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版小學科學3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課。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認識磁鐵能吸引什么物體。首先,通過對有結構的、數(shù)量較多的材料的檢測,讓學生認識到磁鐵可以吸引鐵類的物體,不能吸引非鐵類的物體。進而,讓學生用磁鐵去辨別一些物體,分辨出哪些是用鐵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鐵材料制作的。這是從探究和應用兩個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學概念。
第二個活動是研究磁鐵能不能隔著物體吸鐵,活動只安排學生研究隔著非鐵質(zhì)材料的物體。這是因為鐵材料具有導磁性,可以改變磁場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鐵材料的厚薄和形狀不同,有時表現(xiàn)為把磁力“傳遞”到原來達不到的地方,有時表現(xiàn)為把磁力“阻擋”住了(磁屏蔽),這對3年級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動只對非鐵質(zhì)物體進行研究。這個探究活動指向的科學概念最明顯的是“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觸物體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與距離有關系等。通過以上兩個活動,相信學生對磁鐵有磁性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學情分析:
學生認識磁鐵幾乎都是從看到磁鐵吸鐵現(xiàn)象開始的,本課將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強化正確認識,修正錯誤看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磁鐵能吸引鐵類的物體,這種性質(zhì)叫磁性。
2.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制作的。
3.根據(jù)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水能不能吸鐵。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認真實驗,獲取證據(jù),用證據(jù)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zhì)。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制品。
教學流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磁鐵,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探究有關磁鐵方面的知識。(師板書課題。)
(評析:根據(jù)上節(jié)知識自然過渡到今天的學習內(nèi)容。簡單明了,直奔主題,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吸引過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磁鐵能吸引的物體。
師:瞧!老師為你們準備了這些實驗材料 。(課件出示。)請你預測一下哪些能被磁鐵吸引,哪些不能。把預測的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學生預測記錄,教師巡視。)
師: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預測的結果跟大家匯報一下呢?
生1:能被磁鐵吸引的有鋁片、銅鑰匙、回形針、鐵釘、彈簧、八寶粥盒、茶葉筒。不能被吸引的有:布條、紙片、圓珠筆。(師課件操作:把相應的物體放在能被磁鐵吸引和不能被吸引的那一欄。)
生2:能被磁鐵吸引的有回形針、鐵釘、彈簧、八寶粥盒、茶葉筒。不能被吸引的有:布條、紙片、鋁片、銅鑰匙、圓珠筆。
師:看來同學們的意見不統(tǒng)一,我們暫且先把同學們意見不統(tǒng)一的放在中間。
師:如何知道我們的觀點是否正確呢?
生:做實驗。
師:怎么做這個實驗呢?
生:用磁鐵去接近物體,看看這些物體是否能被吸引。
師:好辦法!那我們就用磁鐵分別去接近這些物體,我們把能被吸引的物體放在實驗桌的左邊,不能被吸引的物體放在實驗桌的右邊。老師看一看哪一小組能又快又準確地幫助磁鐵找到好朋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當一次播音員?(指名讀實驗小要求。)
(材料員領取磁鐵,學生小組實驗,教師巡視。)
(評析:課件出示,簡單猜測,劃分能吸的一類,不能吸的一類,有爭議的一類。讓學生先思考再實踐,將學生思考的焦點聚集到會有矛盾的物體上,解決最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只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扶一把,而不是手把手地生牽硬拉。)
師:我看到了你已經(jīng)用正確的坐姿告訴大家,你完成實驗了,正準備傾聽呢。看來大家都知道傾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下面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跟大家交流一下呢?(師課件演示,展示學生的實驗記錄單。)
生1:能被磁鐵吸引的有回形針、鐵釘、彈簧、八寶粥盒、茶葉筒;不能被吸引的有紙片、布條、鋁片、銅鑰匙、圓珠筆。
生2:能被磁鐵吸引的有回形針、鐵釘、彈簧,八寶粥盒的蓋不能被吸引,而身上卻可以,茶葉筒的蓋可以,而身上卻不可以;不能被吸引的有紙片、布條、鋁片、銅鑰匙、圓珠筆。
師:同學們,我們的實驗結果和預測的相同嗎?
生:不相同。
師:原來的觀點哪些得到了確認?還有需要做一些修改的嗎?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又有什么特點?
生:能被吸引的物體都是鐵制的,不能被吸引的物體都不是鐵制的。
師:用了這么多的物體來做測試,由此我們推知:磁鐵可以吸引什么物體?
生:磁鐵可以吸引鐵類的物體,不能吸引不是鐵類的物體。
師板書:磁鐵能吸引鐵類的物體,不能吸引非鐵類的物體。
(評析:教師為學生準備實驗物品:金屬、非金屬,利用有結構的實驗材料來引發(fā)學生們的認知沖突,豐富他們對磁性的認識。)
2.磁鐵吸引鎳。
師:真的就像你們說的那樣,磁鐵只能吸引鐵嗎?請看,老師還為你們帶來一組硬幣。(實物投影:硬幣。)你覺得哪一個能被磁鐵吸引呢?
生:1元的硬幣和5角的硬幣能被磁鐵吸引。
師:對于自己的判斷,你有十足的把握嗎?怎樣做才會更可靠一些呢?
生:做實驗。
師:那好小組長把實驗一的材料收集整理好,材料員把第二組實驗材料拿出來,開始實驗吧!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跟大家交流一下呢?
生:1元的、5角的,還有一個1角的硬幣能被磁鐵吸引。(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
師:為什么有的硬幣能被吸引而有的不能呢?
生:可能硬幣里含有鐵。
師:這幾種能被磁鐵吸引的硬幣,是因為它們都含有鎳?。◣煱鍟烘?。) 誰知道鎳是什么物質(zhì)?請你快去問問字典老師。
生:金屬元素,銀白色,延展性強,鍍在某些硬幣或金屬上,用來制特種鋼和其他合金等。
師:磁鐵不僅僅可以吸引鐵,還能吸引鎳。(師板書:能吸引鎳。)磁鐵還會吸引其他的物體呢,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研究到。
師:我們知道磁鐵能吸引鐵類的物體,不能吸引非鐵類的物體。現(xiàn)在還知道了,磁鐵還可以吸引鎳,那我們可以這樣說,磁鐵能吸引鐵類的物體,不能吸引一些非鐵類的物體。(板書:一些。)
(評析:通過對硬幣的研究會使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認識有一個提升和豐富,查找相關資料,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通過間接研究來獲取知識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慎重地下結論、嚴謹表述的習慣。)
3.隔物吸鐵。
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師出示一個裝有水的燒杯,里面放一個回形針。)在不接觸水面的情況下,你用什么辦法可以把回形針取出來?
生:用磁鐵。
師:下面請你們小組合作,想出一個最佳的方案來驗證一下吧!請小組長把硬幣收集整理好,材料員到前面來領取燒杯。
(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跟大家交流?
生1:把磁鐵放在燒杯的壁上,這樣就隔著水和玻璃把回形針吸引上來了。
生2:把磁鐵放在燒杯距離水面還有一段的距離上,發(fā)現(xiàn)回形針就自動跳到磁鐵上面來了。
師: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們!通過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生:磁鐵隔著水也能吸鐵。
(評析:教師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師給學生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驗證,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就自然形成了。)
師:那隔著別的物體行不行呢?你想研究隔著哪些物體?
師: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的實驗材料有這些。(課件出示。)在實驗之前,讓我們共同來閱讀一下實驗小要求。(課件出示,生讀實驗小要求。)
師:請你們各小組的材料員把燒杯送到前面來,然后領取想要研究的實驗材料。
(學生分組實驗并做記錄,教師巡視指導。)
師: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跟大家交流一下呢?(展示學生的記錄單。)
生:我們發(fā)現(xiàn)磁鐵隔著紙、布、鋁片、木片、塑料、橡膠皮都可以吸引回形針。
師:今天我們研究的這些物體都是非鐵質(zhì)物體。磁鐵隔著鐵質(zhì)物體吸鐵,情況比較復雜,今后你們會再研究的。(師板書:磁鐵隔著一些物體能吸鐵。強調(diào):一些。)
師:同學們,其實我們在做第一次實驗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做磁鐵隔物吸鐵了,回憶一下,隔著什么物體?(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磁鐵吸引回形針的實驗。)
生:隔著的是空氣。
師:我們在做第一個實驗的時候,大家都同意把圓珠筆放到不能被磁鐵吸引那一欄,因為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圓珠筆能被磁鐵所吸引。(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用條形磁鐵去接近這支圓珠筆沒有發(fā)現(xiàn)被吸引的現(xiàn)象,而換成了環(huán)形磁鐵就發(fā)生了吸引圓珠筆的現(xiàn)象。)請看這是為什么呢?
生:是不是這塊環(huán)形的磁鐵比這塊條形的磁鐵磁力大?。?/p>
師:你說得可真好!原來磁鐵的磁力有大小之分。
師:雖然這塊環(huán)形磁鐵的磁力大,可是我在距離這支圓珠筆很遠的地方,卻沒有發(fā)現(xiàn)圓珠筆能被吸引,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生:磁鐵的磁力大小和距離有關系,離得近磁性強,離得遠磁性弱。
師:同學們表現(xiàn)得可真棒!我們知道磁鐵可以隔著空氣、水還有這些固體吸鐵。我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這種性質(zhì)叫磁性。也可以這樣說:磁鐵有磁性。(師完善課題。)
(評析:此處是空白點,也是創(chuàng)新點,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小組交流,互相借鑒,共同分享,敢于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師:在實驗中你們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我發(fā)現(xiàn)磁鐵隔著薄的物體能吸引鐵,隔著太厚的物體就不能吸了。
師:今天通過實驗知道磁鐵能吸引鐵類、鎳類的物體,我們把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zhì)叫磁性。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其實關于磁鐵還有好多秘密呢,我們在做隔物吸鐵的實驗中,所用的回形針的成分是鋼芯鍍鎳的,所以說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不僅僅能吸引鐵,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引鎳。只要我們肯動腦、動手,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我相信你們!下課!
(評析:思維的碰撞會讓課堂生成得更精彩。在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談談在實驗中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意在鼓勵和認可學生自主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探究的精神。)
總評:
本節(jié)課體現(xiàn)課標里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科學探究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小學科學教學的根本要求——“啟蒙性”、“探求性”、“應用性”;從課堂操作上則側重突出了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要求——主體性、全面性、發(fā)展性、愉悅性。
1.重目標意識。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模式。因為磁鐵對3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學中,教師“放”得較多,全班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上臺演示實驗等教學方式相結合,將目標的導向功能定位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
2.重主體參與。
整節(jié)課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預測、嘗試觀察、實驗、推想、查閱資料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3.重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
教師幾次發(fā)放實驗材料及交給學生的次序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學生面對有結構的學具,可以產(chǎn)生自主活動的沖動,產(chǎn)生科學問題。在這節(jié)課,教師做到了每一個學具個體都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將學具與科學問題、教學目標緊密聯(lián)系起來。每個活動之間的層次與梯度都做到了很好的詮釋,并在實驗當中,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學具整理能力、實驗能力等等。
4.師生互動 共同發(fā)展。
在課堂上,唯有自然的,才是最美麗的;唯有真實的,才是最有效的。在本課中,教師一方面盡量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來啟發(fā)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另一方面又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進行教材整合……思維的發(fā)散點燃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通過多個實驗自然地得出了科學結論。
總之,在本課中,學生顯示出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綜觀本課,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強烈的探索欲望,課堂氣氛活躍,但活而不亂,這和平時的教學訓練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