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山流水》、《漁樵問答》等古典名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名曲的旋律之美,結(jié)合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現(xiàn)在主導(dǎo)的“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審美意識,我們可以領(lǐng)悟到名曲包含的思想哲理。從這個意義上講,欣賞古典名曲意在體會其表現(xiàn)的思想、品格和意境,從而加深對中華文化內(nèi)涵的認識和體會,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凈化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關(guān)鍵詞]名曲 領(lǐng)悟 意境
一
每當《夕陽簫鼓》樂聲泛起時,腦中就浮現(xiàn)出夕陽西下、云破月來、漁舟唱晚的和諧安寧圖景,隨著江樓鐘鼓、急浪拍岸之聲,思緒綿遠……時而漸聞水波輕拍、流波舒緩之聲,不時又傳來漁歌悠揚:此情此景疏而遠去,靜謐中傳來樵樓鐘聲,漸近而振蕩的鐘鼓氛圍中烘托“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氣勢……然而當你專注于《十面埋伏》之時,楚漢兩軍決斗的慘烈場面竟撲面而來,于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wù)呤级鴬^,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明王寶(1598-1662)《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琵琶家湯應(yīng)曾奏《楚漢》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閑暇之時品味喜愛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漁樵問答》細聽起來回味無窮,同時也有不少新的感悟,于是整理連綴成文。以求共賞。
二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弊悠谒篮?,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陡呱搅魉芬约安犁娮悠谶@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里廣為流傳。概因其伯牙與鐘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樂曲第一段:旋律在寬廣音域內(nèi)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qū),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xiàn)。猶見高山之巔,云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jié)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xù)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diào),兩者巧妙的結(jié)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p>
第七段:在高音區(qū)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余波激石,時而旋袱微漚。”(一《琴學(xué)叢交·流水》后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xiàn)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fù)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fā),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現(xiàn)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后結(jié)束在宮音上。
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jié)構(gòu)中的“復(fù)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于“洋洋乎,誠古調(diào)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作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xué)在當時再也無人能洞悉領(lǐng)會而表現(xiàn)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自古以來人們品味著華美動情的旋律,領(lǐng)略著琴曲內(nèi)容所表現(xiàn)出的真實內(nèi)涵。這就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三
樂曲《漁樵問答》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5段),樂曲開始曲調(diào)悠然自得,表現(xiàn)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diào),上下句呼應(yīng)形成漁樵對答的情趣。第一段末呈現(xiàn)的主題音調(diào)經(jīng)過移位,變化重復(fù)貫穿于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6—10段)是主題音調(diào)的變化發(fā)展,并不斷加入新的音調(diào),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畫出主人翁豪放不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撥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yīng)和著切分的節(jié)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
樂曲以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抒飄逸瀟灑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和自得其樂的情趣,從而反映了主人翁向往漁樵生活,希望從自然山水中吸取靈感,以擺脫塵世的煩惱和羈絆,同時表達了主人翁對自由的向往追求和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
琴曲《漁樵問答》與文本《漁樵問對》也許有一定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前者通過漁、樵對話來消解古今興亡等厚重話題,而后者則試圖通過簡潔的對話對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學(xué)解釋。
《漁樵問對》的作者是邵雍,他畢生致力于將天與人統(tǒng)一于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的人本與道家的天道貫通起來。《漁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這本書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于易理。并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稘O樵問對》中的主角是漁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文本中,漁父已經(jīng)成了“道”的化身。
其實《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白發(fā)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問答》一曲是中華悠久文化的沉淀,其主體基調(diào)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間多凝重,悠然在世外。在《漁樵問答》塵世煩惱和羈絆在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云散;似乎這是樂曲的主旨。但深究下去尚更有“雖向往之,實不能也”的隨想和感慨。
四
平心而論,人受孕于父母,及后來的生之養(yǎng)之,看似自家之事。實乃自然與社會的鐘情與造化。其實人的一出生直至離開人世,只要他是人,他就是社會之人(當然也是自然的一份子),因此只有人“真正”離開社會,他就不可能以人的屬性生活在世間。那么不少隱者以及佛道之人何以存在?其實這種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或者他具有大量的社會財富,或者他們具有大量前人傳授的生存經(jīng)驗和技能:其實他們生存的本身仍需大量勞動的付出和技能施展,當然也包括財富的支出,因此他們的悠然自得、瀟灑飄然無非是遠離戰(zhàn)事的殘酷、官場的傾軋、功名的紛擾、內(nèi)心的煩惱……說到底就是遠離功利、淡化名利,心靈凈化后的物我兩忘,自得其樂。
這樣的“修行”其實無須苦苦地求索,只要留意中華文化就可獲得,這就是:“事事無為。則事事皆可為”、“天人合一,物我兩忘”、“隨遇而安,進退自然”……只要我們不斷地做到個人的心身和諧,就會不斷地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當然也會不斷地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
如果我們在領(lǐng)悟古人的這些思想之后再去欣賞和品味古典名曲,一定能從更深的層次體悟其深含的旋律之美以及豐富情感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