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課前短劇表演,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英語學習氛圍,可以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不管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還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教學;短劇表演;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8)10-0040-03
高中英語教師都有這樣一個感覺:新課程的每個模塊內容相當多,很多教師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不想“浪費”一分一秒的教學時間。簡單的“熱身”后,還沒等學生進入狀態(tài),就急著傳授新知識。其實,學生腦海中可能還在想著上一節(jié)課的某個題目,結果是“欲速則不達”。教學就面臨著低效甚至無效的危險。余文森教授在《有關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思考》一文中認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梢哉f,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那么我們的英語課堂如何實現有效甚至高效呢?我們都知道上新課前需要Warmingup,而且要注意與下一步presentation的連貫。但其實只要是上英語課,最關鍵的是,一上課就要營造一種寬容和諧的英語學習氛圍,就是在為了具體任務而設的warming-up前應該有一個總的“熱身”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庇⒄Z課前短劇表演正是一座以最快的速度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快樂的英語環(huán)境的橋梁。英語課前短劇表演,是指教師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式把學生分組后,在每節(jié)課教學開始前,用五至十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表演英語短劇,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英語國家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就在英語課堂中大量使用戲劇表演進行教學改革,并獲得西方社會的肯定。英語教育家Vani Chauhan在《Drama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English》即《英語教學的戲劇表演法》一書中說“ Using drama to teachEnglish results in real communication involving ideas, emotions, feelings appropriate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short an opportunity to use language in operation which is absent in a conventional language class. Such activities add to the teachers' repertoire of pedagogic strategies giving them a wider option of learner-centered activities to choose from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ereby augmenting their efficiency in teaching English.”(中文意為:使用戲劇表演的方法教英語給他們帶來真實、恰當、令人愜意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簡而言之,給他們帶來了在平常語言課堂里所欠缺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樣的活動賦予教師全方位的教學策略,給他們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生為主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寬泛的選擇,因而也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益。)
一、課前表演的理論依據
1.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課標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強調英語教學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的能力。課前表演過程中,學生為了完成表演任務,積極使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真實自然的交際。
2.符合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還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英語課前表演通過環(huán)境布置、教具學具的使用以及多種教學活動的組織等,虛擬英語學習的“情境”,利用同伴間的“協作”和“會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較為充分的情境刺激和認知引導,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益,最終完成“意義建構”。
二、操作步驟
1.教師應為學生的表演活動限定時間,活動時間一般限制在5至10分鐘。
2.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組,每個小組指定一名小組長。每天上課前,各小組按座位順序輪流上臺表演短劇。如果需要更多學生參加表演,該小組可以邀請其他組的同學。
3.上課前,輪到表演的組派一名同學把劇本中的新生詞或短語寫在黑板上。
4.上課一開始,輪到表演的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表演時要聲音響亮,發(fā)音正確,使班上的其他學生都能聽到。教師還應要求學生上臺表演時要脫稿。
5.表演一結束,學生和教師就學生的語音、內容和技巧等進行即時評價。
6.交劇本。演出之后,各組整理劇本,遞交帶有封面設計的劇本(語言材料)。這種方法訓練了學生寫作能力和繪畫能力。
7.表演當天對學生的表演給予終結性評估打分,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8.當全班輪完表演后,評出各個獎項。
三、表演內容
1.現成的課本劇。例如,高中英語新教材模塊3的第三單元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中的這幾篇文章都比較適合課堂表演。在學習這單元的時候,可以叫全班同學自由組合,每個人都參與表演。
2. 改編課本內容。如新教材模塊2的第二單元Using Language部分講的是一個希臘神話故事The Story of Atlanta。老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本故事的結局:How will the story end?然后學生根據本組的討論結果,表演整個故事。這樣,既鞏固了本課的語言點,又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3.網上搜索學生感興趣并且適合他們表演的短劇。
4.發(fā)揮組內同學的想象力,自編短劇。這是難度較高的一種,但也是有創(chuàng)造天賦的學生最喜歡的選擇。
四、教師角色
在學生準備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提供知識平臺,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和合作探究。同時培養(yǎng)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己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這過程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科學的設計者,活動的指導者,過程的參與者,解決問題的幫助者和評價者”(陳琳等,2007)。教師適時啟發(fā)學生,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在學生上臺表演的時候,教師是課堂紀律的維持者,同時處理課堂表演過程中的偶發(fā)事情,保證表演的順利進行。在學生表演后,教師是重要的評價者。教師指出這次表演中學生的優(yōu)缺點,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以取得下次更大的進步。這體現了新課程體系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通過交往,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新的“學習共同體”。
五、評價
“行為和反饋之間盡可能短的時間間隔是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為和反饋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學習就會越快發(fā)生?!保U里奇,2002)。評價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可分為學生自評,學生間的互評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每天表演結束,教師可以組織即時的話語評價。先叫幾位學生進行故事情節(jié)講述,再點評,有不夠到位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補充。最重要的是,教師在點評時,要盡可能看到他們的閃光點,有意識地鼓勵他們。這樣,既能發(fā)揮學生欣賞別人表演的長處,又能使學生借鑒別人的長處。終結性評價可在課后進行,設團體獎和個別獎。
團體獎評分標準:
內容:劇本主題創(chuàng)意30%
語音:發(fā)音、音調、音量35%
技巧:表情、動作、流暢度25%
其它:服裝、道具、配音10%
個人獎評分標準:
演員獎:英語表達與發(fā)音(50%),演技(25%),情緒(25%)
導演獎:舞臺表現(40%),詮釋(30%),統一與連貫(30%)
劇本獎:劇情(40%),創(chuàng)意(30%),文字(30%)
六、課前短劇表演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新課標對英語五級要求語調自然、語音基本正確,而高中英語七級和八級要求學生的語音達到得體和流暢??墒牵诟咧须A段大多數學生愛面子,怕出錯,不敢張口。心理學研究發(fā)現:進入高中后學生的自我中心感更強,他們一直覺得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一種“經常受他人監(jiān)視”的感覺,從而不大愿意拋頭露面(朱純,2000)。他們在英語學習中則表現為寧愿自己朗讀,不愿進行真實的交際。其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忽視說的訓練。再次,由于新教材容量大,很多教師在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時,往往刪除了Speaking部分,有時上到Speaking也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沒有精心準備,因此難以調動學生說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固定開設課前表演有助于彌補上述的缺憾。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反復的排練使學生們有時間投入對語音,尤其是重音、節(jié)奏和語調等進行著重練習,高度強化語言。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情感態(tài)度?!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情感態(tài)度指興趣、動機、自信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等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英語短劇題材多樣,有人物傳記、民族史詩、科學幻想、戰(zhàn)爭風云、愛情浪漫等等,使學生能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前表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和興趣,逐漸引導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形成較為持久穩(wěn)定的動力。同時,由于表演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呈現,因此學生必須“在學習中有較強的合作精神,愿意與他人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從而培養(yǎng)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而且英語短劇集自然與社會、英語文化與歷史、科學與藝術、宗教與道德、理想與現實于一身,融肢體語言、英語語言、音樂、舞美等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合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舞臺。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策略,有利于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學生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表演性任務必須采取相應的步驟和方法,這便發(fā)展了學生的認知策略。在準備表演的前幾天或前一周,小組成員積極上網或去圖書館挑選適合表演的材料,很多情況下需要改編或翻譯,從而形成了資源策略。學生在交流、探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樹立信心,逐步達到“獨立地獲取信息和資料,并能加以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教育部,2003)的目標。在表演過程中,為了維持交際及提高交際效果,學生采用不同的語音語調或肢體語言,力求使全班同學理解他們的表演內容,無形中學生的交際策略得到發(fā)展。從表演前的策劃到之后的實施,直至完成表演后的自評、互評,這些均促進學生更多自覺應用調控策略。
4.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提升。在課堂上,并不是教師講的越多越好。新課程其實在某些場合是讓教師進入一種相對的“無為”狀態(tài),教師的“無為”促進了學生的“有為”,讓教師靜下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在學習英語短劇表演的過程中不斷參與交互式的合作訓練,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關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思考[J].教育時報,2006,9.
[2]陳琳,程曉堂,高洪德,張連仲.英語教學研究和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第四版)[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閆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