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教學自葉圣陶、夏丏尊在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之后,就一直成為研究的重點、熱點。然而,語感教學論一直面臨著“抽象語感論”的責難,曾被許多人視為神秘的、不可言傳的“語感沼澤”。主要原因是人們對語感教學的本質(zhì)還缺乏清晰的認識與把握。本文試圖闡明言語形式是語感教學的根本。
人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是由外部對象的刺激發(fā)動的,“主觀的語感源于客觀的言語,是客觀的言語對象對人的語言器官長期雕琢的結(jié)果,是人的語言器官長期感受言語對象不斷積淀的結(jié)晶,是言語這一對象在人身上對象化的實現(xiàn)?!闭J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同化理論證明,人們認識客觀對象是一個用已經(jīng)形成的心理圖式來解釋和說明對象的過程。圖式即知識在頭腦中的組合單元,是一種存在于人腦中的有關(guān)知識組織的心理結(jié)構(gòu)。語感的心理機制在于語感圖式對言語對象的加工。主體把來自于客體的言語對象信息整合于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語感圖式之內(nèi),稱為同化,它使主體的語感圖式得到加強,只要面對語感圖式范圍內(nèi)的言語對象,能更迅速地提取其意義。主體的語感圖式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變異,以適合語感圖式范圍外的言語對象,稱為順應(yīng),它使主體語感圖式獲得新的創(chuàng)造,語感能力獲得新的發(fā)展。
言語包括言語形式(怎么說或怎么寫)和言語內(nèi)容(說什么或?qū)懯裁矗﹥煞矫妫@里的言語對象正是指言語形式,因為,“一定的言語內(nèi)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語形式,一定的言語形式實現(xiàn)一定的言語內(nèi)容?!睕]有先于形式的內(nèi)容,也沒有先于內(nèi)容的形式,當主體產(chǎn)生了一定的言語內(nèi)容,得以實現(xiàn)內(nèi)容的形式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就特定的言語作品來說,其言語形式總是具體而獨特的,言語的意義只能在特定的言語形式中生成出來。如“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魯迅《故鄉(xiāng)》)”。一個“橫”字,刻畫了故鄉(xiāng)的荒涼冷落、毫無生機的情狀,渲染了沉郁悲涼的氣氛,凝注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一腔情思。離開了特定的句子,如此豐富的蘊含將不復存在。詞在句中如此,句在段中,段在篇中亦是如此。言語內(nèi)容的差異,只能體現(xiàn)在具體而獨特的言語形式的差異之中。歐陽修《六一詩話》有一段記載:
陳舍人從易……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逼湎旅撘蛔?,陳公因與數(shù)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
從全詩看,這是贊美蔡都尉的武藝高強,兩句詩是“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上句講他善于縱跳的輕身功夫,下句講他善于使槍?!耙圾B過”講他跳躍如飛,用“過”字寫出他跳得又高,又快,又輕,在詩人眼前像一只鳥飛過那樣。這雖是一個平常的字,用在這里卻生動地把蔡的高強本領(lǐng)表現(xiàn)出來了。再看別人補的字,“疾”指快,它宜與別的動詞結(jié)合,如“疾飛”,單用一個“疾”字不好;“落”,“起”,“下”,著重在動作的開始或結(jié)束,所以用這些字也不恰當;“度”字下面往往要帶賓語,如“度關(guān)山”,這詩里不用賓語,同時,與“疾”字一樣,不如“過”字具有特定時空的形象感,所以也不好。詩文中凡千古流傳的名句,無不因其言語形式獨特,蘊含豐富,耐人尋味。如唐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有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绷鶄€名詞,組成兩句,化景物為情思,情景動人而語意含蓄,透露出旅客趕路的辛苦。若改為“月還沒有落,雞一叫,旅客就趕路,腳印留在板橋的霜上”,則詩形詩韻、詩情詩味折損殆盡,豈可流傳千古。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詞匯、字句、篇章、聲調(diào)里,中學生讀書而只取思想,那是將書中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么用處?!彼裕晌淖郑ɑ蛞艄?jié))組成的延伸于一定空間(或時間)的能直接為主體視覺(或聽覺)感知的線性結(jié)構(gòu)的言語形式,對于語感是更本質(zhì)、更關(guān)鍵、更重要的東西,它是構(gòu)成語感圖式的對象物質(zhì),是生成語感的源泉。
“語感是將世界的‘意義’凝聚在語言中,沉淀進言語主體的精神世界,并且與主體精神世界達于同化狀態(tài),交融成一體,才能真正形成。”而言語形式本身就凝聚著世界的“意義”?!把?,心之聲也?!毖哉Z形式不是單純的線性物質(zhì)結(jié)構(gòu),而是言語主體鮮活的生命存在,是言語主體思想、精神、情感、智慧、認知、體驗、個性等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包容了言語主體對自然、人生、社會、科學、藝術(shù)、哲學等文化內(nèi)涵的體驗與感悟,是可以觸摸的心靈。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首詩描繪春之山林夜景,卻蘊含了詩人的感受和心境?!肮鸹洹奔毼⒍灰撞煊X,首句著一“落”字,寫出了詩人的察覺,突出了閑靜之感。二句以一“空”字,狀寫春山,流露了對山夜靜謐、空寂的驚嘆。三句用一“驚”字,寫鳥狀月,更是妙筆生輝,飽含了對月色分外明亮的驚奇與欣喜。四句再下一“鳴”字,點染春澗,以動襯靜,更顯“鳥鳴山更幽”的體驗。全詩通過這四個關(guān)鍵字,與“人”、“月”、“山”、“花”、“鳥”、“澗”組合而成特定的言語形式,把特定時令、特定時辰的客體的景物和詩人的情思溝通了起來,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流連忘返,而且使人感受到詩人恬靜自適的空靈心境,甚而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一首短詩,凡二十字,又分明是詩人對特定時代自然的、社會的、自我的,甚至是宇宙生命的一種個人性的生動而含蓄的詮釋。
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總是深深凝固著她的文化精神?!对娊?jīng)》拙樸自在,《離騷》絢爛詭譎,《史記》開闔跌宕,唐詩雍容華貴,宋詞典麗雅致,如此種種文采風流,所凝聚著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無不由言語形式得以實現(xiàn)。學生的心靈正是通過精妙的言語形式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并產(chǎn)生心理聯(lián)結(jié),使精妙的言語形式與主觀的精神世界達于同化,融成一體,內(nèi)化為語感的圖式,提高了語感能力;并逐漸變得思想深刻、情感深厚、體驗豐富,言語智慧,為語感整體、全面、深刻地直覺同化言語對象拓展了寬度,開掘了深度,增進了美感,提高了敏捷程度,從而也使語感的品位不斷得到提高。
那么,言語形式如何內(nèi)化為學生的語感圖式呢?這里的關(guān)鍵問題是語感圖式如何構(gòu)建。“語感圖式構(gòu)建的過程:感受——領(lǐng)悟——積累——運用,”“領(lǐng)悟主要是對言語運用之妙的領(lǐng)悟,而不是對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形式的透徹理解?!薄邦I(lǐng)悟”是語感圖式建構(gòu)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領(lǐng)悟言語運用之妙,即不但要把握言語的深層意義,而且要感悟言語形式是如何生成出深層意義的,而這個過程必須憑借言語形式本身。正如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所云:“夫詩自是文字之妙,非言無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鏡花,固可見不可捉,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鏡而后花可映影?!边@里的“文字之妙”,當然指言語形式之妙。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乃極言言語形式蘊意含蓄、深遠。追尋個中“風流”,非言語形式定是無可捉摸,無可感懷。若果一字不著,則又“風流”安得?所以閱讀教學中的語感訓練,主要是引導學生領(lǐng)悟言語形式的精妙。
如教學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要著力引導學生領(lǐng)悟詩句緣情寫景,借景抒情的精妙:詩人用巴山、夜、雨、漲秋池幾個意象,層遞組合,化情思為景物,把胸中的愁緒抒寫到無以復加?!鞍蜕健彪[言羈身窮山惡水,劉禹錫曾云“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夜”,言黑暗籠罩,實見心中陰霾濃厚?!坝辍弊忠怀?,令人頓感凄涼,再點“秋”字,又厚增一層哀愁。又句中下一“漲”字,實乃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令人想見詩人獨處巴山,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夜間秋雨淅淅瀝瀝,聲聲入耳;點點滴滴,都在心頭。似乎分明感到秋池多已漲滿,只覺萬般愁緒交織著黑夜秋雨,一起籠罩心頭。隨著秋池涼水漲而漸滿,心中愁緒積而愈深。詩中緣情寫景,哀情生哀景,哀景又更生哀情。從上述例中可見,引導學生領(lǐng)悟言語運用之妙,同樣必須憑借言語形式,不僅要領(lǐng)悟到景物之外的無限愁緒,更要領(lǐng)悟緣情寫景,借景抒情,創(chuàng)造意象,層遞組合,化虛為實,化實為虛等言語運用之妙,即言語深層意義生成機制之妙,實現(xiàn)言語對象的內(nèi)化,生成相關(guān)言語規(guī)律的經(jīng)驗,如“夜”“雨”等意象所負載的哀愁意味等,從而創(chuàng)新、拓展語感圖式,發(fā)展、提高語感能力。
目前,關(guān)于語感教學方法的討論,可歸納為兩種。一是語感方法,即以語感培養(yǎng)語感。語感方法強調(diào)言語實踐中的自然習得,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是,但效率極低。二是語識方法,即通過語識來培養(yǎng)語感。語識教學的重點是語用,主要指文本作者運用語言的知識,包括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等。它可以幫助學生領(lǐng)悟言語運用的精妙,使學生對言語形式的感性經(jīng)驗獲得理性的解釋與概括,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感性的知識在理性的觀照下,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感性。感性——理性——感性,螺旋上升,語感能力也隨之不斷提高”,從而提高了學生對言語對象的內(nèi)化速度,提高了語感訓練效率。
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是虛寫,因為黃河不可能上至白云;但又是實寫,因為自下游往上游遠眺,黃河波浪滔滔,確實與云端相連。詩句虛實相生,對立統(tǒng)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想象的方法,展開品味過程:以虛求實,想象作者描繪的博大、奇幻的視覺形象;因?qū)嵨蛱?,品味作者熔鑄的洶涌、湍急的磅礴大氣。由此獲得一種神思飛躍、氣象開闊的審美感受,從而感悟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精妙,使語感圖式獲得新的創(chuàng)造,并同時生成具有個人經(jīng)驗色彩的關(guān)于虛實相生的知識經(jīng)驗,領(lǐng)悟詩句大氣磅礴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再經(jīng)類似言語形式的“自覺”的同化訓練,學生的知識體驗會不斷加深,相關(guān)語感圖式會不斷強化,以至對諸如“野曠天低樹”、“惟見長江天際流”、“孤帆一片日邊來”、“接天蓮葉無窮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等詩句,能夠迅速憑借語感圖式直覺詩句雄奇的景象和磅礴的意境。由此顯見,語感教學所需的語用知識就寓于豐富而獨特的言語形式之中,語用知識的教學與生成,最根本的憑借就是言語形式。
綜上討論,言語形式是語感生成的源泉,是語感教學的根本。離開了言語形式,語感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閱讀教學中的語感訓練,就應(yīng)著力于言語形式,尤其是新穎而富有特色的言語形式,引導學生聯(lián)系特定語境,運用誦讀、涵泳、揣摩、比較、聯(lián)想、想象、仿寫、改寫、質(zhì)疑、探究、評點等一系列方法,展開品味的過程,欣賞語用的精妙,感悟豐厚的蘊含,能得其意,更得其言。在此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加強積累。這樣,在不斷的“同化”訓練中強化語感圖式,在不斷的“順應(yīng)”訓練中創(chuàng)新語感圖式,促進語感能力的發(fā)展。
徐德湖,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興化。本文編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