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例體現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借課堂生成精品,讓精品匯集教材。由理論指導實踐,再由實踐升華到理論,這種教法表面上看似乎是浪費了有限的時間,但找到了課內、課外的聯(lián)系點,借助校本課,來“拔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樂于接受,教師教的舒心,何樂而不為?2006年,我所主編的《聯(lián)林漫步》校本教材應運而生了。當年,被列入了世界銀行貸款、英國政府資助的“‘西部地區(qū)基礎教育’國學教育子課題”開發(fā)項目中?!菊款A設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好導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選好、選準課堂的“切入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關注課堂即時生成,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適當運用多媒體等,是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只有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才能真正走出瓶頸式傳統(tǒng)教學的怪圈。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教學;語文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情形:老師“獨霸話語權”、學生習慣沉默。因為教師教得隨意,學生學得被動,所以教學效率低,似乎語文課多上、少上都是一個樣。筆者也曾有意無意地走進傳統(tǒng)教學的怪圈。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優(yōu)化課堂教學是突破這一瓶頸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怎樣優(yōu)化課堂教學呢?我從以下五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預設明確的教學目標,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準備
“目標”其實就是指南針,對老師的教、學生的學起一種導向作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會教得清楚,學得明白,才會克服盲目性,才會避免“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學目標首先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側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應當將它們設計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并分別操作。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任何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都必須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在學習活動中去感受和理解這種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并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會學習,發(fā)展智能;這些活動,又同時使他們體驗到積極的情感,掌握正確的態(tài)度,受到價值觀的教育。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師的每一堂、每一知識單元的教學,都應當而且必須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因為這些目標是難以分割地融合于一體的。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又有一個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標的問題。三維目標在不同類型的課程中,其結構、主次、實現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它通常以隱性呈現,滲透在平時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以及對知識的掌握之中,體現在師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它便是顯性的、主要的教學目標,這類課程的目標就是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語文教學中,要對課程內容作具體的分析,如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等啟示,突出“過程與方法”的重點;有的課文內容具有強烈的情感態(tài)度傾向、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應特別著重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其次要體現文本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定位和文本自身的價值。第三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蹲8!愤@篇課文是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小說,小說人物性格鮮明,主題豐富深刻,但小說所反映的內容與當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尤其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對《祝福》所批判的封建禮教觀念感觸不強烈,對祥林嫂因再嫁所受的歧視和迫害難以理解。所以,我將教學目標設計為:“通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jié),在了解作者思想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理解小說揭示的封建思想與人性相對立這個主題;體會環(huán)境描寫、肖像描寫對于塑造人物、深化主題的作用”。教學重點設計成“分析小說環(huán)境及周圍人物對祥林嫂命運的影響”。課堂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組織教學。同時穿插“祥林嫂死因”的探討,小說中人物姓名的鑒賞。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避免了“放羊式”,揪住了牛鼻子。教師教得扎實,學生學得充實。課堂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效果明顯。
另外,確定教學目標還要注意兩點:一是要避免大而空,必須具體,具體才便于在課堂教學中落實;二是要避免多而雜,必須少而精。
二、設計好導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的藝術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而“藝術的快樂在于把人的才智和能力置于一種充滿活力的活動中”。語文教學就是一種藝術活動,能使主體精神體驗到一種喜悅、愉快,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和諧、愉悅的狀態(tài)。上課伊始,就要抓住學生“心”,調動學生的“情”。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導語,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在導語上費盡心思。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币粋€好的導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為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入課文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導入、成語導入、新聞導入、生活現象導入……導入時老師要用高昂的熱情去感染學生的情結,喚醒他們沉睡的生活經驗,引起閱讀期待。筆者在準備《胡同文化》教案時,就曾認真思索該如何導入才會引起學生的興起。直接用“文化”這一概念,學生不好理解,勢必導致氣氛沉悶。于是選用生活現象導入:“中國人買東西習慣挑選,同學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買小菜、買水果時,總喜歡從下面去選,上面的不要。如果我們是賣小菜、水果的,會把質量好的放上面,還是下面呢?(異口同聲:放上面)。這種現象反映我們的一種生活意識、習慣、觀念,其實這就是文化(文化的涵義:意識、習慣、觀念等的集合)?!比缓笏角傻匾觥昂幕薄_@樣導入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自然親切,消除了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陌生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地融入課堂。執(zhí)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我運用了這樣一則材料:“1987年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聚巴黎,他們在一份會議宣言中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前汲取孔子的智慧’,這里的‘孔子的智慧’指什么呢?”這比傳統(tǒng)的單獨介紹孔子及其思想有吸引力多得?!翱鬃拥闹腔邸笔鞘裁??為什么這些諾貝爾獲獎者竟這樣推崇孔子?一團團疑霧積壓在學生心頭。這樣就調動了學生閱讀、探究的欲望。在備《〈名人傳〉序》這篇課文時,發(fā)現課文較難理解,怎樣去導入,才會抓住重、難點呢?我借用佛教有關“苦難”的論述導入:“佛教思維基礎是‘苦’字:即人生即苦,于是教義取向就是如何擺脫苦難,傾向于在對來世的希翼中,以行善止惡求得內心的寧靜。古往今來的思想家的大心愿是:關切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希翼改善人類的生存處境。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英雄又是怎樣的人,面對自身的、民族的苦難,他們又是如何處置的呢?”這樣導入既抓住了課文的重、難點,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明白掌握了一些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學習《巴爾扎克葬詞》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大家一定還記得,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那篇作品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對另一位偉大思想家的深厚情誼和精準評價,我們體會到了那無盡的悲痛和深切的懷念。今天我們又走進了一個葬禮,葬禮舉行在法國巴黎的拉雪茲公墓,時間是1850年8月22日,這一日天色陰沉,細雨飄飄,長眠于地下的是法國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站在墓前的是巴爾扎克的老朋友、法國19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雨果。無需太多語言,只需這一個場景已經帶給我們足夠的震撼了。巴爾扎克的死使整個世界沉浸于一片悲痛之中,雨果于悲痛中痛悼一代大師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短暫生命中的巨大貢獻而驕傲,同時他也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暮色降臨,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發(fā)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說?!币源藢?,喚起了學生的回憶,喚起了心中曾有的悲傷與懷念的感受,喚起了偉大人物之間深厚情感曾經帶給他們的震撼。同學們帶著一份莊重、一份崇敬,走進作品,深入體會。
三、選好、選準課文的“切入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新課標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是動態(tài)的流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探討。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該選取課文的哪一點切入,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活動,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呢?執(zhí)教者必須吃透教材,依據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找到最好的切入點。只要能讓學生入“境”,能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做到有話可說,有利于突破重、難點,能讓學生成為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能用自己的解讀方式、自己的體驗去與文本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就是“最佳切入點”。如果選不好“切入點”,學生缺乏積極性,氣氛沉悶,老師反復點撥都帶不動學生,這樣就談不上師生互動,優(yōu)化課堂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筆者在執(zhí)教《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篇小說時,沒有從傳統(tǒng)的介紹背景入手,沒有從別里科夫的“套子”談起,也沒有要求學生梳理小說的情節(jié),而是從“別里科夫的戀愛為什么會失敗”切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位同學馬上接口說:“他們感情不和,性格合不來!”思維的“火花”閃現!筆者立刻抓住契機,相機點撥,從“感情”、“性格”入手,有效地激活了課堂,學生樂意各抒己見,課堂上生生互動,而且學生都能緊扣文本,扣住文本的原句,透徹地分析了“別里科夫”、“華連卡”的性格,揭示了“別里科夫”衛(wèi)道士的反動本質,別里科夫的性格必然導致他們之間沒有真愛,只能以失敗收場。同時也體會到作者選材、構思的匠心獨運。這樣的切入,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了學生潛在的表達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始終處在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中,又充分融入了課文,同時文本的意義在生生對話中賦予了新的意義,也促使學生把自己的體驗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上一環(huán)節(jié)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時,老師的恰當切入,至關重要。切入角度好,能使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的思想呈現連續(xù)性,學生自始至終是課堂的主人,不至于出現抵觸情緒。筆者教《胡同文化》,由上一環(huán)節(jié)“胡同、胡同文化及對文化特點的評價”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針對某一事物或生活現象揭示其隱含的文化意義”并進行課內交流時,如果只是將題目板書到黑板上,學生可能會消極懈怠。我以大家熟悉的“象棋”切入,揭示象棋的內涵,“象棋”反映古代地面戰(zhàn)爭的特征和封建的思想。“士”是古代的“仕”,是王宮中的嬪妃,她們不能走出九宮,所走的路線不能按將帥(皇帝的替代)的路線走,體現的是古代深宮中婦女的地位,青春都湮沒在深宮中,滲透的是男尊女卑的意識;“相”是丞相,足智多謀,深思熟慮,對王位有威脅,所以要“堵象眼”,即使你有通天本領,也不能叛逆到敵國,不能跨越“楚河漢界”;“車”最具殺傷力,所以把它安置到最邊遠的地方,使之不能威脅到自己;“兵”最多,命運最悲慘,他們戰(zhàn)斗在最前線,只能前進,即使戰(zhàn)死,也不能后退,反映的是封建王朝視人命如草芥的思想。這樣的切入過渡,沒有強灌,只是誘導學生的思維,再次激活了課堂。在進行課內交流時,“酒文化、麻將文化、鬼節(jié)的祭祀文化、茶文化、課桌文化、端午、中秋、春節(jié)……”不一而足,都進入了學生的視野,有一篇文采飛揚的《湖湘文化》令為師者拍案叫絕,學生發(fā)言踴躍,新見迭出,這是老師沒有意料到的。通過思想碰撞,交流了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找準“切入點”,“用一棵樹去搖動別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別一朵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讓學生處于一種和諧、愉悅的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教學便會進入師生和諧共創(chuàng)的佳境!
四、關注課堂即時生成,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課堂是非線性的,是動態(tài)的。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老師總習慣用自己預設的方案去要求、衡量。對那些與預設不吻合的內容,總有一種排斥,殊不知這正是開發(fā)課堂資源的大好時機。教師應該用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去面對不同的見解,并思考其價值取向,即使其見解是錯誤的,也應利用這一“錯誤”契機,去挖掘其“錯誤”價值,使之成為課堂的新資源。在《邊城》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對翠翠這一形象進行評價,按老師的預設,翠翠肯定是天真、純潔、美麗、善良的姑娘。課堂進程朝老師預想的方向發(fā)展。突然一位同學說:“翠翠太傻了,等待一個渺茫的希望。”這位同學的評價,是備課時沒有想到的,而這個問題對小說的主題理解有幫助,于是我提醒大家:“按你們的理解,為小說另外設置一個結尾?!庇械耐瑢W說儺送臨走時,帶著翠翠遠走他鄉(xiāng)了;有的說天保就是為成全弟弟才死的,而儺送也明白了哥哥的良苦用心,沒有遠走他鄉(xiāng),而是同翠翠結婚了;有的說儺送幾年后衣錦還鄉(xiāng),回來與翠翠結婚;也有的說,儺送幾年后發(fā)了財,當了大官娶了其他女人,翠翠在儺送回家的當晚就自殺了……我要求學生把這些結尾與原作《邊城》的結尾作一比較。結合小說的主題,學生談了很多有見地的意見,并達成共識,原作的結尾更能讓我們體驗到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無奈,從而加深了對主題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
關注課堂即時生成,正確引導學生,使之演變成課堂教學的新資源,使課堂教學呈現一種動態(tài)的美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即使沒有完成預設的目標,有生成的智慧,同樣值得欣喜。
課堂教學必須有充分的預設,課堂教學也必然有無法預知的生成,不承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對課堂教學進行過度預設,不允許課堂教學出現任何意外、“錯誤”,這樣的課堂就會缺乏彈性和活力。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形散而且神散,那種單純的生成實質是“放羊”,“隨意性”是其特點,它放棄教學的責任、教師的責任,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缺乏預設的生成,課堂是死氣沉沉的,“封閉性”是其特點,那種所謂的預設不僅會嚴重束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成能力,而且慢慢會扼殺師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
五、適當運用多媒體,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多媒體技術融入了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技術,而這些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在語文課上獲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也相應產生了,這些都是過去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利用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整體思路會比以往更加清晰,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認識、理解、把握語文課堂所講的內容。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會拓寬學生的思路,讓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凡此種種,無疑大大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高二下學期的課文主要是小說和戲劇。我們可以在課前尋找一些影視資料,先讓學生有個視覺的感受。如小說《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的片斷,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加快學生的感知和理解的進程,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又如《茶館》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茶館》錄像片斷,使學生形象、具體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茶館”的興衰,對學生進一步充分理解這篇課文提供了很大幫助;反之,如果僅采用傳統(tǒng)的提問、講解方法,就會不夠具體、形象,失之于簡單、枯燥,學生不易理解,難有興趣。
高中語文說明文的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等特點,應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使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疲勞,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種事物的現象,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能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地把內容教給學生,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定理、變化過程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對課本的重點、難點通過具體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難點。例如,高一下學期語文課《神奇的極光》,我們可從網上下載一些極光圖片,使學生很快地理解了這一概念,并對它的形色狀有個直觀的認識,對它的形成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