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的老師會說:“學生寫出來的東西沒味道?!辈豢煞裾J,這的確是個大問題。我們必須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文可改,才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提高。因此,我具體講一下如何指導寫出屬于學生的味道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一、要著力表現(xiàn)活潑的“學生味”
“活潑”,就是生動、自然,不呆板。這就要求學生圍繞一個“作文點”,想到什么就先寫什么,寫自己的家庭、校園,寫自己的往事,寫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獨特的思維盡情地在筆端流淌,或悲或喜,或怨或怒,讓文字有血有肉;因為中學時代正是長知識、長才干、長身體,更是長情感的黃金時代,學生作文就更應該充滿孩子情趣與生機活力。我不贊同仿效“大家風范”的故作深沉,畢竟孩子沒有成人的閱歷和體驗,如此步人后塵,瞎摸亂撞,強扭之下的瓜是不甜的,最終只會令學生忘了自己是誰了;還不如讓他們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寫出自己的精彩——而我們教師只能為他迷途指津。我贊同魯迅先生說的話:“學生就是學生,先生就是先生”,至少,在作文指導上我支持這一觀點。
“活潑”,只是一種學生味的形式,內容卻豐富多彩。
學生味的活潑表現(xiàn)在其個性的張揚。一個人語言的成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絕不是單靠模仿別人的作品而一蹴而就的?;顫姷膶W生味具有單純、真實的特點,因而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我們這些“過來人”接受和欣賞。
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平時表現(xiàn)不積極,少言寡語,為人生怯,在作文或日記中卻另有一番情趣。她們的語言或憂傷或含蓄,有著古典、嫻靜之美,只要稍加點撥,文字便會因其“詩一般”的韻味而引起你我的強烈共鳴——因為她們寫出了自己的心聲,語言表達是那樣的細膩、溫情。比方說,我指導的學生賴麗君,她就是一個典型。她想寫一篇有關“友情”的作文,這是大家的“老話”、“熟話”,如果“外甥打燈籠——照舊”按老方式去寫,一定沒什么新意,而且得分也不高,必須以小見大,以語言取勝。于是我指導她采用“倒敘法”,設懸念,選擇“離別”或“回憶”為切入點,在語言表達上,簡潔地勾畫人物,淡化故事情節(jié),詩化語言,最終取得了成功。習作《離別》《風中,快樂的舞蹈》先后發(fā)表在《語文周報》和《優(yōu)秀作文名師點評》上,從此她愛上了寫作,并將這種風格發(fā)揮得更好,習作《我的星河之夢》《呼喚》《褐色蚌與絢爛珍珠》相繼在報刊上發(fā)表,她的文學之路也越走越寬廣。
當然,我在面向全體學生進行作文指導的時候,還側重要求學生寫好新鮮的“時髦話”,結合自己的語言表達特性,吸引讀者的眼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之感。因為這些時代的產物,大家都想了解,能增長一些見識,以加強可讀性。
俗話說,“熟”才能“生巧”。當然,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還可以具體指導學生寫好自己所熟知的“興趣話”,能讓學生很快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寫作的興奮點,覺得有話可說,暢所欲言。這樣,才會讓學生更有信心去寫好作文,讓更多學生從此不再害怕作文。有了這個良好的開端,有的學生就可以自己開始創(chuàng)作,愛上文學。
在這里,我其次要談的,是如何讓學生動用語言去表達好自己的感情。
二、能大膽表達純真的“人情味”
就中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經歷、生活環(huán)境,以及閱讀體驗、情感世界十分有限,我們作為過來人對他們的作文素材來源應該比較了解。他們的作文內容,無外乎校園、家庭和書本,所以,我們要告訴自己的學生,作文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片凈土,也不是一定要“嚴肅”“正經”,你可以調侃戲說,你可以嬉笑怒罵,你可以不拘一格,因為這些文字才是真實的你的情感,你的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是獨特的你的思想的靈魂,你的作文因此有了最純真的“人情味”,這樣的文章也最能反映你們的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價值觀。如指導學生練習寫有關“親情”的話題作文,其中《呼喚》《讀書之樂》等文章發(fā)表在《作文報》《語文周報》上,取得了成功。
寫自己的事,抒心中的情,只要做到“我手寫我心”,作文就有了真感情。有的學生樂觀開朗,他們的作文語言俏皮、幽默,這樣去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陽光卻不失個性,很有感染力。如我先后指導學生發(fā)表在《語文周報》上的《愛在晨風中》《做生活有心人》等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值得一說的是,學生的情感有時并不能集中,表現(xiàn)力也不強,我們就要指導他們大膽地改,去掉冗雜的;還要善于用景語去表現(xiàn)情感。
三、善于體現(xiàn)厚重的“文化味”
莫懷戚教授說現(xiàn)在有的“中學生寫作的文化化”,這并不是說其它作文就沒有文化,而是因為這類作文有強烈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在學生作文中來點“文化味”,一般指文章充滿文化內涵,是作者把作文的根扎進文化的土壤,讓作文在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yǎng),讓作文的鮮花散發(fā)出文化的芬芳。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強勢滲透,并在實踐中使作文逐漸文化化后結出的碩果,這種作文富有文化色彩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學生很好的文化素養(yǎng)與學識根基。
“文化味”所追求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文化認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較高的文化品位。這樣的作文,在構思上把話題放到一個廣闊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審視、對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態(tài)敘述或議論自然社會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時代的假丑惡;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現(xiàn)真善美;或以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論或事跡,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淀等等。作者用文化的眼光審視話題,用文化的意蘊豐富話題,用文化的材料表現(xiàn)話題,用文化的筆法寫作話題,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話題,用文化的品位提升話題。在文章中,或引用詩詞,或再現(xiàn)情景,或解讀文化,或故事新編……
前面所說的,學生要平時有所積累,就是為寫文章服務的。比方說,引用詩詞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xiàn)代詩詞佳句于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雄厚的文學積累和運用的巧智,塑造著文章作者的智者形象,不僅在考場上鶴立雞群,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卓越不凡,令人擊節(jié)稱贊。
當然,作文的“文化味”是需要文學積累的豐厚土壤的,除了深刻理解詩詞的意韻外,還要對歷史故事、寫作背景、人物經歷、風土人情等有更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有表現(xiàn)力。否則,文章會陷入簡單地復制和空洞的闡述的困境,沒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學生味一淡,可讀性就不強了。這就要求寫作者有扎實的文化基礎,熟記熟背,靈活運用好帶有“人文色彩”的素材。比方說“情境再現(xiàn)”時,要把握好古人的思想、性格,虛擬的情境才會合情合理,人物形象才能躍然紙上。如在《創(chuàng)新作文》上,陳杰生同學發(fā)表的《越過集靈臺》《從荒園出發(fā)》,張培超發(fā)表的《夜凝胭脂紫砂壺》等文章,思路大開大闔,“文化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凌勇軍,語文教師,現(xiàn)居廣東普寧。本文編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