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乎”是《論語》中使用最多的虛詞之一。本文窮盡性統(tǒng)計了《論語》中的“乎”,對“乎”的性質做了定量描寫和定性分析,認為:“乎”作詞尾與表態(tài)副詞一起構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飾性成分;位于疑問句末表真性的詢問是《論語》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問是由于與其他成分的配合。
關鍵詞:《論語》 乎 詞尾 非詞尾
“乎”在《論語》中出現158次,除去1次引用《尚書》的例子共157次,是使用最多的虛詞之一。根據“乎”字在《論語》中出現的位置將其分為兩類:詞尾“乎”和非詞尾“乎”。后者又可分為位于單句或復句末尾的“乎”和位于句中的“乎”兩類。下面我們對這些“乎”一一做細致的定量定性的描寫和分析,以期深化對虛詞“乎”的認識。
一、非詞尾的“乎”
(一)位于單句或復句末尾的“乎”
《論語》中“乎”位于句末的最多,有118例,主要表示疑問語氣。
1.“乎”字位于疑問句末表真性的詢問
《論語》中“乎”表真性詢問共有50例。如: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又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①
這些“乎”都是表純粹的、真性的詢問。如例⑴“管仲儉乎?”是問“管仲這個人節(jié)儉嗎?”,回話“管氏又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緊隨問題之后,這是有疑而問,是真性的詢問。從《論語》用例來看,“乎”一般出現在對話前半句,可明顯地看到回答或回應。如: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ò速?/p>
有的詢問是自問自答式的,如:
(4)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保ㄗ雍保?/p>
也有的詢問看不到回答、回應,只是說話人的內省或疑惑,如: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乎”位于反問句末
《論語》中的“乎”位于反問句末有36例。反問只有問的形式,而無問的實質,是無疑而問。它用肯定的形式來表達否定的意義,用否定的形式來表達肯定的意義。如:
(6)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9)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張)
例(6)至例(9)否定副詞、疑問代詞和語氣副詞等與“乎”相照應,形成“不亦……乎”“曾……乎”“豈……乎”等句式來表達反問。如果缺少前面的照應成分,只有“乎”,便不再是反問語氣,而只是一般的詢問。不用“乎”只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同樣可以表達反問語氣,如:“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因此,句中體現出的反問語氣并不是“乎”自身的語用功能,而是句中其它成分或整個句式帶來的,用“乎”疑問語氣更強一些。這些表達反問的句子有22例出自孔子之口,孔子對待“知”的態(tài)度非常謹慎認真,在回答學生問題時采用反問的形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回味。正如孔子所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p>
有的反問并不是強烈的反詰、質問語氣,只是委婉的反問。如:
(10)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庸之言然。”(雍也)
(11)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痹唬骸捌溲砸沧殻怪^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顏淵)
同樣,這種委婉的語用特征也并非“乎”自身的功能,而是來源于句中的語氣副詞“無乃”“得無”。
3.位于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末尾
有的語法著作認為“乎”位于句末作語氣詞可以表揣測、祈使、感嘆語氣,如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何樂士《古漢語虛詞通釋》講到“乎”可以表推測商量,可以表感嘆?!稘h語大詞典》認為“乎”字可作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舉《論語》中的例子“富哉言乎”。郭錫良先生在《先秦語氣詞新探》中指出先秦語氣詞功能是單一的,“乎”字主要是表示疑問語氣。從下面所舉《論語》用例也可看到“乎”本身并不能表達這些語氣,而是句中其他成分和整個句式體現出來的。如:
(12)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保ㄏ冗M)
例(12)“乎”的語用功能仍是表達疑問,而并非揣測。揣測語氣由語氣副詞“其”承擔,《詞詮》:“其,殆也。于擬議不定時用之”?!昂酢钡囊蓡栒Z氣被覆蓋,用上“乎” 不肯定、疑問的語氣更強一些。
(13)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保ò速?/p>
(14)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而鄰里鄉(xiāng)黨乎!”(雍也)
(15)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ㄗ雍保?/p>
(16)子夏曰:“富哉言乎!。”(顏淵)
(17)子曰:“使乎!使乎!”(憲問)
例(13)“必也射乎”意為“假如有所爭的話,一定是射啊!”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詞典》中認為這句是表達揣測語氣,竊以為不妥,“必”表達的是很肯定的意思,并沒有表推測這樣的用法,全句強烈的肯定、感慨是由“必”帶來的,“乎”的疑問語氣被覆蓋。例(14)“毋”表示的是強烈的否定、禁止,“毋!以與而鄰里鄉(xiāng)黨乎!”這句的祈使語氣是由“毋”這個有強烈禁止意味的詞帶來的,去掉“乎”祈使語氣仍在。例(15)“惜乎”是前置的謂語,在這種變式句中,句子本身往往帶有很強的語勢,感嘆語氣的表達是通過句子結構的變化實現的。例(16)“富哉言乎”的感嘆“意義多么豐富的話啊!”是由表感嘆語氣的“哉”來表達的。例(17)“使乎!使乎!”這是借助反復的形式來表達內心對這位使者的贊嘆,感嘆語氣的表達與“乎”同樣沒多大關系。
4.句末“乎哉”連用
“乎”主要功能是表達疑問語氣,“哉”主要功能是表達感嘆語氣。一般來說,語氣詞連用重心是在后一個詞上。但“乎哉”在《論語》中使用8次,表達的全是疑問語氣,重心在“乎”字上,只是在疑問之外又帶有一點感嘆的意味。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這是設問?!盀槿视杉海扇撕踉??”這是反問,《馬氏文通》解釋此句說“此句可以‘乎’字煞句云。‘而由人乎’,續(xù)以哉字者,為詠嘆也?!保?80頁)
(二)位于句中的“乎”
“乎”位于句中時,或者相當于介詞“於”,或者作語氣詞。
1.作介詞
從語義上看,介詞“乎”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與動作相關的對象及處所等?!墩撜Z》中介詞“乎”有24例??梢员肀容^,引出比較對象。這個比較對象可以是人,如:
(18)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先進)
也可以是兩個動作,如:
(19)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保栘洠?/p>
還可以引出動作的受事,如:
(20)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保檎?/p>
引出動作地點,如:
(21)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保ㄏ冗M)
可以表達動作所達之處或狀態(tài),如:
(22)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保ㄗ訌垼?/p>
“乎”還可以用在形容詞后面,說明在哪件事情上怎么樣,如:
(23)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子路)
作介詞的“乎”相當于“於”,但其使用范圍較之狹窄?!办丁奔捌滟e語有少數用法必須在動詞之前,“乎”引出賓語,一般置于動詞之后?!墩撜Z》中有一處例外“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惡”是疑問代詞,表示“哪里”“何處”,“乎”是介詞,“乎”相當于介詞“於”,“惡乎”相當于“于何”,疑問代詞“惡”作“乎”的賓語所以前置了?!皭骸痹谏瞎攀囚~部, 影母;“乎”在上古魚部,匣母?!皭汉酢眱梢艄?jié)相拼比“乎惡”相拼更為響亮。“惡乎成名”表達的反問語氣更為強烈,甚而近于質問?!熬訏仐壛巳实拢鯓映擅??”古人在解《論語》時就注意到這里,如孔穎達正義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
2.作語氣詞
《論語》中“乎”在句中作語氣詞有6例,主要表示停頓,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如:“于從政乎何有?”去掉“乎”對句子的理解并無大礙。有時“乎”用在人名之后如:“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边@里“乎”也是停頓舒緩語氣,用在人名后時帶上了呼喚意味。這可以和“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作比較。稱人之名用“也”表陳述,是對狀態(tài)、現實的描寫,呼人之名用“乎”,是短暫的停頓,還有話要說,對說話人有所要求。
二、作詞尾的“乎”
位于詞尾的“乎”《論語》中有9例,如:
(24)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ò速?/p>
(25)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
(26)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保ㄗ訌垼?/p>
呂叔湘先生《文言虛字》把這類“乎”與詞尾“然”區(qū)別開來,認為“乎”是語氣詞,二者性質并不一致。周法高先生在《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中講到:“附加語和所謂‘助詞’都是附著語形,有時二者不易作明顯的劃分。大概附加語為詞的構成分子,而助詞則附屬于句子或短語,有時也附屬于單詞,但其附著性遠不如附加語之緊?!保?02頁)這里所講的附著語即詞綴,助詞也包括我們這里所討論的語氣詞。也就是說,作語氣詞的“乎”其附著性不如作詞尾的“乎”?!墩撜Z》中這9個“乎”都是用在單音或疊音的表態(tài)副詞后,與表態(tài)副詞一起構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飾性成分。比如“郁郁乎文哉”,“乎”附著于“郁郁”之后,“郁郁乎”修飾“文”,帶有敬仰、感嘆的色彩。從這9個例子看來,“乎”除了“疊音形式+乎”單用的例子外,還有這樣幾種句式:“……乎……哉”“……哉……乎”“……乎其……也”“……乎……也”。這9個作詞尾的“乎”與作語氣詞的“乎”并不能截然分開,這里所討論的“乎”應是由感嘆句中語氣詞“乎”演變而來(可參見《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后附語部分)。
三、結語
通過上文對“乎”的分類描寫,可以看出《論語》中“乎”有這樣幾種用法:(一)作語氣詞,位于句中時主要表停頓,位于句末時主要表疑問語氣而且主要表真性詢問,使用頻率約79%。(二)作介詞,相當于“於”。使用頻率約15.3%。(三)作詞尾。使用頻率約5.7%?!墩撜Z》中“乎”主要用作語氣詞,以表達疑問語氣為主。而疑問語氣又會被其他語氣覆蓋,這時疑問會有所減弱,但“乎”體現出的仍是疑問語氣。
注 釋:
①括號內僅注明篇名,采用的工作底本是楊伯峻《論語譯
注》,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
參考文獻:
[1]何樂士等.古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1.
[3]郭錫良.先秦語氣詞新探[A].漢語史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8]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劉曉南.先秦語氣詞的歷時多義現象[J].古漢語研究,1991,(3).
[10]呂叔湘.文言虛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11]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1962.
(任愛偉,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