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高考作文題,引發(fā)了科幻作文的風暴,迎來了虛構(gòu)作文的盛世。然而,“時”過境遷,當大量脫離現(xiàn)實、沒有自我的無病呻吟之作充斥高考試卷中時,人們便厭倦甚至痛恨了。所以,2007年高考閱卷時,江蘇省作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老師“特批”了一篇“懷想天空(麥收時節(jié))”,以正寫風,“明詔大號”:寫作必須面向現(xiàn)實,反映生活,書寫自我。
然而,對于長期生活閱歷膚淺,感悟生活能力貧乏的中學生來說,欲想為之,則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許多學生便陷入這樣的困境,現(xiàn)實生活寫不出,他人生活、虛構(gòu)內(nèi)容又不敢寫。其實,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無我題材(這里指與學生自身生活沒有多大聯(lián)系的內(nèi)容),虛構(gòu)內(nèi)容,不是不可以寫,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筆者認為,無我素材作文,應該遵循以下幾條規(guī)則。
一、在沉穩(wěn)的現(xiàn)實基座上虛構(gòu)故事
中學生經(jīng)歷的故事不多,親身感受過的典型故事就更少,先天不足,必然要后天來補,這補,就是虛構(gòu);但這虛構(gòu)不能只是空穴來風,它必須建立在沉穩(wěn)的現(xiàn)實基座之上。請看下面這篇文章。
必須跨過這道坎
一聲沉悶的巨響,大地還在顫抖;一陣驚慌的叫喊,我陷入一片黑暗……
恐懼在我周身蔓延,我知道,我終究被困在了這漆黑的礦道。瓦斯在漸漸積聚,氧氣已越來越稀薄,我趴在地上,失去了前行的氣力。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必須再見到初生的太陽!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不然誰會知道我們礦工的艱苦!
問問兄弟們,在我們這里,八小時工作制是不是天方夜譚?誰不是頂著星星下礦再迎著月亮出來?你們只看到成噸成噸的煤被裝上卡車運出去,但有誰知道每塊煤上有我們礦工的多少血、多少汗?你們說煤礦是國有壟斷行業(yè),說工作人員高工資高福利,那你們誰來看看發(fā)到我們手里的錢究竟有多少?看看我們工資討得有多辛苦?再看看我們和家人到底過的是什么日子!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不然誰會知道我們礦工的辛酸!
我們也有生命、也有思想、也想活著。每天頂著劣質(zhì)安全帽,看著有些變形的礦道頂梁我們也會不寒而栗??梢淮未畏从车慕Y(jié)果不是一遍遍的應付就是工頭的一個個白眼。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領(lǐng)導來視察,心想總算能排查安全隱患了,可負責人卻讓我們停工休息半個月,等檢查組走了再回來繼續(xù)生產(chǎn)……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不然誰會知道我們礦工的無奈!
我們也有家,也要吃飯,不在黑礦干活兒我們?nèi)ツ膬??現(xiàn)在的大學畢業(yè)生不是也找不到工作嗎?更何況我們這些沒什么文化的工人!我們也不想打黑工,我們也知道這要冒生命危險,可是……
山西政府還出臺規(guī)定說不再維護給不法礦工打工的農(nóng)民工權(quán)益,難道小煤窯的存在是我們的錯?我們不工作,那孩子拿什么吃飯,又拿什么上學?我們苦點兒無所謂,只要孩子有書念,有出息……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
我不知道有多少弟兄像我一樣被困在這井下,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我只知道,我得等到救援人員、我得再看到孩子明亮的笑臉,我得……
我必須跨過這道坎!
本文中的這道“坎”,顯然是虛構(gòu)的,作者并沒有這種經(jīng)歷。但文章讓人讀后一點也不覺得空泛與虛假。作者通過細膩的文字寫出了“礦工的艱苦”“礦工的辛酸”“礦工的無奈”,非常具體、生動。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作者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民生,能借助于媒體的各種宣傳報道,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移植到虛構(gòu)的舞臺上來,雖是虛構(gòu)卻很逼真地勾勒出了人們一直關(guān)心的一個社會話題——礦工的處境,這種虛構(gòu)是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的堅實基礎上的。所以它虛而不假,似假實真!
二、在濃郁的情感交流中旁敘他人
很多同學在寫作時喜歡敘說別人的故事,這本無可厚非,問題是一旦敘寫起來,就達到“忘我”的境界,整篇文章除了開頭結(jié)尾稍稍與主題牽連一下,其余部分只是純粹敘說別人的故事,這樣的作文給人的感覺“我是我,他是他”,很難引起讀者共鳴。此類作文要想寫得好,必須要把“我”融進去,與你寫作的對象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請看下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鵬城長街,看不盡人群,大地都是離別淚;志華日月,悟人生真諦,浩氣長貫神州天。
——題記
有一種握手,不需要直接接觸;有一種握手,只需要情感的對話。在千里之外,我看著電視畫面上緩緩而行的叢飛的靈車,有了平日里所沒有的莊重,平時不愛哭的我竟在電視解說員的解說下流淚了,我想象自己飛向了深圳,緊握住了他那只原來厚重,但現(xiàn)在被病魔折磨得纖弱的手。
叢飛,我有許多話要對你說:
做一位藝人已經(jīng)很辛苦了,做一位樂善好施的藝人應該是高尚了。你從1997年開始,就加入深圳義工聯(lián),公益演出300多場,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公益的活動一定要有,這樣可以體現(xiàn)一位藝人的愛心。你做到了,公益演出那么多,得到的商業(yè)演出費你把它全都給了別人。在你滿足自己物質(zhì)生活的基礎上這么做也無可厚非,但你連自己家人的生活都不顧,你只管在用心雕琢著你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你在知道自己身體將要垮掉的情況下,還在舞臺上用嘶啞的聲音祈禱善良和正義,歌唱美好愿景,而出場費仍然是贊助了別人。你只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只要給我生命,我就要給別人帶來快樂”。我說你似乎有點傻。
面對失學兒童,面對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你給了他們幫助,他們會永遠記得你。但城鎮(zhèn)里個別所謂的“貧困家庭”,卻把你當作了搖錢樹和他們成名發(fā)財?shù)募绨?,有時在你經(jīng)濟困難時還打電話來催著你匯錢。當時你已經(jīng)病得連自己都顧不上了,還要住院花錢,生活花錢,因為病又不能站在舞臺上再掙錢了,可你卻咬緊牙關(guān),砸鍋賣鐵,也沒有放棄對他們的承諾。你對自己“要什么”問得太少,而對別人“缺什么”問得太多。面對貧困,你只說了“讓我的歌聲給你深深的祝福和最美好的祝愿”。我說你似乎有點傻。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你37歲,懷著你那顆直面社會、心系蒼生的心永遠地睡著了。你的笑容很美,你穿著那美麗的白色演出服無論唱歌和睡覺都最美,我們都希望看著你安詳?shù)厮?,沒有一絲的掛念,也希望你把那副擔子卸掉,做一個和平常人一樣的人,安靜地睡去,可你卻連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過,竟然提出要捐出眼角膜,讓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幫助需要的人。在你生命的每一刻,想的還是他人。我還是說你似乎有點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你奮斗的田野里,會踩出更多的道路……
叢飛,握你的手,祝你一路走好。
叢飛,一個足以讓萬人景仰,讓中國人驕傲的名字,代表的是樂善好施的高尚,詮釋的是“用嘶啞的聲音祈禱善良和正義,歌唱美好愿景”“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的精神,象征的是“對自己‘要什么’問得太少,而對別人‘缺什么’問得太多”的品質(zhì),表現(xiàn)的是“生命的每一刻,想的還是他人”的情操。這是一曲悲痛欲絕的壯士挽歌,也是一首熱情豪邁的英雄頌歌。
作者將目光投向南粵,聚焦深圳,鎖定德藝雙馨的藝人叢飛,審視他平凡而樸實的生平、無私而偉大的心靈,機智而完美地演繹了文題。這篇文章,可以說作者與叢飛從內(nèi)心深處做了深刻的靈魂交流,讀者又怎能不為之感動!
所以,敘說別人的文字中,一定要傾注自己的血液,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情感,這樣的文章才能博得別人的青睞!
三、在明確的中心籠罩下串連經(jīng)典
“回到歷史,復述經(jīng)典”,現(xiàn)今多遭詬病,但這也不可一概而論。選用經(jīng)典的歷史材料,忌諱的是一來材料不準,與文章中心若即若離;二來材料散亂,不能很好地用明確的中心統(tǒng)率材料。如果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歷史經(jīng)典未嘗不是高考作文大餐上的一盤好菜。請看下文:
生命因問而精彩
夕陽西下,看衰草連天,游子問:家在何處?大漠荒原,看黃沙飛舞,浪者問:路在何方?浪花滔滔,看大江東去,詩人問:我在哪里?“問”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現(xiàn)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問天問地,問古問今,生命因問而精彩。
熏香裊裊,鄒忌和衣坐在藤椅上,回想著今天發(fā)生的心事;早起,看著鏡中的自己,白面紅唇,得意洋洋地問妻:“吾與城北徐公,孰美?”妻子頭也不抬地說:“汝美?!眴栨?,問客都這樣回答。難道真是如此嗎?他一遍一遍地問著自己。忽然明白“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急入朝,向王呈說此理。
鄒忌叩問,問出了一條至理,問出了對待別人贊美該持怎樣態(tài)度的問題。
濁浪滔天,蘇軾矗立在岸邊,飛舞的浪打濕了他的衣襟,但迷茫的霧始終遮蓋不了他的雙眸,固執(zhí)地向遠方睥睨。就在這偏僻山地、窮山惡水里,沉淪而終了一生嗎?在這山嶺相隔的地方,不思進取、哀怨慨嘆嗎?不,不能這樣放任,不能這樣蹉跎。蘇子不斷叩問自己,然后奮起抗爭,于是才有“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豪放;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志向;才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東坡的心靈時而像大海一樣洶涌,時而像湖泊一樣寧靜。
東坡的叩問,問出了對待挫折時的不屑,對待沉淪時的崛起,對待苦難時的恬靜。
烽火硝煙,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百姓苦難,他問蒼天,誰主沉???暗夜里,昏燈下,他一遍遍地叩問自己,能為中國四萬萬同胞做些什么?能為硝煙中的中國革命做些什么?看著受傷的戰(zhàn)友,看著滿目瘡痍的山河大地,他一遍遍地追問自己:怎樣讓國獨立,民安定,族富強,于是他不辭辛苦,挑燈夜戰(zhàn)。于是他身先士卒,奔馳于戰(zhàn)斗的最前沿。
毛澤東的問,問出了對待祖國山河命運的責任,問出了對待同胞戰(zhàn)友的義務,問出了對待黑暗時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的勇氣。
孔子曰:不恥下問,于是問出了光照千年的文化,問出泱泱大國最初的文化之根。
問,是對生活之路的探尋,是對生命之程的遙想,是對心靈之花的滋潤。
長路漫漫,生命因問而精彩。
該文起筆不凡,用寫意的方式切入話題,連續(xù)用了三個追問,像爆竹連響,直敲人心,自然得出論點——生命因問而精彩。接著作者舉鄒忌、蘇軾、毛澤東、孔子的事例加以佐證,四個例子漸次推進,形成合力,支撐論點。
正因為,有自我設定的明確的觀點統(tǒng)率,有生動的語言敘事,幾則精當?shù)臍v史材料便成了文章有力的支柱。
從對以上三篇文章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真正的好文章,不是機械地看你有沒有占用現(xiàn)實材料,有沒有顯性的自我表現(xiàn),有沒有脫離虛構(gòu)的框套,而是要看你的文章本質(zhì)上有沒有反映現(xiàn)實,有沒有表現(xiàn)生活,有沒有展示自我!也就是重在看文章中有沒有我之“神”在。如果虛構(gòu)是建立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之上,如果別人的故事中傾注著自己的一腔熱忱,如果歷史材料能夠準確而又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我們又何懼而不為呢?
裔勝東,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句容。本文編校: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