過度容忍歧義又會導致囫圇吞棗,妨礙吸收有意義的內容。歧義容忍度低者雖可避免容忍度高帶來的一些不良習慣,但又過早拒絕那些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不利于學習外語。歧義容忍度過高和過低的學生都應該盡可能多地進行各項訓練,保持歧義容忍和歧義不容忍的平衡關系,從而切實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Bunder,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2.29 50.
[2]Chappelle,C. Roberts,C.Ambiguity Tolera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27 45.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Ely,C.M.Tolerance of Ambiguity and the Teaching of ESL [A].In J.M.Reid(ed.).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5.
[5]Norton,R.W.Measurement of Ambiguity Toler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75,(39):607–619.
[6]王立非.認知風格研究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1998,(4).
[7]張慶宗.歧義容忍度對外語學習策略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6(6):456–461.
[8]周英.歧義容忍度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聽力理解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作者單位:遼寧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