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語文教師“應該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理論為指導,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服務”,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現(xiàn)狀卻是:我們教師隊伍中的大部分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步別人后塵,拾人牙慧而竊以為喜,以致于迷失了自我,缺少了個性,又何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又怎能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呢?
一、請不要太在意領導怎么評
語文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而教師服務的終極卻是社會。但是,中國幾千年來的人治思想至今仍在教育行業(yè)中發(fā)揮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為校長的考評制度而教,為分數(shù)而教,為名次而教,為蠅頭小利而教,以致于有些教師為了追求“分”而喪失了人格,乃至違法亂紀,出現(xiàn)令人痛心的現(xiàn)象。
教師的職責不是忠實于哪一位領導,而是在塑造青年一代的人格和靈魂,他必須為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所以,我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學生的全面研究上來,既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教學中要注重智育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但更要注重德育的熏陶。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學《范進中舉》學生不僅深刻地認識到科舉制度害死人,但同時也為范進執(zhí)著的精神而感動;《魚我所欲也》我和學生一道探討敬仰了孟子“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更懂得了面對五味雜陳的社會生活,我們應學會適當?shù)姆艞?;《過零丁洋》同學們不僅為文天祥的愛國之誠所感動,我還和同學們一起走進了一系列愛國民族英雄的行列……
我一直以為,教師應該是在育人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育人,它們是水乳交融的不能截然分開的混合體。如果我們的心中只有領導,那么我們的眼里肯定也就沒有了學生,這種“瞎子摸象”式的教育永遠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請不要太在意別人怎么說
前面我已經(jīng)說過,請不要太在意領導怎么評,這里我還要說,請不要太在意別人(當然也包括領導)怎么說。在我們這個國家,崇尚偉人、名人而忽略自我個性的傳統(tǒng)可以說直到今天還一直為很多人所傳頌。名人怎么說,領導怎么說甚或于有些外行人怎么說,于是我們的教師便怎么做,尤其是有一些教師還把這種行為理解為“適應”,理解為“成熟”,這更是讓我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悲哀,“茍合”永遠不會是“適應”,而“世俗”和“庸俗”也永遠不可能成為“成熟”。
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就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個性一樣,語文教學也同樣有著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特性,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語文教學方面,葉老曾說過,作文是寫出來的,而不是改出來的。于是就有不少人奉為至理名言,大作文、小作文、隨筆、日記、讀書筆記便漫天飛舞。其實,學生如果缺乏生活的閱歷,沒有對生活的心靈的感悟,即使寫再多次,寫再多遍,也只能是“濤聲依舊”地“唱著古老的歌謠”。
我一直以為,廣博學生的見聞,交給學生有一顆用慧眼去感悟生活的心靈遠比讓學生一味地去寫,寫得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搜腸刮肚還不停止的做法要有用得多。有人批評“填鴨式”“滿堂灌”,于是不少人只要一聽到“講”,便立刻跳起來指責為“不合時宜”,大有“大逆不道”之嫌疑。其實,學生的情況不同,我們采取的方式方法也應當有所變化?!吨袊逃龍蟆吩鴪蟮姥笏贾袑W“一節(jié)課只講四分鐘”,難道說我們也就必須要限制在四分鐘之內嗎?五分鐘就不行了嗎?十分鐘就大逆不道了嗎?《石縫間的生命》我上了四節(jié)課(教學參考書上建議兩節(jié)課),《濟南的冬天》我是用一節(jié)課上完的(教學參考書上建議上兩節(jié)課),可學生照樣學得很成功……剛來到學校的初一新生,我們寫的作文是《我來了——我的中學》;學生周末回家(因為我們農(nóng)村的學生是住校的),返校后,我們便寫《歸途》;秋天來了寫《秋景》,冬天下雪便寫《雪》(或《雪味》《雪情》);元宵佳節(jié)寫《元夕》;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便寫《親情》……
我向來認為,教學就是教學生學習、做人,完全沒有必要過于在意別人怎么說,也完全沒有必要去追趕所謂的時髦,更不應該盲從別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絕對正確,馬克思不是說過“真理只要向前跨進半步也就成了謬誤”嗎?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只要能讓學生滿意,只要能讓學生學到應學的知識,懂得做人的道理,管它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呢!
三、請不要太在意別人怎么做
中國人萬事都好講法,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講練工程、“三一五”工程、三讀法、點撥法、情境法、目標教學法、興趣教學法……我們當中不少的教師便“猴子掰玉米”一樣,掰一個丟一個,最終啥也沒有得到。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一種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是不能用模式去框的。有位校長說“文科教學理科化”,于是,我們學校的教師就把語文當作數(shù)理化一樣,指導學生天天埋頭訓練,可是結果呢?學生的語文能力每況愈下,為啥呢?因為語文是講究形象的,其感性的成分是很多的,有時候甚至是“直不講理的”,有時你是根本不能用“因為”“所以”就能夠得出結論來的。蘇軾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陶淵明也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遺憾。可見,一味地講“理”,有時簡直就是對語文教學的犯罪!
如果教師自己去研究方法,還無可厚非,可是不少名人的“指道”,書籍的“奉獻”,便著實有點讓人害怕了。中國人大多有一種想出名,出了名之后又想指導別人怎么樣怎么樣的傳統(tǒng)心理。于是到處是“專家講座”,“傳經(jīng)送寶”,于是便滿書店的“四輪”、“點撥”等等快速學習方法的出現(xiàn),弄得我們不少教師應接不暇。錢夢龍的訓練方法能教好語文,于漪的情景教學也不遜色,于永正“蹲下身來看學生”取得了優(yōu)異的效果,魏書生這些年大部分時間在外地講學,可他的學生自己照樣能學得很棒,難道我們都要一味的去仿效嗎?我以為,我們教師應該學習的是別人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某一點某一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過分在意別人的做法、教法,最后只能落得個東施效顰的話柄。
四、請不要太在意考試怎么考
我們國家的考試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說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考試專家”,國內考得熱火朝天,可是出國后,便受人冷落。有些教師,甚至是某些范圍內的“名師”,書教的并不怎么樣,可是指導學生應付考試卻是“行家里手”。這幾年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風氣很濃很盛,雖然素質教育喊得很響,但似乎是農(nóng)村里的廣播,沒人去聽。有的教師說,對學生來說,能考高分就說明學生素質很高,管他是“白貓還是黑貓”呢!
前幾年的中考,淡化了字音字形的要求,就出現(xiàn)了平時教學中的學生讀錯字寫錯字的現(xiàn)象很普遍,最近幾年字音字形在中考中受到了重視,這種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觀。課內文言語段閱讀年年考,這種導向很好,能引導我們語文教師和學生一起研讀課本中的經(jīng)典文章,現(xiàn)在又適當?shù)目家稽c淺顯易懂的課外文言文,看看我們的學生能否真正走進課本,再走出課本呢?
當今世界,知識陳舊率極大,我們不能只記得考試是什么模樣,而忘記了學科本身的特征。其實學生只要具備了“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即使參加中考,也一定不會有什么閃失。
我向來認為,雙基是要加強訓練的。閱讀能力要多讓學生去閱讀,在讀中感悟文章的內蘊,而極少在解題技巧上下功夫;練習要做,但不能唯考點是從;作文要寫,但也不能一味的“話題”下去……
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我們的教育也必須是有個性的。只有每個教育工作者都盡顯自己的個性風采,祖國教育的園地才能真正成為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的春天。
夏娟,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銅山。本文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