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一種非理性的情緒,是一種并不可取的生活態(tài)度。老子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教師浮躁了,會終日處在又忙又煩的應急狀態(tài)中,脾氣會暴躁,神經會緊繃,長久下來,教育的幸福生活就無從談起。
浮躁是指輕浮,做事無恒心,見異思遷,不安分,總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急功近利、弄虛作假以及粗心大意等。浮躁是一種非理性的情緒,是一種并不可取的生活態(tài)度。老子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教師浮躁了,會終日處在又忙又煩的應急狀態(tài)中,脾氣會暴躁,神經會緊繃,長久下來,教育的幸福生活就無從談起。那么,教師為什么會產生浮躁心理呢?追根溯源,主要有“五大誘因”。
“高分才是硬道理”————浮躁教育蔓延滋長
在社會各方面轉型的大背景下,學校面臨著眾多機遇與發(fā)展,各種各樣的辦學特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也應運而生,但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分數、升學率依舊是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學生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高分才是硬道理”,學校仍然囚禁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牢籠里。在這種無法改變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浮躁蔓延滋長,教師也表現(xiàn)出各種浮躁的言行。一是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重教書輕育人,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在不同程度地膨脹;二是以學生的升學為最終目的,而不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大搞加班加點、題海戰(zhàn)術、排斥差生等現(xiàn)象還相當嚴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能因某種“功利”的需要而辦成“殺雞取卵”的教育,浮躁的教育的確需要我們冷靜地反思,分數不是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更應該擁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堅守住自己的教育信念,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一切,增強教學效能感,在教書育人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與快樂。
“包裝勝于過程”————教科研急功近利
如今,“科研興校”成了流行的口號,中小學教科研越來越受到學校、教師的重視。但是,在現(xiàn)實中浮躁教科研層出不窮。一是有些教師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將教科研作為沽名釣譽的工具,或晉職評優(yōu)的敲門磚,“包裝勝于過程”,為研究而研究,將教科研當做擴大自己“知名度”的門面;二是貪多求快,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總是期望通過搞教科研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果,靜不下心來;三是左右搖擺,教科研工作指向性、目標性、自主意識不強,看到別人研究什么,看到什么熱門什么時髦就研究什么,朝三暮四,迷失方向;四是研究簡單泛化,人人搞課題,大課題小課題忙得不亦樂乎,結果是顧此失彼。
教師踏踏實實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是從“教書匠”到“專家型教師”的客觀要求,是改進職業(yè)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盡管,現(xiàn)在的學??荚u機制不利于教師投身教科研實踐,中小學教師個人的教科研成果也得不到應有的價值認同,但面對人事的繁雜,價值的失范,教師如果能少一份功利,多一份執(zhí)著;少一份無奈,多一份自信;少一份浮躁,多一份寧靜;少一份平庸,多一份超越,就一定可以成為教育科研活動的行家里手,成為教學的發(fā)言人和教學智慧的擁有者。
“舊瓶裝新酒”————新課程改革任重道遠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中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需要教師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但在現(xiàn)實的教育生活中,有的教師沉不下身,靜不下心,不熱心新課程新理念的學習,認為這些“理論”是“空中樓閣”,學不學無所謂。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師培訓中最關心的不是學習新理念,轉變陳舊的教育觀,而是要求多給一些課改的操作方法,難道給一些具體的方法就能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嗎?浮躁的教育觀念,導致在教學中的浮華現(xiàn)象,教學不深入,不務實,講形式,走過場,虛有其表,不講實效。公開課、優(yōu)質課“認認真真講形式,熱熱鬧鬧走過場”“舊瓶裝新酒”,給人以假象,特別是一些青年教師專注“教學技巧”,學習“花拳繡腿”,盲目模仿,浮躁的教育教學最終傷害的是學生的利益。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師素養(yǎng)的提高,在新課改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必須“坐下來”“鉆進去”,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善于獨立思考,不斷學習“充電”,保持思想的鮮活,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人無橫財不富”————炒股、跳槽與家教起飛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個人的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教師面對的機會和自主選擇也越來越多,這樣生活也就容易失去重心,那些靠走捷徑獲利的人,便容易成為人們效仿的對象。尤其是青年教師,正處在一個理想缺失時期,面臨的選擇又前所未有的多,住房、待遇等壓力會造成人生的迷茫,自然更容易產生浮躁?,F(xiàn)在有些老師搞有償家教,辦各種奧數、英語、特長補習班先富起來了;2007年,股指不斷沖高,看到別人一夜暴富,有些教師按捺不住了,迅速加入了“基民、股民”的行列;新一輪的優(yōu)質教師資源“孔雀東南飛”現(xiàn)象,讓人無比沉重。所以曾有人戲言:過去老師見面時問“你吃了嗎?”,現(xiàn)在這句問候語變成了“你換工作了嗎?”“你買的基金、股票漲了嗎?”“你帶了多少學生呀?”
毋庸置疑,教師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師,每位教師都有選擇好生活的權利。但教育畢竟不能等同于炒股票,不可能及時套現(xiàn);有償家教與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師德規(guī)范相悖;老師們想往更好的學校去繼續(xù)自己的教學生涯或往其他行業(yè)自謀發(fā)展,于社會于教師無疑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跳槽”的背后是利益、是壓力,還是一顆躁動不安的心呢?現(xiàn)在姑且不去揣測,但教師的職業(yè)性質和現(xiàn)階段的國情決定了當老師發(fā)不了財,教師要受得起“清貧”,想發(fā)財就別干教師,所以教師必須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選擇當教師?二是怎樣當好教師?如果想明白了,才能真正體會“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薄無以明智”的真諦。
“人比人,氣死人”————攀比心理是魔鬼
從主觀上講,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是教師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人說當老師的“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干的比牛累,拿的比民工還少”,看了這話,你還有當教師的幸福感嗎?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雖然規(guī)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可老師的真實收入與公務員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更不能與壟斷企業(yè)的職工相比,瞧著他們的工資漲得飛快,你心理會平衡嗎?與身邊的人比比:一等教師是領導,吃喝玩樂到處跑;二等教師體音美,上班還能喝茶水;三等教師史地生,周末還能去踏青;四等教師語數外,比比看誰死得快,當普通教師還有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與那些和自己的目前情況以及未來目標沒有可比性的對象進行盲目比較,教師就會生活在痛苦之中,也無法安心教書育人。“人比人,氣死人”,教師的攀比心理往往跟社會上的攀比之風,以及自身的嫉妒心和貪婪有相當大的關系。所以戰(zhàn)勝浮躁除了社會要讓教師真正成為“令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外,更關鍵的是教師要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不能讓“攀比”掌控自己前進的方向,在比較中遺失了自我。減少浮躁,教師要放平心態(tài),知足常樂。
(作者單位:湖北黃石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