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雨果的《巴爾扎克葬詞》被認為“是一篇有難度的作品”(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語)。在高中現(xiàn)代文教學愈來愈不受重視的今天,我也覺得該文沒什么講頭。
把文章讀了兩遍后,我的感覺是:講授《巴爾扎克葬詞》意義是有的,但卻不好講出意思來。不巧的是教研組安排要聽我的公開課。情急之下我這樣上完了《巴爾扎克葬詞》:
早自習我首先安排學生預習課文。學生預習前我說:“預習好像已經離我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遙遠了,至少近三年我沒有怎么讓學生預習過新課了。學生們對預習的感覺就是讀讀課文,查找些生字詞。其實我們得轉變一下預習的觀念,更準確地說應該歸本溯源。預習不僅僅是把課文讀一讀,解決些字音字義的問題,那是淺層次的。預習得思考。有思考的預習才是有用的。于是我特別給學生的預習加了任務。每個同學提10個問題,寫在書上相應位置即可。不能照抄別人提的問題,不能參考課后練習,不能參考《世紀金榜》(我們的配套練習冊),提問題就要提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問題。
學生四十分鐘的預習就這樣進行著,我?guī)缀鯖]有干涉,只是偶爾提醒:“要提自己的問題,要提有價值的問題,問題可大可小,要把問題寫在書上,而不能只放在腦子里?!?/p>
公開課我進行了簡單的導語,然后鄭重其事的放錄音。我強調:“雨果寫《巴爾扎克葬詞》寫得很有感情,同樣有感情的錄音朗讀一定會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自己提的問題,請大家認真聽,邊聽邊思考?!?/p>
放錄音時我用粉筆把黑板劃成了二十個長方形格子,并標上了1——20的序號。錄音結束后我說同學們,你們提的10個問題都是有價值的,但現(xiàn)在你只能在黑板上寫出一個你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請你們認真篩選。而我們黑板空格有限只能書寫20個問題,請各組組長親點本組五員大將寫出本組最有價值的五個問題。
這一刻教室里真是最熱鬧,學生最積極的時刻。各組學生紛紛上臺,黑板上的問題一個個地增加,一會兒就滿滿一黑板了。學生往黑板上書寫問題時,我旁敲側擊,請大家務必認真篩選自己寫的是最有價值的問題。各組表現(xiàn)好的我迅速表揚,表現(xiàn)差的我立即鼓勵。書寫的結果出現(xiàn)了兩個例外,一是袁琴同學在黑板上的問題本來已經寫好,可她很快又上來把原來的問題擦掉又換了一個新問題,顯然他在“最有價值”上下了功夫,我立即表揚。二是第一組、第二組都分別寫了六個問題(原本要寫五個的),因為黑板上還有空隙,同學們“見縫插針”覺得有價值的問題不止五個,我也立即表揚。
這當然不是作秀。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少出乎我的意料。這22個問題是:
1、“這也許是一樁好事,這也許是必要的?!薄斑@”指什么?為什么說“也許是”?(張福林)
2、文中第三段說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又說他所有的作品僅僅成了一部書,二者相互矛盾嗎?為什么?(徐雅麗)
3、第八段用了五個“這位“,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蔡群群)
4、“這就是他在我們中間的工作”,“工作”一詞很普通,是不是有深刻含義?(閆江)
5、第8段為什么他進入墳墓的這一天,他同時也進入了榮譽的宮殿?(李豆)
6、文章開頭稱呼為什么是“先生”?(董子瑞)
7、“令人生畏的研究”研究為何令人生畏?(胡龍平)
8、本文是一篇葬詞,為何寫的如此悲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丁貝)
9、“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句話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在語言表達上有何效果?(加松)
10、對巴爾扎克的哀悼,作者是怎樣逐層說理的,全篇悼詞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谷艷萍)
11、第四段的“揪”字很妙,它妙在哪里,請談談。(喻靜)
12、在第十段中對巴爾扎克的逝世所造成的沉重打擊雨果卻說“先接受下來再說吧!”包含了什么內涵?(趙詩芳)
13、如何理解“金剛巖層堆積起來的雄偉的紀念碑”中“金剛巖層堆積”的含義。(施婷)
14、為什么說“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肖曉)
15、作者寫這篇文章在悼念巴爾扎克的同時還有何現(xiàn)實意義。(郭詩怡)
16、為什么“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蔡群群)
17、“偉人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是什么意思?(魏茹君)
18、文章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張帆)
19、雨果給巴爾扎克這么高的評價依據是什么?巴爾扎克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大師”他的作品多為批判性的,但他的代表作卻命名為《人間喜劇》為什么?矛盾嗎?(張瑩)
20、巴爾扎克能夠及人所不及,突出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品行?(劉語萱)
21、第八段,“有目共睹的翅膀”和“看不見的翅膀”分別指什么?(汪慧)
22、“從今以后,眾目仰望的將不是統(tǒng)治者,而是思想家”有什么含義?(劉家龍)
滿滿的一黑板的問題很漂亮。黑板上雖然是22個問題,但實際上這22個問題卻來源于200多個問題。而全班63個同學針對《巴爾扎克葬詞》一文共提出了630個問題。當意識到這兩個統(tǒng)計數字的時候我大大吃了一驚。我不敢說所有問題質量都很高,但我相信這其中絕不乏高質量、高價值的問題。
接下來是我對22個問題的解答。解答的過程即是講析課文的過程。常規(guī)教學的一些知識點我有機地穿插在講解之中,倒是覺得算是有的放矢??蓪W生提的相當多的問題教師備課是根本準備不到的,并且有的問題提的相當出乎意料。
如董子瑞同學提的“文章開頭稱呼為什么是‘先生’?”這個問題提的相當偏。《巴爾扎克葬詞》這一演講詞的開頭為什么不是“先生們、女士們,”而只說“先生”呢?課堂之上我不可能轉身奔向圖書館查閱資料,況且,這樣的問題恐怕任何參考書上都不大可能涉及吧。真的,連我自己也覺得好奇,開頭的稱呼為什么不是Ladies and Gentlemen?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我急中生智做了這樣自圓其說的回答。我說:“對尊敬的人都應該稱呼先生的,像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就往往被人稱為‘先生’。魯迅的夫人許廣平也常常被稱為‘先生’。雨果稱所有的參加巴爾扎克葬禮的人為先生,既是對所有來賓的尊稱,更是對巴爾扎克的尊敬?;蛟S從這個角度我們得說,這篇演講詞從頭到尾都是充滿熱情的,都是有感情的。另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非常佩服本文的翻譯者??上Хg者是誰,課文注釋未標明。這個翻譯真的做到了“信、達、雅”,很符合漢語的特點。這個回答有點出乎我的意料。自滿一點說,我還真有點為我這個自圓其說而滿意??墒俏腋宄瑳]有學生的如此一問,絕沒有我的如此一答。
喻靜提的問題是“第四段的‘揪’字很好,它好在哪里?請談談”,這個問題很常規(guī),似乎波瀾不驚??墒菑奈覀湔n時所接觸的材料看,沒有哪個材料涉及到這個問題。許多材料為老師準備了許多關鍵詞語,關鍵語句的參考資料,可沒有一個提到“揪”字的妙處。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讓學生思考的同時自己也認真琢磨著第四段的相關文字:巴爾扎克筆直地奔向目標,抓住了現(xiàn)代社會進行肉搏。他從各方面揪過來一些東西,有虛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幾經推敲,終于向學生交出了一個差強人意的答案?!熬尽弊制鋵嵤呛苄蜗蟮?,“揪”意味用很大的勁,似乎還有點“擰”的趨勢。如“某某,你把我揪疼了”。從“揪“字可以看出巴爾扎克在解剖,分析法國社會時,顯得相當的果敢、勇猛,并且毫不留情。
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我根據問題的類別進行了整合。
有些問題我在回答的同時也鼓勵學生提供參考答案。李麗同學主動回答蔡群群同學的問題“為什么‘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靈魂!’”時還特別引用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和臧克家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示強調她所認同的生死觀。
張瑩同學提的問題“巴爾扎克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大師他的作品多為批判性的,但他的代表作卻命名為《人間喜劇》,為什么說是喜?。棵軉??”徐雅麗同學提的問題“課文第三段中說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說得盡的,又說他所有的作品僅僅成了一部書,二者相互矛盾嗎?為什么?”初覺膚淺,卻十分符合高中生的知識實際,一點也不多余。
回答22個問題時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熱情很高,并且是全班性的。在接下來的評選最有價值的問題時,一些戲劇性的插曲很有意思。本來我打算評5個最有價值的問題,可由于有價值的問題遠遠不止5個,所以很快全班便決定評“八佳”,后來干脆湊整評了個“十佳”。獲得“十佳”的同學是:丁貝、施婷、張瑩、董子瑞、喻靜、谷艷萍、蔡群群、徐雅麗、劉家龍、汪慧。
此時剛好下課。面對學生的熱情我動情地說了這樣的課堂結束語:今天的課大家上的非常好,我們得感謝來我們班聽課的教師,是聽課老師激發(fā)了我們這堂課的激情。我們不僅僅要感謝聽課的教師,其實我們更應該感謝的是同學們,你們超水平(也不能說是超水平,只要教師去點燃學生就能燃燒)的發(fā)揮使這堂語文課變得分外精彩!
教后記:
1、這堂課稱之為嘗試課是與常規(guī)課相對而言的。因為按常規(guī)教法我會進行介紹作者,分析層次、思路,分析寫作特點等環(huán)節(jié)。當然我想講的當然有意義,可又怕沒意思。語文課堂的有意思問題其實是個很耐人尋味的研究話題。
2、這堂課強化了預習功能,學生動腦筋了,參與面廣,教師也被調動起來了。倘若只是老師講,很多問題根本就發(fā)現(xiàn)不了。就算老師上課前可以預設所有問題講給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思考,也不一定有效果(舊課堂學生思考問題往往被動)。這堂課是學生自己提的問題,自然很想聽聽老師的說法,就由被動聽變?yōu)橹鲃勇犃?。教師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拿給學生,師生的激情也不容易起來。抹殺教師課堂激情的是教師自己,而學生往往賦予教師激情。
3、大可不必擔心某些重要問題、常規(guī)問題講不到。其實學生提的問題是相當廣的,就算學生有些問題沒有直接提,教師在回答有關聯(lián)的問題時只要順便插入補講就行了。萬一覺得有些問題實在未牽連上,最后再來個10分鐘補充也未嘗不可。
4、這堂課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對學生進行了人文、人性教育,道德情操的教育以及情感的熏陶。新課標尤其重視這一點??蛇@不應該是老師教給學生應該怎么怎么,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文學作品、情感、問題去激發(fā)學生。舊課堂總是無情地“主動”給,其實我們應該想法引導學生熱情地來拿。
5、這樣的課要求教師課堂上要活,教師的知識面、對課文的把握、備課的深入要求較高,否則在回答學生提的有些問題時可能會卡殼。是的,教師課前即使下了不少功夫,課堂上可能依然難免尷尬。但是倘若課堂真能上出些意味來,我覺得很值。
趙勝啟,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本文編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