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某教育人士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在昆明恢復西南聯大。此前,云南省政協委員張亞光也曾提出恢復西南聯大的提案。按照張亞光的建議,西南聯大可以聯合清華、北大、南開和云南師大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辦學,廣泛吸引民間資本,辦成一所高起點的大學。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包括辦學準許和土地優(yōu)惠等。他說,發(fā)揮“西南聯大”這一云南教育品牌資源優(yōu)勢,是昆明發(fā)展的需要、云南發(fā)展的需要。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重建西南聯大”的建議當然是好的,但是光有西南聯大或比西南聯大更漂亮的軀殼,而沒有原西南聯大的靈魂,那與一般的大學又有何區(qū)別呢?西南聯大之所以成為一盞高懸的明燈,在維系著中華文明的一縷學脈,是因為她曾擁有現今中國高校不具備的兩個元素:
一是教授治校。西南聯大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是校常務委員會,由三校校長和秘書主任組成,下設總務處、教務處和建設處(后改為訓導處)。校長、教務長、總務長、各院院長以及各系主任均由教授兼任,沒有副職,職工人數也比較少,常是一人兼任數職。而且,教授充任行政職務屬兼職,不是官員,不增薪水,照樣上課。校方每做一件事,都要先考慮教授們的反應,看看能不能過他們的關,要是他們不同意,事情是做不成的,特別是大事情。因為大學不是行政機關,教授是這里的主人,大家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有教授才有大學,大學是依賴教授而存在的,大學里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教授。
二是教育獨立。1939年3月,陳立夫任教育部長后,為了加強對大學的控制,通過行政手段,對大學教育的諸多方面強行實施統(tǒng)一管理。嚴重窒息校園的自由空氣,限制師生的思想自由,因而引起聯大師生的反感和抵制。1940年6月,聯大教務會議對教育部的“統(tǒng)一大學課程教材和學生成績考核辦法”等據理抗駁,要求教育部當局給予學校更多的教學自由,不必“刻板文章,勒令從同”……并且指出,“教育部為最高教育行政機關,大學為最高教育學術機關”,“教育部為有權者,大學為有能者”,應當“權、能分職”。最終,西南聯大沒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統(tǒng)一教材。當然,教育獨立也包括了思想自由,沒有獨立哪來的思想自由。
只有弄清楚西南聯大為何讓人這般向往的深層原因,才能回答我們今天有沒有必要重建西南聯大、應該向西南聯大學習什么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