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飛特族”近年來在中國日漸流行。本文介紹了“飛特族”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并從語言學角度指出這一詞語的出現(xiàn)豐富了漢語的詞匯。
關鍵詞:飛特族 流行 詞匯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飛特族”近年來在中國逐漸走俏,成為一個時尚流行的新新族群?!帮w特族”這個新詞的升溫,跟暢銷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是分不開的。作者是日本新銳女作家青山七惠,這位80后的女作家憑借這部小說拿下了年度日本文學屆的最高獎“芥川文學獎”。書中描述了一個“飛特族”的辛酸,使眾多80后產(chǎn)生了共鳴。書中所描寫的“飛特族”的生活已經(jīng)在中國有了影子。因此,自認為“飛特”和向往成為“飛特”的年輕人都成為購買這本書的群體。自此,“飛特族”在中國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飛特族”的身影。
(1)“愛做就做、愛玩就玩,自由自在,不用老是看老板臉色”,如果有這樣一種工作那該多愜意。甭說,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近年來在北京、廣州、南京等地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批邊玩邊干活的年輕人,他們有個很洋味的名字——“飛特族”。(《華人時刊》2007年第1期)
“飛特族”的洋味在于它是一個音譯添意詞,是由英語的Freeter音譯而來,再加上漢語中的“族”這一語素表示該詞的詞義類型。Freeter是一個混合詞,來自英語的Free(自由)和德語的Arbeiter(工人),指的是那些連續(xù)從事兼職工作不滿五年的年輕人。
“飛特族”在西方一直非常流行,并且廣泛流行于日本。日本官方對“飛特族”的定義是:年齡在15歲至34歲之間,沒有固定職業(yè)、從事非全日臨時性工作的年輕人。“飛特族”的流行程度,我們從以下數(shù)字可以看得出來:
(2)在日本和臺灣地區(qū),它是當前非常風行的職業(yè)方式,根據(jù)統(tǒng)計,日本15到34歲的飛特族,從1990年的183萬人,至2001年已增至417萬人,可見這個年齡層每9位就有一位是飛特族。臺灣的年輕人哈日成風,約有51%的大學畢業(yè)生成為“飛特族”。(《華人時刊》2007第1期)
“飛特族”是放棄傳統(tǒng)的工作方式的一群人。他們往往只是在需要錢的時候去掙錢,而且從事的是一些彈性很大的短期工作,或者是自己開一家個性的小店,總之,避免“朝九晚五”的拘束生活,追求生活的樂趣、注重內心的感受。在中國新出現(xiàn)的“飛特族”也是如此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3)如今都市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群“飛特族”:上一兩年班,辭職休假一陣子,玩夠了再找工作,賺夠錢又“炒”掉老板開始休假。(《廣州日報》2007年6月27日)
而中國的“飛特”與西方國家的“飛特”有些不同。在中國,被稱為“飛特”的人是有能力找到穩(wěn)定工作,但總是為了休息或者游玩,輕易辭掉固定工作的人。當然這樣的人往往并不愁接下來會沒飯吃,所以,中國的“飛特”們顯然更偏精英些:
(4)換了4次工作卻仍能晉升“經(jīng)理級”的王沖說,“一個優(yōu)秀的‘飛特’,收入完全可以超過全職者。不過也有的飛特族只屬于低端低收入階層。想要做個優(yōu)秀的‘飛特’,除了有休閑意識,還得明確自己的職業(yè)目標,對自己的發(fā)展前景得有明確規(guī)劃。當然,我認識的鉆石級‘飛特’學歷最低也是碩士,真才實學是非常必要的保障。”(《新民晚報》2007年11月22日)
“飛特族”們實踐著讓人羨慕的生活方式,他們是比大多數(shù)人更有勇氣的一群人。對于他們的未來,有人樂觀鼓勵,有人甚是擔憂,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關注著他們,因為他們實踐著大多數(shù)人潛意識里的職業(yè)理想,或許他們是一次工作革命的范本。現(xiàn)在數(shù)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希望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中國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但在這個潮流下,也有許多大學生放棄按部就班的工作,他們有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他們在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飛特族”的出現(xiàn),迎合了他們的需求,因此“飛特族”在中國的隊伍也日漸壯大。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飛特族”的出現(xiàn)為“某某族”這一群體增添了新的成員,豐富了漢語詞匯。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中國出現(xiàn)的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直接引用外語的音譯詞,不必再另外造一個新的漢語詞,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
參考文獻:
[1]邵敬敏.香港方言外來詞比較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0,(3).
[2]于根元,王鐵琨,孫述學等.新詞新語規(guī)范基本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2003,(1).
(王燕,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