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意在形式上用選擇問句的格式將渾然一體的兩項或多項分而說之,以達到渲染氣氛,深化意境的修辭方式就叫“疑離”。它有著先離后合和先合后離兩種類型。它和設問雖然都是問句的變通運用,但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關鍵詞:疑離 設問 比較
在詩文中有這樣一種修辭現(xiàn)象:從形式上看,它似乎使用“是……,還是……?”的格式來表示二者或數(shù)者選一,但從表達效果看,卻是二者或數(shù)者都選。例如:
(1)放學回來我睡在這海岸邊的草場上,
海碧天青,浮云燦爛,衰草金黃。
是潮里的聲音?是草里的聲音?
聲聲道:快向光明處伸長。
(郭沫若《心燈》)
從語法上看,例(1)似乎是二者選一的復句,但從前面的“放學回來我睡在這海岸邊的草場上”來看,就不是二者選一了,而是兩項意思兼有:既“是潮里的聲音”也“是草里的聲音”。像這種有意在形式上用疑問句式將渾然一體的兩項或多項分而說之,以達到渲染氣氛,深化意境的修辭方式就叫疑離。也有人稱為“貌離神合”,簡稱“貌離”。(吳士文《修辭新探》)本文擬談談這種辭格的特點、類型及修辭功能,并和與之相似的辭格“設問”進行比較。
一、“疑離”的特點和類型
作為辭格的“疑離”,主要是變通運用了選擇問句形成的。它是問句的形式,但又不要求做答。它是選擇問句,但又不要求從中選擇某一項。其特點是,用兩項或多項疑問句并列發(fā)問,但它不直截說明,而是讓讀者發(fā)疑。待把前言后語一連貫,便可疑念全消。它不同于一般的選擇句,它是故意把不可分割的兩項或多項用疑問語氣分而述之。例如:
(2)是云?是霧?是煙?
裹著蒼茫的港灣;
是煙?是云?是霧?
壓著港灣的高山。
(李瑛《哨所鳴啼》)
例(2),“是云?是霧?是煙?”是其中一種呢?還是都兼有呢?單看此句并沒有直截說明,讓讀者發(fā)疑。從后面的“裹著蒼茫的港灣”“壓著港灣的高山”來看,疑念全消了,原來是三者都兼有。
我們根據(jù)疑離中離與合的先后順序,可將構(gòu)成疑離的方法分為兩類:
1.先合后離式疑離
這種方法是先說出一個總的語境或前提,然后再在此基礎上用幾個疑問句進行分述。例如:
(3)天,浸在水里,
天空,才這樣一碧如洗,
河水,浮在天上,
小河,才這樣清澈見底,
那藍色錦緞上的白花,
是蘆花?是流云?是柳絮?
映在水中的那濃綠,
是秧田?是林從?是軍衣?
(吳士文《修辭新探》)
例(3),先寫出“浸在水里的藍天上的白花”的意境,再用疑問句的形式分述“白花”的內(nèi)容。這樣寫出的景色清新秀麗,充滿生機。浸在水里的藍天上的白花,不只是蘆花;不只是流云;也不只是柳絮,而既是蘆花,也是流云,也是柳絮。三者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同樣,最后一行的“映在水中的那濃綠”是“秧田”“林叢”和“軍衣”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
2.先離后合式疑離
這種方法是先用幾個疑問句提出多項疑問,然后指出實質(zhì)或緣由。例如:
(4)水幾重呵,山幾重?
水繞山環(huán)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懷,此時此身和處來?
(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例(4),先用兩個疑問句發(fā)疑,“水幾重呵?”,“山幾重?”然后道明實質(zhì),既是“水幾重呵”又是“山幾重”,因為后面有“水繞山環(huán)桂林城”。分說的兩項形式上是疑問句,似乎是兩者任選其一,語意上則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是水幾重,也是山幾重;既是山城,也是水城。這樣寫桂林的山水景色才能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這樣寫,語言理解上既能避免片面,又能跟詩意合拍。
二、“疑離”的修辭功能
恰當?shù)剡\用“疑離”辭格,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詩文的感染力。比如我們說“雨水和汗水沿著她的辮梢兒灑”。詩歌中卻可以故意把“雨水和汗水”分而說之,說成“是雨水?是汗水?沿著她的辮梢兒灑”。這樣寫來,不僅能渲染氣氛,深化詩意,而且還能抒發(fā)某種感情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如例(4)“水幾重呵,山幾重?”,不是問到底有多少重,也不是說沒有多少重,而是贊嘆山重水復的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形似選擇問,實際上既非選擇亦非疑問,是贊美——處在青山綠水中的桂林既是山城,又是水城啊!
另外,在現(xiàn)代詩歌中,常常運用疑離來過渡,來深化詩意。例如:
(5)幽囚著的朋友們呀,
你們?yōu)槭裁炊及衙嫫ぜt著?
你們還是羞?
你們還是怒?
你們的故鄉(xiāng)早已改變了從前的故步。
(郭沫若《巨炮之教訓》)
例(5),“你們還是羞?你們還是怒?”無選擇一項之意,二者皆有之。是運用疑離辭格作過渡,深化詩意。這種寫法耐人尋味,給人的印象更深刻。
三、與“設問”的比較
設問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例如:
(6)這是在哪里呵?
——在中國!
這是什么人呵?
——是我們!
(賀敬之《十年頌歌》)
很顯然,這兩種辭格都是以問句形式作標志,但都不是一般的問句,即不要求別人作答。對一般的語法規(guī)則而言,它們都是問句的變通運用。但是,兩種辭格也不可混淆,相提并論。其區(qū)別是:
1.設問是提出問題,自問自答?!靶刂性缬卸ㄒ姡捴泄室庠O問的,名叫設問?!倍呻x實際上是沒有問題,為的是引起詩文的波瀾。例如:
(7)北方的青紗帳啊,
你為什么至今還令人神往?
因為我們的甘蔗林呀,
已經(jīng)是新時代的青紗帳!
南方的甘蔗林啊,
你為什么這樣翻動戰(zhàn)士的衷腸?
因為我們的青紗帳呀,
埋伏著千百萬雄兵勇將!
(郭小川《青紗帳——甘蔗林》)
(8)飛著,飛著,春,夏,秋,冬,
晝,夜,沒有休止,
華羽的樂園鳥,
這是幸福的云游呢?
還是永恒的苦役?
(戴望舒《樂園鳥》)
2.設問辭格可用是非問,特指問和選擇問這三個疑問格式,而疑離只能用選擇問。例如:
(9)他們是最可愛的人嗎?
(10)誰是最可愛的人?
(11)你是站在前面引導他們呢?還是站在后面指責他們?
(12)這是幸福的云游呢?還是永恒的苦役?
前三個例句用的是設問辭格,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格式表達。后一例句用的是疑離辭格,只能用選擇問句的格式來表達。也正因為如此,使用這種辭格才會有貌離神合之感。
參考文獻:
[1]濮侃.辭格比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2]吳士文.修辭新探[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黃民裕.辭格匯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鄭遠漢.辭格辨異[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5]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鐘江樺,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