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貽害最重的是語文,應試教育將最重的枷鎖套在中小學語文教師身上。我們背負著升學率的沉重包袱,局促在封閉狹小的天地里,掙扎在支離破碎機械重復的訓練題海中。辛苦,勞累,這些都能受。讓人難受的是內(nèi)心的不安:“我們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我們教的學生會怎么樣?”一位在全國享有盛譽的特級教師,直陳語文教學是束縛人,折磨人,摧殘人。其實,每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都很清楚,中小學語文教學走在一味追求考試分數(shù),磨滅學生才情個性,考試過后用處寥寥的死胡同里,語文教學在應試魔棒的指揮下,束縛、折磨、摧殘著一代師生。
中小學語文教學狀況引起了全社會的關(guān)注和討論,語文教學已經(jīng)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修訂語文教學大綱,重編語文教材,調(diào)整語文課程課時設(shè)置,推出新課程實施方案,調(diào)整考試命意著眼點等等,這一切,都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大幕已經(jīng)拉開。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熱切企盼著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我們理應把握新課程方案實施的契機,跟上時代步伐,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確立兩個中心。
一、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語文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教師生命的延續(xù)。從語文教學的近期目標和終極目標來看,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我們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獨占講壇,填呀灌呀,把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學生,包辦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服務學生學習,是引路人,是導航者;包辦代替,越俎代庖,只能敗壞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削弱學生學習能力,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分析能力、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死記硬背的死知識已經(jīng)沒有多大意義,只會死記硬背死知識的人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在引導學生獲得繼續(xù)學習必需的基礎(chǔ)知識的同時,語文教學必須以聽說讀寫諸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中心。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語文能力從來都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思維、交際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感悟得來的;僅靠機械刻板的標準化訓練,也許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多得幾分,但要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為學生終生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這無疑是一句空話。
只有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學生終生發(fā)展的需要,我們才能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走出來,我們才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拋棄純粹應試觀念,我們才有可能邁出語文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革命性步伐。
二、以生活為中心,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
語文教學不等于語文課本的教學,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分強調(diào)課本和課堂的作用,導致課本中心,課堂中心的思維定勢;教師認為教會課本內(nèi)容,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認為學好了課本文章,學業(yè)就算成功。于是,學生教師被禁錮在課堂上,禁錮在對付考試的教材及教輔資料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應試書。在遠離人類生活、社會生產(chǎn)、自然風光的狹小封閉的教育空間里,如何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實踐能力,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呢?
語文,學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沃土,生活是語文能力的根源。打破課本中心、課堂中心,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把繽紛多彩的生活活水引入語文教學,無疑會給語文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
語文是工具,是一個人思維的工具,交際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學生不去觀察生活,體味生活,就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就無法感知和思維,無法交際,就沒有自己的語文實踐,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語文能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前輩先賢的哲理名言,昭示我們,語文學習必須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前輩先賢的語文實踐成果,昭示我們,社會生活實踐是語文學習的源泉和寶庫。
如何把生活活水引入語文學習呢?
我們可以因地制宜,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讓學生置身生活激流,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認識生活,積累思維資源,點燃思維火花,獲得交際實踐,進而長進思維、交際、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親近自然,讓他們與綠水青山、白云藍天、大海、沙灘、田野、森林、泥土、池塘、小草對話,讓大自然調(diào)節(jié)學生的性格和氣質(zhì),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精神生活,充分發(fā)揮黑格爾老人所說的“自然美的生氣灌注作用”,讓學生成為樂山的仁者,樂水的智者,從自然中獲得豐富的思維資源。
我們可以借助電化技術(shù),讓學生身在教室直面沸騰的生活:如西部開發(fā)、西氣東送、反腐倡廉、環(huán)境保護、各國風云、嫦娥探月等等,這般鮮活沸騰的生活鏡頭,如能引入語文學習課堂,肯定會激發(fā)學生諸多思考、感悟,會給他們帶來說和寫的沖動與實踐。
如果說組織學生直接接觸生活面對生活,需要許多外界條件,比如學校支持等等,不是語文教師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間接地接觸生活,拓寬生活空間。我們可以把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精品名著引薦給學生,讓他們閱讀和吸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產(chǎn)品,讓他們養(yǎng)成天天看書,終生看書的高尚習慣。讀書,讓學生間接地了解生活,認識生活,思接古今,視通中外,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不斷擴充自己思維和語言的江河。
讀書對學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格培養(yǎng)意義重大。學生閱讀的過程,正是情感交流的過程,通情明理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需要交流,需要滋補營養(yǎng),才能健康發(fā)展;人格的健康成長則需要豐富的閱歷,書籍正可以提供多種間接閱歷。閱讀是生活的拓展,學生們可以在有限的生活空間內(nèi)通過閱讀,獲得無限的生活感受。閱讀中學生會一次次受感動,又會在感動之后更深刻的洞悉生活的本質(zhì);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物我的回響交流”過程。正如高爾基所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讀書會喚起學生對永恒和偉大的渴望,那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發(fā)展不竭的動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想盡千方百計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這才是有益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語文學習。
樹立以生活為中心的語文教學觀念,就是要從本質(zhì)上把握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guān)系,解放學生身心,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組織學生深入生活通過觀察、采訪、調(diào)查、閱讀、思考、討論、演講、辯論、征文寫作等等形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實踐中掌握語文知識,獲得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如果讓學生置身一個寬松、自由、自主、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內(nèi),把他們的目光引向生活,讓他們置身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關(guān)心大自然,關(guān)心人類的過去,關(guān)心人類的未來,變封閉性學習為開放型學習,變枯燥單調(diào)的學習為生動活潑的學習,最終使學生血液里流淌著終生受用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那么,我們的學生肯定會熱愛語文學習,也肯定能夠?qū)W好語文,我們語文教師才能夠生活在明朗的天空下。
三、歸還時間,確保學生自主發(fā)展
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學在確立以上兩個中心的同時,還應歸還學生時間。確保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時間,才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才能讓學生品嘗學習的樂趣。這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shè)計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壓縮課堂講授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從事觀察、體會、閱讀、寫作、研究等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在全國語文教學領(lǐng)域頗有影響的山東高密一中語文試驗室計劃,把教材課文的講授規(guī)定在一篇課文一課時內(nèi),無論這篇課文多長,無論這篇課文老師多么喜歡講。這無疑是將時間歸還學生的明智之舉。華南師大附中保障“學生有種自留地的權(quán)利”,下午基本不安排統(tǒng)一授課,任學生自主參加各學科課外活動。華中師大一附中多年來每節(jié)課四十分鐘,下午全部安排選修課、自修課和活動課。許多質(zhì)量高有特色的學校在這方面已經(jīng)走出一條金光大道。
當然,還有更多的學校沿襲應試教育老一套,壟斷時間,封閉空間,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無論我們處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從語文學科自身特點出發(fā),想方設(shè)法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才能走出語文教學的困境。
面對語文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面對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強烈呼聲,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路在何方?這需要全社會的關(guān)注和幫助,需要教育系統(tǒng)上下左右全方位的配合,尤其需要語文教師更新觀念大膽探索。我認為,素質(zhì)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尊重和發(fā)揮人的主體性,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把時間歸還給學生,拓寬語文學習的時空,充分尊重并激活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能夠獨立地、自主地、生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學習實踐,在自主探索的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這應該是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本路徑。
龐仁甫,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浙江杭州。本文編校:程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