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許多學生由于基礎語言知識和句子結構掌握不牢,不僅不能用準確、得體的標準英語進行口頭表達,更寫不出幾句沒有任何語法錯誤的完整英語句子??菰?、乏味、難記、易忘的語法規(guī)則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制約著他們英語成績的提高。在過去的語法教學中,教師的做法一般是:首先仔細講解該語法知識的概念與定義、結構與特點,再呈現(xiàn)例句并加以說明,最后設計許多練習讓學生進行操練與鞏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通過被動地聽、記、練來接受這些程式化的東西。從學習過程看,似乎大部分學生“一學就會”,但在實際語境中,學生還是不能正確使用所學的語法知識。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只重視語法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的主動性,導致學生只會簡單模仿、死記規(guī)則,缺乏在語境中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新課程所倡導的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就是從根本上彌補傳統(tǒng)語法教學的不足。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法教學應該注意以下三點?,F(xiàn)以魯教版初三英語《Wild Animal》一課的語法“條件狀語從句的使用”為例加以分析:
1.注重實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為突出教學目標,我在講授時設計了看錄像回答問題、對話、參與游戲等不同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的訓練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參與,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掌握語法知識,通過親身體驗,總結語法規(guī)律。這就改變了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地傳授和講解語法知識的傳統(tǒng)做法,充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2.創(chuàng)設情景,讓語法教學自然有效。良好的導入是成功課堂教學的一半,它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習興趣。所以,我以看錄像回答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條件狀語從句,使得語法教學過渡自然而有效。通過呈現(xiàn)簡單但是情節(jié)清晰的故事,直接揭示了本節(jié)課的部分學習內容,大部分的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了條件狀語從句的含義與用法。
3.增強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傳統(tǒng)語法教學之所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課堂上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進行授課,常常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缺乏師生間、生生間的真實交流。在本節(jié)課中,除了設計聽故事、小組合作回答問題外,我還安排學生就“如何保護野生動物”這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始終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實踐——即使是語法規(guī)則的歸納、主從句時態(tài)的正確使用,都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和回答來完成的。這種積極參與和互動的學習過程,讓課堂充滿了生機,同時學生在輕松的活動中掌握了語法知識,提高了語言實踐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