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在著作里沒有直接論述社會公正理論,但在很多文字里卻蘊涵著馬克思對社會公正的追求,體現(xiàn)著他的社會公正思想,如社會公正基本觀念、社會公正基本原則、社會公正實現(xiàn)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 思想探析 社會公正 馬克思
恩格斯曾講過:“在馬克思的理論研究中,對法權(它始終只是某一特定社會的經濟條件的反映)的考察是完全次要的;相反地,對特定時代的一定制度、占有方式、社會階級產生和歷史正當性的探討占著首要地位?!边@種“正當性”的探討無疑反映著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關系過程中,提出了消滅剝削,消滅掠奪、征服和歧視,消滅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特權,建立靠個人自己的勞動生活,個人享用并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這樣的社會關系的社會公正思想,這是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核心。但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沒有把“社會公正”觀點當作一個課題研究,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和他提出的“公正”術語,主要是在他對資產階級公正理論和觀點,以及他對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關系的批判中加以論述和概括的。
一、社會公正的基本觀念
馬克思所談論的有關消滅三大差別、消滅剝削,實現(xiàn)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理念,以及對人類史上的不公現(xiàn)象的批判和有關獲得人類自由和解放、向真正的人性復歸的理念等等,這一切構成了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觀念,形成了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概貌,他的社會公正思想基本觀念的構成是對現(xiàn)存社會關系進行批判的道德基礎。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寫道:“盡管世界的文明和文化是全體人民創(chuàng)造的,然而首先是全體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一個社會制度的極大不公正,是建立在生產手段的私有制基礎上的,它是生產者不能掌管生產手段以及他們的勞動產品,也就是把勞動這個人的類特征,變成一種僅僅是為滿足個人需求的活動。
馬克思在談論公正社會時,總是把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生產作為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边@就需要“把生產發(fā)展到能夠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guī)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yè)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xiāng)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這一切都將是廢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結果。廢除私有制,消滅城鄉(xiāng)差別、消滅工農差別、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消滅剝削,實現(xiàn)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論述體現(xiàn)了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觀念。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從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中,引申出近代的平等觀念,并認為社會發(fā)展過程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平等和自由問題。為此,“馬克思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著作和科學研究,用來嘲笑掩蓋壓迫勞動群眾關系的資產階級自由和平等詞句”。馬克思認為,平等永遠是一個公正社會的最先進和最大的共同利益,公有制為實現(xiàn)社會平等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耙磺腥?,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所關心的是使絕大多數權利平等的人僅有最必需的東西來勉強維持生活,所以資本主義對多數人追求的平等權利所給予的尊重,即使一般說來多些,也未必比奴隸制或農奴制所給予的多”。馬克思指出在封建社會,“物質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建立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的生活領域,都是以人身依附為特征的”。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擺脫這種依附,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后,社會經濟資源匱乏,人的潛能受到嚴重壓抑、束縛和摧殘,人本身也無法獲得和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普遍形成人的主體意識及與個體人直接相關的平等觀念、自由觀念,所能形成的只是人身依附。在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人是一種屈辱的、被奴役的、被拋棄的和被輕視的存在物,即“異化”。它是建立在人剝削人基礎之上的,在這些社會關系中構成人們大多數的商品生產者并不掌握生產手段和他們的勞動成果,只有社會中的特權階層才能利用這個世界上的商品,并且靠犧牲勞動階級供給他們個人的需求。
在《共產黨宣言》中,他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瓘倪@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用一句話表示出來:消滅私有制。”這里的私有制就是“資產階級所有制”,是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的所有制,是資產階級賴以實行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消滅私有制”其實就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治統(tǒng)治”。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著重指出:“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這里所改變的只不過是所有制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現(xiàn)代工人卻并不是隨著工業(yè)的進步而上升,而是每況愈下地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的水平以下。工人變成赤貧者,貧困人口比財富增長得還要快。”因為它是建立在“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原則上的??梢姡R克思對私有制的否定和批判是極其嚴謹的,他所針對的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私有制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有制形式。
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充分的平等和自由,只有在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中才能實現(xiàn),“隨著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消失,國家的政治權威也將消失,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在共產主義社會,消滅了分工、私有制和異化勞動,使“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自由和平等完全變成現(xiàn)實,從而克服了自由和平等的悖論。在完全平等中實現(xiàn)了自由,在完全自由中實現(xiàn)了平等,人類社會公正從而最終完成。
可見,只有在共產主義才能達到的馬克思社會公正理念的實質意義,即從生產手段私人所有制產生的消極后果中,以及從分工的奴役下獲得解放。消滅三大差別、消滅剝削、實現(xiàn)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以及對人類史上的不公現(xiàn)象的批判和獲得人類自由和解放向真正的人性復歸等論述構成了馬克思視域中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觀念。
二、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
社會公正原則本身是一種主體的道德評價,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存在著個體差異,馬克思關于按勞取酬和按需分配的論述和社會成員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論述構成了馬克思視域中的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原則。
1、按勞取酬與按需分配原則。
馬克思認為,一切形式的對人的損害都是社會的不公正,也就是說他把沒有人剝削人的,消滅掠奪、征服和歧視,消滅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特權的社會視為公正社會,這種社會關系在于靠個人自己的勞動生活,個人享用并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公正意味著,給予每個人因其為人而應得到的東西。他還認為,公正原則意味著,不論他對社會的貢獻如何,應給他以適當的權利。人們應被平等對待,不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實際上相等,而僅僅因為他們是人。這表達在馬克思“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名言之中?!鞍葱璺峙洹背驹瓌t之外,作為一種理想的廣義社會公正原則的實現(xiàn),是發(fā)生在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馬克思系統(tǒng)闡述的是狹義的社會公正原則,即“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社會公正被理解為承認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與他所得是一致的。馬克思將“按勞取酬”“按需分配”這兩個社會公正原則系統(tǒng)闡述為支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形態(tài)(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個連續(xù)發(fā)展階段的社會公正原則。在馬克思看來,物質商品的公正分配并非是最終的道德的善,他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判了原始共產主義把人的互相關系間的公正變?yōu)橐环N物品分配的公正,他認為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的崇高境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首要價值所在。
馬克思主張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他指出,“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給予社會的一切。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薄吧a者的權利是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但是,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另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較多的勞動,或者能夠勞動較長的時間;而勞動,為了使它能夠成為一種尺度,就必須按照它的時間或強度來確定,不然它就不成其為尺度了?!瘪R克思在分配公正理論中的巨大貢獻就在于它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從社會進步的動力的層次上肯定勞動者的地位,提出了按勞分配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前提。
2、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原則。
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基本含義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與所獲得的報酬應該相稱。馬克思指出:“一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本人,而且為每一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睓嗬c義務是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一直把實現(xiàn)權利和義務之間的統(tǒng)一作為奮斗目標。1871年,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臨時章程》中寫道:“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且消滅任何階級統(tǒng)治?!?/p>
權利和義務之間的相稱不僅包括二者在質上的統(tǒng)一,有權利者必須有義務,有義務者必須有權利;而且包括在量上的一致,權利大的人盡更多的義務,盡義務多的人享有更大的權利,這是社會公正原則之一。另外,當一些人的基本權利與另一些人的非基本權利發(fā)生沖突時,基本權利的分配具有優(yōu)先權;同時,貢獻較大、獲利較多者由于較多地利用了社會資源,在分配結果上須給獲利較少者以相應的補償權利。這些都是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原則內涵所在。
三、社會公正實現(xiàn)的基本途徑
社會公正總是以一種理想完滿的方式來關照社會現(xiàn)實,即通過對不完滿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是不完滿的社會現(xiàn)實以一種完滿的觀念形式反映在人們的意識中,并反過來以這種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中的理想完滿的觀念形態(tài)來要求社會現(xiàn)實。所以,社會公正的內容總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時代、不同的階層,有著不同的社會公正內容。
馬克思從批判資本主義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出發(fā),論證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揭示了雇傭勞動與資本對立的經濟根源,指出無產階級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實現(xiàn)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和按勞(需)分配,從而實現(xiàn)全社會經濟關系的公正。馬克思進一步提出要消滅階級剝削及消滅階級本身,實現(xiàn)以經濟關系平等為基礎的一切社會關系的公正。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也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徹底的、自覺的、保存了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豐富成果的?!庇纱丝梢?,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是主張以經濟關系公正為基礎的一切社會關系的公正。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當中種種不公正現(xiàn)象得以產生的基本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所以,應當在充分發(fā)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消滅私有制。馬克思還指出,建立在生產力特定階段基礎之上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工也是社會不公現(xiàn)象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也應當在發(fā)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上消除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現(xiàn)象。在消滅了私有制和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的前提下,“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边@就需要“把生產發(fā)展到滿足所有人需要的規(guī)模,消滅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況;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揭示了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途徑是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關系,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確立,使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逐漸變成了現(xiàn)實。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它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社會公正的本質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的實質是徹底廢除了私有制,消滅了人國際人的社會關系,而資本主義社會公正的實質則是“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的私有制的社會關系。在這樣的社會條件,社會現(xiàn)實中是衣食無著者與億萬富翁同時存在,壟斷集團領導者、軍隊上層、政界上層人物掌握國家和政府各種要職。因此,我們說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基礎的資本與勞動的分離,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資本主義工人剩余勞動的榨取,乃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等嚴重社會不公現(xiàn)象的真正根源,而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確立卻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社會公正理論的內容。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