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藝術的發(fā)展使音樂在影片中越來越多的承擔起增強藝術效果的重任。電影中畫面與音樂總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影片《燃情歲月》中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愛人之情相互交錯,在詹姆斯·霍納的音樂中漸漸彌散,他用音樂演繹了一段蕩氣回腸、激動人心的“秋日傳奇”。
[關鍵詞]詹姆斯·霍納 音樂 素情與愛情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音樂在影片中越來越多的承擔起增強藝術效果的重任。電影中畫面與音樂總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拍攝于1994年的美國影片《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就是一個畫面、情節(jié)、音樂完美結合的典范。整個電影的音樂如同一壇醞釀了多年的美酒,干醇醉人,為影片情節(jié)的渲染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出色的情感主題音樂以其優(yōu)雅的旋律、強烈的情節(jié)暗示,使影片的空洞被很好的彌補,甚至可以說是“化空白為留白?;唛L為馀韻,化刻意為寫意,化矯情為深情”,為電影創(chuàng)造出詩一般悠遠的意境。從而進一步說明電影配樂不是電影的附屬品,而是電影的靈魂和血液,更有可能超越電影而永留觀眾的心中。
影片的音樂由好萊塢首席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操刀,他受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專業(yè)訓練。擅長運用樂器獨奏與大型管弦樂隊銜接旋律。常常將人帶入一種十分悠遠的意境。此次為了配合廣袤粗獷的原始荒野、凄美哀怨的愛情,他攜手倫敦交響樂團用音樂演繹了一段蕩氣回腸、激動人心的“秋日傳奇”。仿佛一曲優(yōu)美動人的樂章,讓觀眾的思緒和情感隨著每一個音符漸行漸遠,飄到那片埋藏愛與痛的土地上。
《燃情歲月》所描敘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初美國蒙大拿州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通過對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描寫,展現(xiàn)了種族、社會、戰(zhàn)爭、家庭、政策等一系列的問題,喚醒人們對生命無常,情感永恒的思考。整部影片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愛人之情相互交錯,在詹姆斯·霍納的音樂中漸漸彌散,悠揚的管弦樂長久縈繞在觀眾心頭,濃濃悲傷之情揮之不去。沉浸在如此一個充滿人性真情的氛圍中。我們是不是該放慢腳步,“聽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就如影片開頭這句話外音所說的那樣。全片的音樂出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從恬靜淡雅到悲憤感慨,旋律上無不精雕細琢。唯美動人,交織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廴诵南业臉氛隆S著情節(jié)的變化,日本洞簫吹出滄桑與悲情,定格了主角“傳說”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憤卻渾然天成的性格特點。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飄忽不定,時而吶喊悲鳴,時而沈吟低語??梢哉f是詹姆斯·霍納這種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現(xiàn)。
20世紀初,魯上校厭倦了殺戮。厭倦了美國人對于印第安土著無休止的驅趕,退役后與長子艾弗瑞、次子崔斯汀和小兒子山莫在美國西部靠近加拿大的蒙大拿州大草原安居。享受著遠離世俗的生活,日子就像他們生活著的那片草原。一切都是那么平靜、安然。崔斯汀是父親的最愛,他生性狂野,我行我素。十歲時。在與一頭熊搏斗的過程中。他的血和熊的血融在了一起,從此,在他的心中總能聽到熊的召喚。
山莫大學畢業(yè)后帶回了自己的未婚妻蘇珊。很快,戰(zhàn)爭爆發(fā)了,山莫犧牲了。艾弗瑞與弟弟崔斯汀因為同時愛上了蘇珊而反目成仇。蘇珊像崇拜英雄一樣深深迷戀著崔斯汀,但命運的捉弄使她嫁給了艾弗瑞。最終,蘇珊在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父子三人在共同對抗敵人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到那份堅不可摧血濃于水的親情。終于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影片一開始,銀幕上出現(xiàn)的是一位印第安老人坐在火堆前,低沉的聲音向人們敘述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老人的喃喃低語貫穿整部電影始終,這使得影片自始至終籠罩在一股悲情與激情交融的氤氳之中。在影片中好幾次出現(xiàn)了那位印第安土著老人的歌聲,短暫卻令人印象深刻,似乎具有一種符號性的象征意義。表達著只屬于那個年代,那群人的情感。使得影片時時刻刻都體現(xiàn)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人文關懷。
《燃情歲月》里帶著宿命而悲壯的電影配樂,消沉如冰雪初融的音樂和“得得”作響的馬蹄聲,表現(xiàn)著人們的愛與痛。正如詹姆斯·霍納自己所說“這是一部經典的唯美派電影。我癡迷于愛爾蘭音樂,我喜愛那種憂郁凄涼的氣氛,這種形式不會因時間而顯得褪色、變質。我同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我不是把作曲當作工作,而是當成藝術。所以,在《燃情歲月》中,我賦予了它最具表現(xiàn)力的聲音。”
草原上的那條無聲的大河沖刷著歲月的痕跡,它緩慢的流淌著,似乎一個述說故事的老人,可是沒有人能看見水面下的激流暗涌。就像“有些人聽得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并按著聲音去生活。這些人最后若不是瘋了,就是成了傳說?!比绻f主人公崔斯汀是一個“傳說”,那么整個影片則更像是一部交響樂章,氣勢恢宏。蕩氣回腸。
在如交響樂般悲壯的影片中,在天野蒼茫的草原上,在牧馬劃破天際的嘶鳴聲中,在血與淚,愛與恨的交織里,在悠揚的蘇格蘭風情的樂曲中,在泛黃古舊的西部記憶里聞到牛仔身上的濃烈的煙草味,麂皮酒袋中嗆人的伏特加酒的殘余的激情,還有女人們蓬蓬裙上泛出的隱約的幽香。上個百年里理想與現(xiàn)實的交鋒。生命沉重的戲劇性,愛情的脆弱和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與秋日的落葉一起。被埋進馬蹄踏過的溫潤的土壤里發(fā)酵。
影片即將結束的時候,熒幕上出現(xiàn)的是若干年后年邁的崔斯汀與一只黑熊搏斗的場面,在激昂的樂曲聲中導演將最后一個鏡頭定格。于是崔斯汀的英雄形象便永恒的留在了1963年的美國西部的某個森林中,也留在了觀眾的腦海里,不可磨滅。
詹姆斯·霍納在電影配樂中將他的交響樂配樂的功力完全展示出來,并且巧妙而又精彩地運用了音色十分古老蕭瑟的日本洞簫,表現(xiàn)印第安文化的古老和神秘色彩。日本洞簫獨特音色的脈動與呼吸,加上管弦音樂細致唯美的深情款款,揮灑出一腔原始的無情荒地有情天的情懷。
詹姆斯·霍納的音樂一直都有很高的旋律性,但是同時有這么多的主題,這大概首推《燃情歲月》,全部影片的音樂無論是平靜致遠還是柔情默默,無論是慷慨悲憤還是無奈痛苦,音樂旋律都是優(yōu)美動人的。顯露出了豐富表現(xiàn)力和迷人的柔情性,可以說是一篇宏偉的史詩。影片中,從主題發(fā)展出的十三首相對獨立的配樂。時而以交響樂隊奏出,仿佛駿馬在草原上馳騁。氣勢恢宏:時而又在鋼琴上回旋。就像戀人的耳邊私語,淺唱低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樂的配器,作曲家大膽運用了日本洞簫這一古老的樂器。滄桑、神秘,低沉時如“傳說”般不可捉摸:高亢時仿佛崔斯汀心中的熊在怒吼……音樂隨劇情跌宕起伏,張弛自如。詹姆斯·霍納在電影中的出色發(fā)揮令人印象深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就是符號,某一段落的出現(xiàn)往往標識著某一情感,或人物的出場。影片的開始部分就出現(xiàn)了崔斯汀和熊搏斗的場面。并通過畫外音告訴觀眾,在印第安的傳說中,如果敵我雙方的鮮血混合在了一起,那么,他們從此將融為一體。借此來暗示崔斯汀是一個熊一樣的男人,在他的心中有著熊一樣的野性。因而當音樂中出現(xiàn)日本洞簫在高音區(qū)的持續(xù)長音時。觀眾立即會聯(lián)想到那是崔斯汀心中熊在吼叫。這樣的音樂在片中多次出現(xiàn)。如當崔斯汀得知弟弟山莫已獨出發(fā)去執(zhí)行偵察任務時,他發(fā)瘋般的躍上馬。奔向弟弟的方向試圖援救他。這時,背景音樂中響起連續(xù),與音樂極不和諧的洞簫長音,刺耳、緊張、充滿殺氣、讓人不寒而栗。這時的他已分明成為一頭熊。又如。崔斯汀在厭倦漂泊后,趕著馬群再次出現(xiàn)在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時;印第安妻子被射殺后,他展開報復時:洞簫的聲音總是適時地出現(xiàn)。因而。洞簫所奏出的長音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符號,一個對于男主人公的符號,它的出現(xiàn)總是暗示著崔斯汀的出場或心態(tài)的變化。
在第一首Legends Of The Fall中,便將電影的主題原原本本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簫這種樂器在表現(xiàn)古老、蒼茫、深遠等氣氛上起到一般西方樂器所無法達到的程度,用這種樂器來表現(xiàn)崔斯汀內心時而寧靜。時而狂野那飄忽不定和瀟灑不羈的個性。是再恰當不過了。崔斯汀成年后的首次出場——蘇珊初來乍到,她見到了山莫的父親,見到了艾弗瑞,見到了仆人“一刀”,并聽他們議論那個從未謀面的崔斯汀。這時,遠方傳來馬蹄聲。所有的人回頭望去,崔斯汀披著一頭金發(fā),騎著馬。在夕陽的余輝下,從原野之際走來。此時,一直持續(xù)著的背景音樂在號角的帶動下很快推向高潮,以更為宏大的音響效果奏出主題。管樂更多的加入到了音樂中,高亢、嘹亮、催人奮進、給人希望:而弦樂的鋪墊則寬廣、深情,令人迷戀。當這樣的音樂和畫面結合在一起時,觀眾便會感受到強烈的英雄氣概。從而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The Ludlows中,在婉約的鋼琴獨奏模擬山莫的歌聲中開始,體現(xiàn)出寧靜的西部生活,而隨后緩緩導入的管弦樂演奏支撐起整首曲子。把三個兄弟最后和父親在一起那愉快的生活體現(xiàn)出來。在清脆悠揚的小提琴獨奏下慢慢落幕,在曲子的結尾處奏出安詳而平和的音樂,仿佛父子四人淡薄寧靜的生活,與后來表現(xi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場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客廳。山莫在蘇珊的鋼琴伴奏下唱歌。歌詞是這樣的:“夜幕低垂,一位女士站在一片樹林的邊緣。她的手上持著馴馬的繩鞭,從沒見過有哪位女士這么漂亮。她溫柔的聲音總在我耳邊回響,向我輕聲訴說。但她不屬于我,她屬于另一個人。永遠屬于他。是的。她應屬于這薄暮和朦朧的霧……”當鏡頭掃過三兄弟的面龐時,他們眼睛里所透出的恬靜、溫柔就會告訴觀眾,歌詞中的“美麗姑娘”就是蘇珊,而三兄弟無一不被蘇珊的美所折服。當然。歌詞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看似隨意,實則暗含玄機。蘇珊的到來是這個家庭的轉折點。原本感情和睦的兄弟因為愛上了同一個女子而反目成仇。然而,山莫戰(zhàn)死沙場,崔斯汀背井離鄉(xiāng),艾弗瑞妻子自殺,三兄弟沒有一個人真正得到蘇珊,所以,那個美麗的姑娘永遠“不屬于我”。對于蘇珊來說。歌詞是對她悲劇性人生的預示,她的未婚夫是山莫。丈夫是艾弗瑞,而愛的人卻是崔斯汀。最終。蘇珊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痛苦。或許,她真的不屬于這世界上的任何人,她“應屬于這薄暮和朦朧的霧”。
在Off To War中,簫聲一出場帶著明顯的悲鳴,如同是父親的心情一般??粗鴥鹤觽儽徽撬鶓T用煽動青年的“為國家而戰(zhàn)”的幌子所欺騙,作為父親卻無能為力。那種擔心和痛苦的心情在音樂聲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
To The Boys是描寫戰(zhàn)爭的音樂。音樂帶著戰(zhàn)鼓聲音,日本洞簫其獨特深邃蒼茫的音色加上管弦樂細致唯美的神韻,則完全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那殘酷的塹壕戰(zhàn)用音樂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戰(zhàn)鼓如云。干戈交迫,氣勢悲壯。
Samuel's Death也是描寫戰(zhàn)爭的,在長達8分鐘中,款款勾勒出一片兄弟之間的天荒地老情。觀眾可以感受到悲壯的色彩。調子不斷地拔高的管弦樂急促地演奏。將在戰(zhàn)場上焦急地尋找弟弟下落的崔斯汀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旋律一直維持在一個很高的調子上,人們的心也提到嗓子眼,但是突然調子一下沉寂了,電影里崔斯汀就差一步,眼睜睜地看著弟弟慘死在自己眼前。旋律一下轉化成低緩而沉重的大提琴演奏。讓人完全感受到當時他的撕心裂肺般的悲痛。崔斯汀決定為弟弟報仇,他深夜?jié)撊氲萝婈嚨?,殺死多名德軍士兵,并按照印第安?zhàn)士的習慣取下德軍士兵的頭皮作為戰(zhàn)利品。當?shù)诙煸缟弦簧硌鄣乃氐杰姞I的時候,眼神呆滯而麻木,音樂也隨之悲壯和凄婉,通過音樂觀眾就仿佛聽到崔斯汀內心的哭泣一般。弟弟的死已經成為他心中永遠也無法磨滅的傷痛……
在Revenge中,除了這個十分古老的日本洞簫,還在開頭與結尾加入凄美女聲的飄渺詠嘆,傾訴遙遠原始的哀怨與蒼涼,如泣如訴,似幻似真,再次為本片寫下了傳神的詮釋。
最后Alfred/Tristan/The Colonel/The Legend前者描繪了崔斯汀為妻子報仇的情節(jié),而后者則是傳奇故事的終結篇,詹姆斯·霍納再次巧妙地利用了電子合成器,從最初天使般虛幻的女聲轉為氣勢磅礴的交響樂,到中間第一小提琴再次空靈般重復山莫的歌聲,無數(shù)把弦樂器漸漸地加入,越來越宏大而富有張力,在對情節(jié)的表現(xiàn)上將烘托的功效發(fā)揮到了極致。帶動著觀眾的情緒達到了最高潮,那不斷重復的音符如行云流水。如人間女兒般柔情似水,跳動的旋律大氣磅礴。似人間男兒情意厚重如山,感動隨著淚水在音樂聲中落下,完成了人間最美好的情感宣泄。
“有的人會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并遵照這個聲音去活著,這樣的人,要么成為一個瘋子,要么成為一個傳說……”這是電影里的臺詞。崔斯汀是這樣活著的。詹姆斯·霍納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聆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壯麗的篇章。
史詩般的情節(jié),充滿濃濃哀怨的音樂,使《燃情歲月》又成為一個永恒的經典,留在心靈深處,慢慢地釋放每一點的痛楚,如春天融化的雪水,流過長滿青苔的巖石,波瀾不驚卻急流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