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參照物角度對“有點A(了)”和“A(了)一點”的語義進行分析,并試圖分析二者在用法上的異同點。
關鍵詞:有點 一點 參照物 程度差
一、引 言
對于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來說,區(qū)分“有點A”和“A一點”①的用法是很難的。目前最為普遍的觀點是,“有點”通常用于表示不如意的時候,像“高興”“認真”“舒服”等表示如意的詞語一般不與“有點”搭配,除非是“有點A了”格式。②于是,學習者很自然地認為表示不如意的時候多用“有點A”,表示如意的時候用“A一點”。比如岡部(1990)就有如下論述:
中國語では『よい』程度を量的に言うときには、“一點兒”を『よい』の後にお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中略)“一點兒”を前におくには“有一點兒~”とするが、この場合には好ましくない狀況のとき、或いは完了しているときに用いる。完了は“有一點兒~了”で表現(xiàn)される。③(漢語在表示如意情況下的低量程度時,“一點兒”一定要放在表如意的謂詞之后?!耙稽c兒”在謂詞前時的格式是“有一點兒”,但是“有一點兒”只能用于表示不如意或者完了的情況。表完了的格式是“有一點兒~了”。)④
岡部(1990)認為下列例句(1)a~(5)a是病句,而例句(1)b~(5)b才是正確的句子。
(1)a.*他的身體一點兒結實。
b.他的身體結實一點兒。
(2)a.*聽了這話,父親一點兒高興了。
b.聽了這話,爸爸高興了一點兒。
(3)a.*我今天覺得有點兒舒服。
b.我今天覺得舒服一點兒。
(4)a *大家都一點兒急。
b.大家都急一點兒。
(5)a.*時間一點兒晚了。
b.時間有點兒晚了。(參見『この中國語はなぜ誤りか』光生館19-20頁)
岡部認為例(1)a~例(3)a之所以是病句,是因為“結實”“高興”“舒服”不是表示不如意的狀態(tài)。所以這三個詞只能與“一點”搭配。另外,岡部還指出,因為例(4)的“急”表示的是不如意狀態(tài),所以也可以用“有點”。其實,我們發(fā)現(xiàn)岡部所說的正確的句子例(1)b、例(4)b在沒有一定的語境下很難成立,例(1)~例(3)中的“結實”“高興”“舒服”因為其表示如意的狀態(tài)絕對不能和“有點”搭配的說法也并不正確。參看下面幾個例句:
(6)這樣,我見到了她,一個皮膚有點黑、身材有點結實的女孩子,牛仔褲繃在大腿上,線條有點粗。
(7)這回郭純顯然有點高興:他眼珠子在包國維臉上多盯了會兒。(張?zhí)煲怼栋细缸印罚?/p>
(8)他用手指在胡子上擦擦,那種毛茸茸的感覺很有點舒服。(張?zhí)煲怼对诔鞘欣铩罚?/p>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確定,“有點A(了)”和“A(了)一點”的區(qū)別并不僅僅在于謂詞的感情色彩。本文試從主體事物與參照物(reference point)⑤之間的關系來探討“有點A(了)”和“A(了)一點”的異同點。
二、“有點A”與“A一點”
(一)參照物
我們在進行判斷評價的時候,總是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將要判斷或評價的事物與有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進行聯(lián)系、比較。那些相關聯(lián)的事物就是參照物。有時候,雖然沒有明確的比較對象,實際上在潛意識里也有參照物。比如當我們說“她很漂亮”的時候,其實說話者的潛意識中有個尺度,也許不是非常明確的,但我們可以肯定說話者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jīng)將“她”與自己所見過的人進行了比較,或者在他的意識里有著一個稱得上“漂亮”的尺度。我們可以把潛意識中的尺度或者潛意識中的別人叫做“參照物”。同樣,我們用“有點”或“一點”進行判斷評價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潛意識里的參照物。如:
(9)a.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
b.味道不錯就是甜了一點兒。
除了這種情況外,還有一種可能。當我們說“她越來越漂亮了”的時候,把現(xiàn)在要判斷或評價的主體“她”跟過去的“她”進行對比表示變化,所以過去的主體就成了參照物。
(10)a.臉有點紅了。
b.臉比剛才紅了一點兒。
這樣,我們可以將參照物總結為三種情況,一種是被評價的主體事物的過去或將來,如(10)a、(10)b,一種是其他事物,如(9)a,還有一種是說話者判斷或評價的標準尺度,如(9)b。
(二)主體事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
我們通常認為“一點”是“比較句的標記”(胡振剛,2002),可以用于比較句。而“有點”不能用于比較句,一般表示不如意。比如:
(11)a.你年紀比他大一點吧。(亦舒《一點舊一點新》)
b.*你年紀比他有點大吧。
上述例句是典型的比較句,寫的是主體事物“你”與參照物“他”年紀的差距是“一點”。這個句子不能用“有點”,因為這個句子的語境只要求表示程度差。但是,也有的比較句既可以使用“有點”,也可以用“一點”,如:
(12)a.雖然像素只有600萬,與目前千萬像素的潮流相比有點落后了,但是對于一般家庭用戶來說完全夠用了。(人民網(wǎng))
b.雖然像素只有600萬,與目前千萬像素的潮流相比落后(了)一點,但是對于一般家庭用戶來說完全夠用了。
例(12)a和例(12)b的意思似乎沒什么區(qū)別,但是仔細推敲的話,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個句子還是有一些不同的。例(12)a用的是“有點落后”,所以指的是主體事物——只有600萬像素的相機在參照物——目前千萬像素的背景下,顯得“有點落后”;而例句(12)b表示的是主體事物——只有600萬像素的相機,跟參照物——目前的千萬像素的相機相比有一點差距,也就是“落后了一點”。為什么這個句子既可以使用“有點”又可以使用“一點”呢?因為這個句子中的參照物“目前千萬像素的潮流”既可以背景化,又可以作為比較體。
另外,如上述例句(6)~例(8)所表示的,許多實例都可以證明“有點”并不只是表示不如意。甚至有的詞語雖然表示如意卻不能用“一點”,只能用“有點”。比如:
(13)a.談了幾句,他覺得振華也有點可愛,她的態(tài)度是那么安詳,簡直和美國女子完全不同。(老舍《文博士》)
b.*談了幾句,他覺得振華也可愛一點,她的態(tài)度是那么安詳,簡直和美國女子完全不同。
例句(13)為什么不能用“一點”呢?因為這個例句表示的是振華個人的“可愛”的程度,并沒有要求表示主體事物和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所以只能用“有點”。
通過分析以上例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點”是不定量詞,所以可以表示事物間的程度差距,而“有點”是副詞,一般表示事物狀態(tài)的程度。當語境只要求表示主體事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時,要用“一點”,但是,當語境只要求表示主體事物的程度時,應該使用“有點”。我們再來看一下岡部(1990)所舉的例句(1)b。
(1)b.*他的身體結實一點兒。(岡部,1990)
岡部認為這個句子是正確的,因為“結實”是表示如意的,不能用“有點”。其實,這個句子的語境沒有要求表示程度差,所以應該用“有點”。但是如果加上一些要求表示程度差的語境,就可以使用“一點”,比如:
(14)a.他的身體比我結實一點。
b.他的身體比以前結實一點。
同樣,岡部1990作為正確例句所舉的例(4)b,在我們看來卻是不正確的句子。
(4)b. *大家都急一點兒。(岡部,1990)
這個句子也不要求表示主體事物與參照物的程度差,所以應該用“有點”,而不能用“一點”。但是,只有加上一些要求表示程度差的語境時,才能用“一點”。例如:
(15)大家比剛才更急了一點。
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語境既允許表示程度差,又允許表示事物狀態(tài)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既可以使用“有點”,也可以使用“一點”,如以下例句:
(16)a.那液體雖然有點苦,但卻十分舒服。(CCL語料庫)
b.那液體雖然苦一點,但卻十分舒服。
(17)a.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張愛玲《茉莉香片》)
b.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有點太苦了。
例(16)中的“有點苦”可以與“苦一點”互換,而例(17)中的“太苦了一點”可以與“有點太苦了”互換。但如上述例句(12)、(16)、(17)在用“有點”和“一點”時所表示的意思不完全一樣?!坝悬c苦”表示苦的程度不深,但是,“苦一點”表示的是跟適合自己的口味(不苦)——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是“一點”。
(三)“有點A”與“A一點”在句中的位置
“有點”表示主體事物的程度,所以“有點A”除了充當謂語以外還可以充當狀語。例如:
(18)a.謝麗娟有點興奮地說:“去深圳。我那里有好多同學呢。論你的才干,決不比他們差。”(李佩甫《羊的門》)
b.*謝麗娟興奮一點地說:“去深圳。我那里有好多同學呢。論你的才干,決不比他們差。”
“有點興奮”可以充當謂語“說”的狀語,但是,“興奮一點”卻不能充當狀語。因為狀語通常表示謂語的狀態(tài),一般不要求表示程度差。然而,“A一點”表示程度間有點差距的狀態(tài),除了充當謂語之外,有時還充當主語。
(19)a.只要戴在頭上合適,大一點沒關系。(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b.*只要戴在頭上合適,有點大沒關系。
例(19)a中的“大一點”就是主語部分,不能用“有點大”。但是,如果這個句子加上連詞使其變成復句,則“大一點”或“有點大”則都可用,因為這時候,“大一點”和“有點大”都處于謂語位置。
(20)a.只要戴在頭上合適,雖然大一點,但是沒關系。
b.只要戴在頭上合適,雖然有點大,但是沒關系。
三、參照物與“有點A了”“A了一點”的語義關系
我們知道,因為助詞“了”有時表示完結,有時表示變化,甚至表示語氣,所以當“有點A”的后邊加上“了”成為“有點A了”格式時,不像“有點A”只是表示程度,有時表示程度的變化,有時在表示程度的同時,增加了說話者惋惜、不滿等情緒。例如:
(21)a.連我這么喜歡甜食的人都覺得有點甜了。
b.這個小屋是我暫時住的,因為很久沒來了,有點臟了。
例(21)a的“有點甜了”指的是主體事物現(xiàn)在的程度,沒有變化的意思。但是,例(21)b的“有點臟了”表示的是主體事物程度的變化,原來不臟,但是現(xiàn)在“有點臟”了。同樣,“A了一點”也是有時表示現(xiàn)在的程度,并帶有惋惜、不滿等情緒,而有時表示的卻是主體事物程度的變化。
(22)a.你也是俺春喜哥看起來的美人,可惜老了一點?。ㄚw樹理《李家莊的變遷》)
b.比起我們認識的時候,他老了一點,歲月是無情的,他會一天比一天年老。(張小嫻《三個人的愛情》)
例(22)a的“老了一點”,表示的是現(xiàn)在的情況有些美中不足,不表示變化,但是例(22)b的“老了一點”則表示,現(xiàn)在跟過去對比,不像過去那么年輕,表示變化?!坝悬cA了”和“A了一點”在什么情況下表示變化,什么情況下表示不滿、不足或者惋惜呢?
我們先來看幾個“有點A了”的例句:
(23)a.霧有點濃了,有點下雪的意思,我倒有點開始擔心金盞菊了。
b.霧有點濃了,淡一點可能要更有詩意。
c.不過今天你的頭發(fā)做得稍稍過分了一點,妝化得也有點濃了,其實你平時那樣就很好。(王海鸰《中國式離婚》)
d.跟別的空姐相比,她的妝化得有點濃了。
這四個例句里都有“有點濃了”,但是所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根據(jù)上下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例(23)a的“有點濃了”表示的是變化,而(23)b、(23)c的“有點濃了”則表示不滿或惋惜,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各個句子中的參照物是什么。例(23)a的參照物是主體事物“霧”的過去。而例(23)b的參照物是來自說話者自身的判斷或評價的尺度。例(23)c里出現(xiàn)了表示過去的時間詞“平時”,可能有人認為“平時”是說話者進行評價時的參照物。但是,說話者其實只是將“平時”作為例子說明“你”現(xiàn)在的妝不符合說話者的標準,所以,例(23)c的參照物其實是說話者自身的標準。例(23)d中有“跟別的空姐相比”,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說話者將“別的空姐”作為參照物對主體“她”進行了評價。
我們再來看看關于“A了一點”的例句:
(24)a.那一個雨夜,只有使他們的感情更加濃了一點,然就在濃得正好的時候,他卻走了。(亦舒《圓舞》)
b.她臉上的妝似乎比平時濃了一點,笑瞇瞇的眼睛里帶著一種興奮、歡愉的神情。(羅露西《下午茶》)
c.他忽然覺得他們的對話,道學氣太濃了一點,……(張愛玲《封鎖》)
d.她平常愛照小鏡子,臉上的某些局部缺陷放大了、突出了唇上的汗毛濃了一點,雙眼皮還不夠明顯,兩眉距離似還可拉開半分。(CCL語料庫)
我們也來分析一下上述例子中的“A了一點”的意義。例(24)a中有表示感情變化的副詞“更加”,所以參照物是他們之間的過去的感情,這個句子中的“濃了一點”表示的是變化。例(24)b是個比較句,很明顯,這個句子的中的參照物是“平時”,所以“濃了一點”也是表示變化的程度。但是,例(24)c的參照物應該是句中主人公“他”的判斷或評價的尺度,“濃了一點”表示的是不滿。例(24)d是對“她”進行評價,所以參照物是說話者自身的評價的標準尺度,這時“濃了一點”表示的是不足。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做出如下結論:
使用“有點A了”和“A了一點”進行判斷或評價時,將過去的主體事物作為參照物時,“有點A了”或“A了一點”表示變化,但是,當前判斷或進行評價的人將其他事物、或者評價者自身意識里存在的標準尺度作為參照物時,“有點A了”通常表示惋惜、不滿或不足等消極情感。
四、結論
我們通常認為,“有點”后接表示不如意的詞語,因此有些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時候,誤認為表示不如意的詞語不能接在“有點”的后邊,應該放在“一點”的前邊,結果反倒造出不自然的句子來。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有點A”與“A一點”的根本區(qū)別不在于后接詞語是否表示如意,而在于是否表示主體事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A一點”主要表示主體事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程度差。而使用“有點A”時,即使在參照物非常明確的情況下,也主要表示主體事物的程度。
另外,“有點A了”和“A了一點”的用法極其相似,不少外國人不理解什么時候表示變化,什么時候表示不滿或不足。我們在分析中發(fā)現(xiàn),當說話者將主體事物的過去作為參照物時,通常表示變化,但當說話者把自身標準作為參照物時,通常表示惋惜、不滿或不足等消極情感。
附注:
①程度副詞“有點”也就是“有點兒”,或者“有一點兒”,
本文統(tǒng)一寫作“有點”。數(shù)量詞“一點”,也就是“一點兒”,有時省略“一”,說成“點兒”。另外,“A(一)點”有命令的用法,比如“快點兒!”“輕一點兒!”,本文不做討論。
②呂叔湘(1980:559)將“有點”定義為“表示程度不高;
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胡振剛(2002:42-43)則指出,程度副詞“有點”由于其自身的程度含量低,所以多用于消極評價,一般不能修飾積極意義的形容詞,但當形容詞的后面加“了”時,該形容詞由靜態(tài)轉為動態(tài),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有點兒”就能修飾積極義的形容詞。馬真(2004:148-150)也認為“有點+形容詞”的形容詞只能是貶義詞或是消極意義詞,但是,“有點+形容詞+了”格式中的形容詞可以是褒義的或積極意義的,也可以是貶義的或消極意義的。
③參見『この中國語はなぜ誤りか』光生館18頁。
④筆者翻譯。
⑤人們在認知某個目標事物(target)時,往往通過與其有
關的已知事物(參照物或參照點)達到認知的目的。這種能力被Langacker(1993)叫做“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4.
[3]岡部謙治.この中國語はなぜ誤りか[M].光生館,1990.
[4]王志英.中國語の「形容詞の命令文」と「一點兒」に
ついて [J].中國語學,1999,(246).
[5]胡振剛.中國語“有點(兒)”と“一點(兒)”につ
いて[J].比較文化研究,2002,(56).
[6]Langacker,R.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謝平,日本名古屋大學國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多元文化專攻院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