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12卷對話,內(nèi)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公元121年,那是離現(xiàn)在無比遙遠的一段歲月。那一年在中國,造紙巨匠蔡倫自盡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羅馬,一個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來到了世上,他就是馬可·奧勒留·安東尼(121—180)。他的偉大也許不在于他的戰(zhàn)功,不在于他的勵精圖治,而在于他留給后人的一本書,一本他寫給自己的書,一本2000余年后的今天讀來依然震撼人心的書:《沉思錄》。
奧勒留作為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的最后一個皇帝,他的一生過得并不順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時間內(nèi),國內(nèi)戰(zhàn)亂不斷、災難頻繁,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軍營度過。昔日輝煌的羅馬帝國內(nèi)憂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漸臨風燭殘年,經(jīng)濟、政治狀況日漸衰落,致使羅馬人口銳減,民不聊生。大廈將傾,任他奧勒留有千般本事,夙興夜寐地工作,也無法阻擋古羅馬帝國的頹勢,只能眼睜睜看著古羅馬轟然倒下,也許正是常年征戰(zhàn)的經(jīng)歷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學的眼光開始思索生命、拷問自己的靈魂,與自己對話。
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tài),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里,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里頭的自己,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這不是簡單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
這是一本高貴而又憂郁的書。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全書12卷,每一卷都有一個大主題,從感恩、思索宇宙到靈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憂郁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身所處的混亂世界的感受。一個心靈渴望自由的哲學家卻偏偏是帝王,承擔著治國救民的重任,兼之國家開始衰敗,壓力不可謂不大,書中潛存的憂郁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就如作者自己說的:“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里有這種思想的時候,通過考慮它們,他馬上進入了完全的寧靜。”哲學思考成了他唯一自我解脫的道路。
這是一本樸素無華卻又真誠無比的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晦澀的思辨,沒有冗長乏味的說教,而是真正的教誨,切身的體會。由于文化的隔膜,我們對于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時刻提到的神的意志也許不一定認可,但由于這本書是他用來自省的筆記,一個人能夠用神的意志來要求自己,不也恰恰說明了這是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么?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甚至不是一本令人愉悅的書,更不是一本助人如何發(fā)達成功的書。但這是一本可以安頓靈魂的書,是一本可以啟迪智慧的書,這更是一本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凈和高貴的哲學自省書。近2000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但再過2000年相信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