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shè)想:
《社戲》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反映兒童生活的小說,充滿童真童趣,內(nèi)容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易于接受也易產(chǎn)生共鳴,我們利用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讓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嘗試著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物我兩忘”境地?;诖?,我設(shè)想讓學生多讀、多聽去感受語言的情趣,語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教學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生活,引導學生關(guān)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體會農(nóng)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nóng)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lǐng)會江南水鄉(xiāng)的自然美,人性美,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通過“社戲”來表達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多媒體展示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圖片、視頻等主要用于情景創(chuàng)設(shè)以增強直觀感,讓學生對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生活有感性認識;文字材料的展示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播放的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2.多媒體課件包括輕緩的樂曲、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素材。
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jié)。
3.搜集與社戲內(nèi)容有關(guān)的資料。
教學進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導入: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童年是一條七色的彩虹,時常引導我們走向夢的故鄉(xiāng);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曲,伴我們在人生的舞臺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將我們純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條彎彎的小船,載我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童年是一只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遠在我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讓我們走進《社戲》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純真和美好吧。
2.課件播放。
(1)生字詞解答
(2)有關(guān)社戲圖片
(3)學生介紹有關(guān)社戲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感知主要內(nèi)容。
你感知到了哪些樂事、哪些美景、哪些難忘的人?
(掘蚓釣蝦、同去放牛、船頭看戲、歸途偷豆;月夜行船、月下歸航;雙喜、桂生、阿發(fā)、六一公公、“我”)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一)平橋“樂”事,樂在何處
1.閱讀1-3自然段,說說自己的感受。
參考結(jié)論: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綠的樹、清的水,寧靜祥和,是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村莊;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新鮮刺激有趣。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罢绽?,表明釣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yōu)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jīng),“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勇敢些?!拔摇迸屡?,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xiàn)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2.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二)歸途偷豆,趣又何在
1.播放“偷吃羅漢豆”畫面,加深學生感性認識。
2.分角色朗讀偷豆時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同時談一談你對偷豆一事的感受。
參考結(jié)論:非常貼近少年兒童生活,他們享受著偷吃豆的快樂和野趣。桂生一說偷豆,便得到大家一致贊同,“立刻近岸停了船”,相同的想法讓他們迫不及待;阿發(fā)的一句“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其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給活動順利進行增添了樂趣;他們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加上是在充滿神奇色彩的夜晚,更是新奇刺激。這樣自由快樂的活動實在是趣味橫生!
(三)途中美景,美在哪里
1、朗讀“月夜行船”“月下歸航”語段,其他同學閉目靜聽,想象其意境,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和表現(xiàn)的自然美。
2.課件展示“月夜行船”圖片,讓學生欣賞。
3.請學生用“我覺得——(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形式進行品味,準備精彩發(fā)言。
學生1:朦朧和皎潔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綠、淡黑、紅霞寫出了 豆麥、連山、燈光的色彩美
學生2:飄渺、仙山樓閣寫出了戲臺的神奇美
學生3:清香寫出了豆麥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寫出了水聲美 婉轉(zhuǎn)、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學生4:輕松、舒展寫出了我的心曠神怡之感 船慢寫出了我的迫切之情
學生5:自失、彌散寫出了我的陶醉之情
學生6:回望寫出了我的留戀之情起伏、踴躍寫出了連山的動態(tài)美
學生7:躥、喝彩從正面和側(cè)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四)體驗角色,評說人物
找出你喜歡的人物的相關(guān)語言、動作、心理描寫,認真加以體味。
例1、我喜歡阿發(fā),因為他淳樸無私。從文中“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可以發(fā)現(xiàn),阿發(fā)家并不富裕,但他在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主動提出“偷”自己家的,因為自己家的豆大些,和這樣的朋友相處肯定會十分愉快。
例2、我喜歡雙喜。他主意多,找不著船的時刻是他一句話令大家“大悟”;他機靈,是他發(fā)現(xiàn)了大人們的疑惑來“寫包票”;他知識豐富,他懂的比誰都多;他很會辦事,回來時船還未進平橋,他就先大聲喊著“都回來了”安慰橋上的人們,特別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談話。六一公公指責他時,他先大膽承認說“是的”,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和純真;“又用我們請客”的正當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機智;接著說:“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瘪R上轉(zhuǎn)守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說:“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顯示了他的聰明智慧。
四、遷移體驗
1、“我”的童心借助人物心理活動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著鮮明的表現(xiàn),試加以體會。你有類似的體驗嗎?
參考結(jié)論:到趙莊去看戲是“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盼望),看戲卻“叫不到船”“只有我急得要哭”(著急),“這一天我不釣蝦 東西也少吃”(賭氣)雙喜的提議“我高興了”“立刻一哄的出了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高興愉快),“我還以為船慢”“似乎聽到歌吹了”(急迫),“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不翻筋斗”(渴望期待),“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失望),“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依依不舍)“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笑,或罵”,偷吃羅漢豆(歡樂愉快)。這些描寫把一個喜怒哀樂掛在臉上,見于行動的少年兒童形象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孩子的童真童趣。
2、文章結(jié)尾說:“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睂@個結(jié)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參考結(jié)論:“我”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和孩子,是他們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情感和他們勞動的本領(lǐng),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guān)系。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
五、拓展延伸
本文寫了“我”的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些什么文化習俗,道來聽聽。
吳德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應城。本文編校:秦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