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背”字的“背負”之義與“背對著”“不讓別人知道”之義,常常都用“背著”表示,構(gòu)成一對“同形異義”詞,容易產(chǎn)生歧義?;謴汀皞场弊謥矸謸氨场弊值摹氨硨χ薄安蛔寗e人知道”之義,極為必要。
關(guān)鍵詞:“背” “偝” 歧義 本字 引申義
“背”,從月(肉)北聲,實際上是“北”的加形累增字,它的本字就是“北”,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均為“兩個人背靠背”的形狀,所以既有“脊背”之義,又有“依靠”“背離”等義,其它的引申義均由這兩點衍生而出。后來假借為“南北”之“北”,所以又加形旁,字作“背”。
“背”有二音:1.bèi,①名詞:同本義“脊背”,引申為事物的后面或反面,如背面、刀背、斧背;由此再引申出“背離”“違背”“離開”“背誦”“背時”“偏僻”“聽覺不靈”等義。2. bēi,動詞,①人用脊背馱東西(或人),如背麻袋、背糧食、背小孩等。②承擔、負擔,如背債、背利、背罪名等。
其中,bēi音的“背負”之義與bèi音的“不讓別人知道”之義,往往用“背著”表示,構(gòu)成一對“同形異義”詞,歧義頗多,如:
(1)他背著妻子去醫(yī)院做了手術(shù)。
(2)她背著孩子去了娘家
(3)小伙子一直背著母親做買賣。
(4)他只好背著丈夫做這件事。
(5)她為什么要背著丈夫嫁人?
(6)成群的兒童背著大人在盤龍江戲水,有些還玩“高臺跳水”。
(7)大學生背著母親去打工。
另外“背對著”也用“背著”表示,也容易與“背負”的“背著”發(fā)生歧義,如:
(8)他背著黑板站著。
(9)婦女不能背著丈夫,小輩不能背著長輩。
諸如此類的“背著”,到底是“bēizhe”還是“bèizhe”,很難確定。即使根據(jù)上下文,也得多加揣摩,才能確定它的準確讀音和含義。
“背”字的“背負”之義,曾經(jīng)造“揹”字承擔,這個字的產(chǎn)生,大概是為了與“背”字的“背對著”“隱瞞”之義相區(qū)別。但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fā)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發(fā)布,從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其中“揹”字作為“背”字的異體字,被停止使用。不知道為什么,當時沒有考慮到“背”字的“背負”之義與“背對著”“隱瞞”之義都用“背著”表示,很容易產(chǎn)生歧義。從幾十年來的語言使用的實際看,這種混亂是比較嚴重的,有必要重新區(qū)分。
“背”字的“背對著”“隱瞞”之義,固然是從“脊背”“背向”“背離”等義引申而來,但已經(jīng)是離本義比較遠的“間接引申義”了,造成“背”字身兼數(shù)義。所以,另找一個既與“背”有關(guān),又可以區(qū)別形、音、義的字,來分擔其這一義項,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字最好是“偝”,音bèi。
“偝”字古已有之,也是“背”的加形累增字,古同“背”,本身就是專門造來承擔“背”字的“背向著”“隱瞞”等義?!盾髯?8226;非相》:“鄉(xiāng)則不若,偝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禮記#8226;投壺》:“毋偝立,毋諭言?!编嵭ⅲ骸皞沉ⅲ徽l(xiāng)前也?!薄稄V韻#8226;隊韻》:“偝,向偝。”《類篇#8226;人部》:“偝,不正鄉(xiāng)?!?/p>
可見,“偝”字的義項比較單純,而“背”字的義項過于繁雜,由“偝”來分擔其中容易混淆的一項,實際上僅僅是復活這個字而已。“背負著”用“背著bēizhe”,“隱瞞著”和“背靠著”“背對著”用“偝著bèizhe”,它們的形、音、義區(qū)別得確定而顯豁,絕對不會發(fā)生歧義。
其實,“增形變音”本身就是區(qū)別漢字引申義的最常見的方法,同時,也是造成古今字的最主要的途徑。如:“益”本義是“水從器皿漫出來”,后引申為“增益”“漲益”“益加”“利益”等義,義項增多,另造加形字“溢”表示本義?!柏煛北緛硎恰皞钡墓抛?,欠了別人的債,就應該償還,因此引申出“負責”“責任”等義;如果欠債者久借不還,或者干脆賴賬,那債主就要責求、責問、責難,甚至責罵、譴責、責罰了,引申軌跡合情合理,讀音變?yōu)椤皕é”,后來又造“債”表示本義?!翱铩北緛硎恰笆芪锲鳌?,即“筐”的本字,后來引申出“收拾”“拯救”“輔助”“糾正”諸義,另造“筐”字表本義,讀音未變,造“框”“眶”分別表示“木框”“眼眶”等義,讀音則變?yōu)椤発uàng”?!暗堋钡谋玖x是“韋束之次第也”(《說文》),本來是“次第”的“第”的本字,后來表示了“男子后生為弟”(《爾雅#8226;釋親》)之義,又引申出“敬愛兄長”,于是另造“第”表本義,讀音未變;造“悌”表“敬愛兄長”之義,讀音變?yōu)椤皌ì”。
一般而言,今字不管表示本義還是表示引申義,都是為了區(qū)別字形、字音、字義。這是因為本字義項太多,“身兼數(shù)職”,不堪重負,容易產(chǎn)生歧義,不得不另造新字來分擔它過于繁雜的義項。而這個新字,在“形音”方面,又不能“面目全非”,而應在古字的基礎上或加形,或變音(改變聲調(diào);改變聲母:要求所變聲母不能離得太遠,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要相對接近),以便體現(xiàn)出它們之間的家族血緣關(guān)系,顯得支派分明。
所以,由“偝”來分擔“背”字的“背向著”“不讓別人知道”之義,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科學的。
(雷春輝,甘肅合作民族師專漢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