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作業(yè)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須變換布置主動權、聯(lián)系社會熱點、變換作業(yè)形式、貼近實際生活,在形式、內容諸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關鍵詞】語文作業(yè);形式與內容;創(chuàng)新
做作業(yè)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行家說語文學科是“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課內長筋骨,課外長肌肉”。這“練功夫”、“長肌肉”就離不開作業(yè)的訓練。但在實際教學中,或由于對本學科的忽視,或由于學習任務的繁重,或由于作業(yè)形式的陳舊,作業(yè)訓練常常形同虛設。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在布置作業(yè)時,在形式、內容諸方面巧花心思,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移交“權力”,增強學習動力。
傳統(tǒng)作業(yè),布置的權力掌握在教師手里,學生只是被動地承受,沒有選擇權,缺乏主動性,但把選擇作業(yè)這一“權力”下放到學生手中后,這一現象大為改觀。在執(zhí)教《長亭送別》時,筆者在課堂學習結束后,給學生這樣的要求:以《長亭送別》為對象,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能力強弱以及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做你喜歡做的作業(yè)、做你認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業(yè)、做你能勝任的作業(yè)。結果,交上來的作業(yè)花樣迭出:有分類摘抄課文的詞語句段的,有背誦默寫經典曲詞的,有將曲詞改寫為散文、詩歌的,更不乏創(chuàng)作話劇劇本的,有歸納寫作方法的,有整理古漢語常識的,有從網絡下載相關知識的……不勝枚舉。再以作文為例,老師命題,學生寫作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惟恐不合命題意圖;讓學生自己設計題目,題目切合了他們的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引發(fā)了他們主觀上向他人傾訴的強烈愿望。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這樣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這樣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
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是以往的作業(yè)方式所不能達到的。
第二,聯(lián)系熱點,訓練思維能力。
語文教材的許多課文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學習此類課文普遍缺乏興趣,對傳統(tǒng)名篇中許多思想上、藝術上的精髓無法領會。在布置作業(yè)時,如能將傳統(tǒng)思想與現實熱點巧妙“鏈接”,學生可由此走進名篇,領會精華。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文筆犀利、思想深刻,但學生限于生活閱歷,對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思想的現實意義缺乏切身體會。筆者聯(lián)系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女粉絲狂追劉德華,老父無奈跳海自殺”一事,布置學生以“用拿來主義的眼光看追星現象”為論題,展開討論,并付諸文字。這一事件新鮮熱辣,對追星學生又有切身體會,討論進行得十分熱烈。學生從中認識到“星可追,但不可迷”、“學習其為事業(yè)下苦功,擯棄其不良的思想品質”等道理,對“拿來主義”的內涵有了較深入的把握。
學習漢樂府詩《上邪》,學生對其中“山無棱,江水為竭”的誓言覺得夸張,無法理解這種情感的堅貞。當時,電視臺正熱播《還珠格格》,筆者將它的主題歌拿來與《上邪》比較,學生唱起“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住、日夜不分,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的歌時,對古詩中的堅貞感情恍然大悟,原來海誓山盟古已有之。通過作業(yè)與社會熱點的聯(lián)系,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思想境界獲得了提升。
第三,變換形式,落實學習重點。
傳統(tǒng)語文作業(yè)形式單一,不外選擇、閱讀、寫作幾種,學生常見老面孔,對作業(yè)望而生畏。其實,同樣的內容,巧妙變換一下形式,學習重點就可得到有效的落實。在學習詩歌時,“通過意象辨析作品思想感情”是一個學習重點。但學生對某些意象的固定內涵總是不甚了解。筆者從《西游記》中摘出幾首詩,要求學生通過意象辨認季節(jié),其中一首為:
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
老蟬吟漸懶,愁蟋思無窮。
荷破青紈扇,橙香金彈叢。
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
學生很快通過其中的“楓葉”、“黃花”等意象辨別此詩所寫的季節(jié)為秋季。如此一來,學生對詩中意象的作用有了切身體會,這一學習重點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學習小說時,“把握人物形象”是一個重點。如果按照傳統(tǒng)作業(yè)方式,不外乎要求學生“分析歸納人物性格”,而作業(yè)結果往往是正面人物“勤勞、善良”、反面人物“狡詐、冷酷”之類,缺乏對人物具體深入的理解。筆者今年執(zhí)教高二冊(人教版)小說單元時換了個方式,要求學生給小說中某一個主要人物寫一封信,可以以小說中相關人物的口吻,也可以以旁觀者的口吻進行。這次作業(yè),學生興趣盎然,他們從不同角度向書中人物暢所欲言,在對人物的切切傾訴中,完成了對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再如作文的命題,如命為《暑假里的二三事》,就顯得陳舊、老套;如改為《2007,我的夏天》,就別有一番滋味。換個作業(yè)的形式,在教學目標的完成上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貼近生活,提升學習樂趣。
學習知識只將學生局限于課本知識中,時間長了,學生難免有厭倦情緒。如若將作業(yè)的布置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接軌,無異于給寧靜的湖水投進一粒石子,激起學生興趣的浪花。有一次學校因故放假,布置假期作業(yè)時,學生個個愁眉苦臉。筆者靈機一動,順勢布置了幾個造句:以“假期”、“作業(yè)”為本體造博喻句。結果,交上來的作業(yè)異彩紛呈,好句疊出,如“作業(yè)是月宮里的桂花樹,我就是吳剛也砍不完”、“假期是首歌,唱著唱著就唱完了;假期是個沙漏,漏著漏著就漏光了;假期是根雪糕,舔著舔著就舔沒了”。這樣的作業(yè),學生樂于完成,且完成的效果好,質量高。再如,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屢禁不止,這次做了糾正,下次依然故我,讓人十分頭疼。在國慶長假時,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yè):在街上的商店招牌上搜集至少十個錯別字,并給出正確的寫法。收假后,學生所交的作業(yè)豐富多彩:家俱(具)、裝璜(潢)、另(零)售、煙酒付(副)食、粉涮(刷)……這次作業(yè)后,許多屢禁不止的錯別字就此銷聲匿跡。作業(yè)內容貼近生活,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既訓練了基本能力,又提升了學習興趣,課后的作業(yè)訓練形成了可喜的良性循環(huán)。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訓練的落實至關重要,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有所選擇、有所創(chuàng)新,對學生知識的鞏固、能力的培養(yǎng)不無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