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什么?”
“你到底想要什么?”
這樣的臺詞或對話似乎在電影里或者小說里見得多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問題對于生活安逸的現(xiàn)代人來說仍是無所不在的。
當你對你目前的生活提出質疑的時候,你身邊的朋友一定會這樣問你;當你對你現(xiàn)在的工作提出不滿的時侯,你單位的上司或許會這樣問你;當你對你相戀的對象發(fā)出牢騷時,你的戀人絕對會這樣問你……
在你每次談到你不想要或者不愿要什么東西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釋放對該事物的注意力和精力。比如,你質疑目前的生活,不滿現(xiàn)在的工作,對戀人發(fā)牢騷,這都會讓你對此產生一種懈怠消極的情緒,甚至是一種厭惡的情緒。于是,你開始憤世嫉俗,你開始詛咒上司,你開始挑剔你的戀人。這一切的產生只是因為你的心里不想要不需要,那么,我和其他人一樣不禁要問,你到底想要什么呢?是啊,到底我想要什么呢?這正是大多數(shù)人所困擾迷惑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太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樣的愿望,到底想要什么東西?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因為要和不要是相對的。當你能夠清晰地分辨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實際上,你想要什么也隨著而產生了。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專家的引導,一個前輩的忠告,一本好書的提示。邁克爾·勞賽爾和他的《吸引力法則——心靈使用手冊》為我們帶來了我們所需的一切。
我們知道要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愿望,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東西,這就是《吸引力法則》中提出培養(yǎng)主動吸引力的第一步驟:辨清你的愿望。而僅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要確認相信這個愿望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這也就是培養(yǎng)主動吸引力的第二步驟:高度重視你的愿望。之后,就是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即培養(yǎng)主動吸引力的第三步驟:實現(xiàn)愿望。
這樣一來,你到底想要什么也就順理成章地產生了,你也就很容易答出上面問題的答案了。
于是,你可以很輕松地告訴朋友說你需要的是一種全新的充滿樂趣的生活,然后背起行囊去游走四方;你也可以充滿氣勢地告訴上司說你需要的是一份薪水與勞動成正比的工作,然后要求老總給你加薪升職;你還可以很瀟灑地對你的戀人說你需要的是一段充滿情趣和驚喜的戀情,然后和他(她)一同找尋并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Surprise……
(《吸引力法則——心靈使用手冊》,(加)邁克爾·勞塞爾 著,東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