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老師須用情感貫穿課堂始終,饒有情味地導入,情感濃郁地朗讀,富有情理地引導,情融意切地交流,情味深長地收束,在貼近生活的人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情;語文課堂;學習興趣
用情感貫穿在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在貼近生活的人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yǎng)的根基,是筆者近年來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饒有情味地導入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是經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學上不容易出新。我從孔子對《關雎》的評論這個角度來導入,首先讓學生齊讀《關雎》,并講述大意,然后詢問對孔子關于這首詩的評價。有學生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就勢引導:其實在《荷》文中是否也表現了這一特點呢?在學生給予肯定回答后,我以全文文眼為出發(fā)點,從文中“我”和環(huán)境的關系、“我”和自我心靈的關系這兩條線索切入,使學生深入理解隱藏在文中人與環(huán)境、人與心靈那種“和諧”之后、體現在作者性格之中的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情感濃郁地朗讀
在講授《我與地壇》一文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關于地壇環(huán)境的一段描寫,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出了文中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寂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在分析、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時,我引導學生全面牢牢抓住文中一些議論性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仔細品味,使同學們領會到了文章含蓄雋永、激人奮進、跟命運抗爭的主題思想。
三、富有情理地引導
在批閱同學們的隨筆時,我發(fā)現許多同學都談到郭敬明的《幻城》,無一例外地為書中的手足之情而感動。我抓住《幻城》做文章,組織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明白:貫穿書中人物感情的核心是“責任”。應該直面成長,要勇敢地拋棄任性、自私和偏激,把自己的責任承擔起來!在此基礎上,我適時引導大家:其實語文課文的學習并非那么枯燥無味,只要認真閱讀、理解、分析,把握文章的寫作內涵和核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各有其韻味的。
四、情融意切地交流
在作文教學中,我經常自由命題,鼓勵學生“自由耕種”,同時也嘗試著與學生一同寫作,并與他們廣泛交流自己的寫作體會。即便是命題寫作,我也時時征求學生意見,注意題目的可寫范圍要大,要給學生多角度思考的選擇余地。我還針對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具體問題,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多向思維、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在反饋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閱讀,交流批改:老師的文章學生改,學生的文章互相改……把互相交流的對象擴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情味深長地收束
在講授完課文《祝?!窌r我是這樣收束的: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時代在不斷進步,結合新中國成立前后有關我國婦女解放的相關歷史知識,想想祥林嫂及其悲劇命運是不是還曾出現過呢?也可嘗試找出不同時代的婦女典型,分析其人物形象。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致,之后在相繼學習了《邊城》、《荷花淀》后,一些同學在課外練筆中就以祥林嫂、翠翠、水生嫂這三個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為典型進行分析,并結合當代的一些新女性形象,探究其中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