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改革作文教學應從“觀察、感受、思考”等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不應該只在課業(yè)量上計較,而應該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上下工夫。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教師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指導學生如何觀察積累素材,如何提煉主題,如何構思成文。應特別注意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注意開設語文第二課堂,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材料,使他們找到要寫的東西;第二,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材料;第三,指導學生用心去感受生活,把各種材料通過精心取舍變?yōu)榍逍铝鲿车淖魑?。久而久之,學生就有東西可寫了,并愿意寫出心中的感受,同時他們也會養(yǎng)成長期觀察、積累材料的習慣,從而寫出好文章來。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從平凡生活的小事中去感受、品味,寫出自己的觀點、見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日常生活和個人生活,進而深入地思考,并理解它們所蘊涵的意義。
那么,如何反映平凡生活,并從生活中找到素材呢?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只從思想上重視平凡的生活,這對學生的寫作來說遠遠不夠,關鍵是怎么指導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能把它表現(xiàn)在作文里。這就需要技巧。技巧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仔細觀察,二是切身感受?,F(xiàn)在,不注意觀察是多數(shù)學生的毛病。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方法。比如,帶領學生參加一次運動會或參觀一個書法展,既要教導學生做有心人,注意觀察運動場或展覽館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的情況;又要指導學生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主要看什么,次要看什么。同學們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光用眼睛、耳朵是不夠的,還得用心——用心去感受生活,同時把這種心靈的感受用筆墨記錄下來。當同學們感到文思泉涌時,就會體會到寫作的快樂。
另外,同學們寫作文,除了要對平凡生活認真觀察、感受、思考外,還要從紛繁的生活中選取最典型、最新鮮的事例來寫,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縱觀同學們歷來寫的作文,思路狹窄、內容陳舊是一大通病,他們不注意從生活中去尋找耐人尋味的事例。他們總認為寫入文章的事例應該是“高檔次”的,最好是典型的、重大的,而從自己生活中選取的事例則難登大雅之堂。于是,生活這股最有活力的寫作源泉就被切斷了,寫作也成了搜腸刮肚的“苦役”。其實,來自生活的事例往往最具獨特性,因為它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
我們說生活是一本活書、一座寶庫,這是對善于觀察、感悟和思考的人來說的,否則它就是一潭死水、一個迷宮。為什么有些人面對浩瀚的生活海洋一無所獲、空手而返呢?就是因為他缺少感悟、深思、聯(lián)想。如果在寫作時能夠把生活中一瞬間的感受或是某一常見的現(xiàn)象寫成文章,那么他的文章一定會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寫作也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p>
(責 編 劉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