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農(nóng)村初中語文廣場式的課堂教學是實施語文新課程的有效途徑。我們只有全方位、多層次地開放語文課堂教學,把握其廣場課堂教學的特點,充分利用語文廣場課堂的教學條件,掌握實施過程,采取恰當有效的語文廣場教學形式,就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語文教學;廣場課堂;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8)10-0037-02
新課程培養(yǎng)的目標是明確的,其核心是“創(chuàng)新”。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構建農(nóng)村初中語文廣場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有效途徑。
一、語文廣場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
所謂語文廣場課堂教學是以落實新課程標準為中心,全方位、多層次地開放課堂教學,根據(jù)不同的課程知識及要求,將傳統(tǒng)課堂分設在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的地方,讓學生在尋找、探求、互動氛圍中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
其特點是:
1.學生帶著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學生的求知過程始終是主動的。
2.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找到解決同一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3.課堂是開放的,學生有充分的活動空間。
4.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5.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huán)境中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得以感慨,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和世界觀。
二、構建語文廣場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
1.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多樣性和層次性。
2.教師教學思想的改變,教師要放下包袱,放開思想,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并從失敗中總結、反思,走向成功。
3.學校從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并制定出相應的鼓勵和獎勵措施。
4.家庭對孩子的期望應多側(cè)面、多層次。家長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提出恰當?shù)囊蠛拖M粚W校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
5.考評手段要全方位反映教學實際,考試分數(shù)不再作為考評教師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行政部門應在充分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考評標準。
6.社會及社會公共環(huán)境的認可和幫助。構建初中語文廣場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社會上的公共場所,社區(qū)職能部門要支持和配合。教育行政部門爭取通過政策的、法律的途徑來保證。
當然這些必要條件不是孤立的,是相輔相成的。
三、實施過程
1.明確目的。
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每一單元都有一個重點訓練目標;每篇課文都有一個重點訓練的側(cè)面。語文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確立一個準確的目標,目標要富于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安排及課堂選擇、設置環(huán)境都要圍繞這個目標。
2.準備和協(xié)調(diào)。
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材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方面的準備。第二個方面是客觀條件的準備,在實施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環(huán)境、安全問題,部門配合問題,以及活動主要負責人的安排,活動主題分配,意外事件的呈報及處置預案等。教師要親臨現(xiàn)場,具體落實,防止由于某一細節(jié)不到位而影響整個教學工作。
3.收集、加工、提煉信息。
語文教師必須保證對學生收集、總結、加工、提煉信息過程的監(jiān)督和檢查,防止出現(xiàn)大撒把和放羊式。所以適宜將學生分成若干功能小組,小組有主題、有問題、有責任人,教師隨時隨地解決學生中的困難和問題,也可記錄下來共同解決。要求學生隨時隨地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質(zhì)疑、靈感、感想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這些都是第一手素材,是學生學習、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基礎。
4.總結鞏固檢查。
對于學生采集的信息,教師在第一時間內(nèi)和學生一塊調(diào)查、匯總、總結、分析,檢查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另外學生還有哪些收獲、體會,有什么感受和感想,形成什么樣的觀點,同時檢查還有什么欠缺,甚至失誤之處及如何補正等。
四、幾種廣場課堂教學的形式
1.學校課堂型。
傳統(tǒng)課堂教學形式應該是開放的并具有創(chuàng)意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第一單元《在山的那一邊》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這是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要有個好的開頭,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教師要引而不發(fā),路讓學生自己走,教師要起引路、扶助、鼓勵作用”。針對農(nóng)村初中和我校教學的現(xiàn)狀,這篇課文的教學是按學校課堂型設計的。
大漠中的駝隊渴望著前邊出現(xiàn)_____________
洪澇之后的農(nóng)民盼望靠雙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在一片“黑暗”中的盲人希望____________
非典肆虐,白衣天使________________
人的生活的道路充滿______________,
戰(zhàn)勝_____________,
戰(zhàn)勝自己_____________
人生______________
教師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完成上述問題。結果學生學習興趣來了,學習難點自然攻破了。課后,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感受每人寫一首詩。
2.家庭課堂型。
在農(nóng)村全家人一塊勞動是平常的事。共同勞動,互相體貼和照顧的親情無處不在,難在學生們沒有很好地記憶和回味,所以我就有目的地讓情景回放,讓學生充分體味,深深感悟。
《散步》是一篇充滿親情、關懷的優(yōu)美散文,但是農(nóng)村孩子很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因此,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讓學生在家中觀察家庭的集體勞動:把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或弟弟妹妹,在勞動中的動作、語言以及所凸現(xiàn)出來的情感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而后,讓學生對照課文,自學自悟。
3.社區(qū)課堂型。
減免農(nóng)業(yè)稅是“三農(nóng)”問題中的重要話題,是涉及到八億農(nóng)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但同學們腦海難以留下深刻的思考,就以問卷的形式,或三五成群,或獨立調(diào)查家庭近幾年收入變化;調(diào)查社區(qū)在環(huán)境建設、法制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然后以《變化在我身邊》《家庭變化三步走》作文。
4.社會活動型。
東南亞地區(qū)的海嘯造成近十六萬人的死亡和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牽動著全世界善良人們的心,學生紛紛伸出友愛之手,學校也組織了捐款捐物活動。《看云識天氣》是一篇優(yōu)美的科普文,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之前,要求學生每晚收看并記錄電視臺天氣預報中石家莊和濟南市的預報內(nèi)容,然后和實際天氣情況進行對照,連續(xù)一周。又組織學生利用星期天到縣氣象局進行實地考查,技術人員隨場解答學生中的疑問?;氐綄W校又利用多媒體收看了有關“印度洋海嘯”相關情況的專題片,教師提出:如果這場海嘯提前五天預報,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我們生活中應積累些什么相關知識等。之后,再讓同學們自學《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
廣場課堂的教學還有若干形式,不管什么形式都要為教學內(nèi)容服務,組織形式既可全體同學又可小組作業(yè),也可單人進行,而學校課堂仍然是主陣地。正如蜜蜂釀蜜:形式自由,采集花粉的空間自由,但最后都到蜂箱中釀蜜。學校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能力、增強素質(zhì)的加工廠。
【責任編輯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