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要重視生活積累。生活積累包括直接積累和間接積累:直接積累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生活的真實,從而不斷地搜集、積累寫作素材;間接積累即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進行積累。
【關(guān)鍵詞】寫作;積累;感知能力
現(xiàn)在許多中學生談作文即“色變”,對寫作有著種種的厭倦、畏難情緒,因而他們的作文往往內(nèi)容空泛、虛情假意、華而不實,甚至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連標題都如出一轍,全然不能體現(xiàn)中學生應有的思想和情感。常言道:“詩言志”、“言為心聲”,學生的寫作也應表現(xiàn)他們真實的思想,感情和思維?!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指出:“不同學段的學生都需要占有真實的、豐富的材料,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一直堅持讓學生深入生活、感知生活,從真實的生活中產(chǎn)生自身寫作的靈感和激情,從生活的積累中去找尋寫作的源泉。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寫出有靈魂和個性化的文章。本文主要就生活積累談一些看法。
生活的積累,包括直接積累和間接積累兩類。
一、生活的直接積累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生動活潑的素材,它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學生只要在平時做好充分的生活積累,寫作時就不會無事可寫無感可抒了?!段男牡颀垺分杏醒裕骸皯锼垢?,感物吟志”,“物”為“感”的基礎,“感”因“物”而產(chǎn)生,因而教師要組織、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做好寫作前的必要的積累工作,從而讓學生從這些真實生活的積累中選取素材,表達生活,反映生活,抒發(fā)真情。
可是有些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沒有什么可積累的,這就需要教師去指導學生做好生活的直接積累工作。也即是說教會學生如何去體會、感悟生活,從真實生活中找出閃光點,成為寫作的素材,從而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必須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即對客觀事物的感受、領(lǐng)悟能力。它直接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了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學生才能對已發(fā)現(xiàn)的客觀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即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去粗存細,去偽存真,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因此我在傳授寫作技巧的同時,遵循“教作文先教做人”的原則,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水平。比如,從“學業(yè)上的互相競爭,生活上的互相幫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盞明燈”;從“從校門進入家門起,母親的燒飯做菜,晚上一宿的嘮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門時的千叮嚀萬囑咐”中,悟出“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從“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田世國捐腎救母的壯舉”中,悟出“擁有感恩的心是為人處世之本,是教師最大的安慰,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學生只有有了較高的思想認識水平,才能懂得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亮色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次,感知能力與興趣也有密切關(guān)系,如果學生對已發(fā)現(xiàn)的客觀事物有自發(fā)的興趣,才能集中精力,深入地去觀察、感知生活,從生活中找到共鳴點、閃光點,悟出事物的內(nèi)在價值,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因而,教師要有意識地多讓學生進行一些有意義的討論活動,作一些分析訓練,讓學生各抒己見,提高學生的興趣,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從而使學生思想倉庫中儲存的信息與寫作接軌,久而久之,學生的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例如,我在選擇討論話題時,選一些學生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或他們關(guān)心的“心理”問題來談,這樣的話題由于“擊中”了學生的“要害”,他們就有話“可說”、“想說”了。有一次,我讓學生討論“上網(wǎng)”問題,當我一提出“學生該不該上網(wǎng)”的問題時,學生就激烈地討論起來,足足討論了一節(jié)課還不能罷休,非常熱烈,非常精彩!因而當我最后布置作文《談上網(wǎng)》時學生們早已胸有成竹,再也不會無話可說了。可見,這種活動方式不僅使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的生活積累與寫作接軌,使學生對這些生活材料爛熟于心,用時得心應手,寫作時再也不用胡編亂造,故弄玄虛??梢哉f,很多的社會熱點和焦點都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對象,都可以作為鮮活的材料進入語文教學課堂,然后通過學生個性化的觀察、辨識和思考,將可能以千姿百態(tài)的樣式呈現(xiàn)在他們的作文中。
另外,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中自如地運用生活積累,教師還可以在習作練習上嘗試些新的方式。在平時的日記或周記等訓練中,不過分強調(diào)寫作的文體、成篇,多作一些片段、分解性練習,讓學生能夠?qū)ι钪械狞c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閃光,隨即述諸文字;對于某一現(xiàn)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過三言兩語作個記錄,這樣一來就加深生活材料在頭腦中的印象。正如方仁工先生所說:“教師要打破習作訓練的舊模式,讓學生可利用自己鮮活的思想,不拘一格地自然地表達出觀點、思想、情感?!币晃粚W生在他的日記里曾這樣寫道:“……我突然地想學學,站起來。剛張開嘴要喊,又立即止住了,喉嚨似乎給什么東西卡住了,心里有種莫名的感覺?!边@是一段心理描寫,雖然言語不多,卻寫出了他自己第一次做買賣的真實感受,而這就是對生活的積累、寫作中最鮮活的材料。
可見,從學生的作文看,生活可以為他們寫作前期進行充分的素材積累,并提供他們對于“宇宙人生”的思索,生活中發(fā)生的種種事情,平凡也罷,激情也罷,都給學生提供了絕好的寫作素材。
二、生活的間接積累
現(xiàn)在大多學生很少有與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所以閱歷不豐、見識不廣,要寫出一篇表達真實生活、深刻反映生活的文章,的確并非易事。你想想,文學大師魯迅先生在文化借鑒問題上都毫不猶豫地提倡“拿來主義”呢,因而生活積累除了直接積累外,還應尋找其他途徑——間接積累。生活的間接積累主要是通過閱讀特別是擴大學生課外閱讀來豐富他們的閱歷,增長他們的見識,擴大他們的視野。書籍是前人的生活積累,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可以學習、借鑒、繼承前人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優(yōu)良的寫作傳統(tǒng),來充實和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也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間接了解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的概貌,受到名家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從而豐富寫作的內(nèi)容,加深文章的深度,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古人常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物”,“讀書萬卷始通神”,這些都是說讀書的樂趣和讀書是成才所經(jīng)歷的道路,而我認為,就作文而言,則說明了大量的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生活素材、語言素材的積累。
閱讀的積累,也要有一定的方法。首先學生應該學會在閱讀中質(zhì)疑、思索,可以是對文中的主題、觀點,可以是對人物形象,甚至是對文中的一句話、一個詞。這些質(zhì)疑、思索,學者們稱之為“靈感”,學生就要抓住這些擦肩而過的“靈感”,談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把它寫成文字。一位學生在讀完《簡·愛》后,寫了一篇讀后感《你是簡·愛嗎》,不僅談到了自己對簡·愛形象的看法,同時還結(jié)合了現(xiàn)實生活,討論了現(xiàn)代的女性形象??梢婇喿x中質(zhì)疑、思索,不但使學生了解生活,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而且使學生對閱讀的文章加以內(nèi)化,使之變?yōu)榧河?,成為自己的積累,在作文中得以運用。其次學會摘錄。學生可以摘錄文中名言名句、優(yōu)美語段、精辟事例等。名言名句可以直接運用到作文中,許多優(yōu)美的語段、精辟的事例可以經(jīng)過理解、體悟,逐步變成自己的話而用在作文里。當然,只有不斷地運用,才能把這些積累真正變成自己的寫作素材。比如當你摘錄了一些句子或事例之后,你就應當主動地、有意識地在你平時的談話、課堂上的發(fā)言及作文中加以運用。有時,可能用得不那么自然、不那么習慣,但只要不是為了用來炫耀自己,而是為了充實自己,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熟能生巧”,許多句子、事例、知識,就會逐漸與你的思想融化成一個整體,你就不會覺得它們是外來的東西了。這時,你就覺得你已經(jīng)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一步。這樣的喜悅,這樣的收獲,沒有經(jīng)歷過“積累”這一階段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積累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我認為這幾種最為可行,只要學生切實地掌握這幾種方法,必定能成功地完成閱讀的積累即生活的間接積累,從而為寫作服務。
正如葉老所說:“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毙抡n程改革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的實施,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內(nèi)容,它對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轉(zhuǎn)變被動性的學習狀態(tài),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生活積累正是要求學生主動地融入生活,了解生活,深入和思考生活,但愿在學生以后的作文中我們能多多看到真實生活的反映,體會他們真實的感受、激蕩的情感以及馳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