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20世紀《水滸傳》的研究,對其思想認識的主要觀點是農民起義、市井寫心、地主階級內部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斗爭、忠奸斗爭等,其中農民起義和市井寫心的觀點是《水滸傳》認識的主流??疾毂彼螘r期中國社會結構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可以看到,《水滸傳》所表達出的新思想核心是奪回被剝奪,索回人權,要求平等。以《水滸傳》為代表的小說名著所反映的新思想,在整個古代封建專制王朝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其所反映的思想在它們之前和之后都不曾有,是古代中國極其珍貴的文學思想貢獻。
[關鍵詞]《水滸傳》;20世紀;思想;商品經濟
在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思想內涵為人們特別關注,自《水滸傳》問世之后,明代統(tǒng)治者即認為是誨盜,加以禁毀,崇禎十五年即下禁令“凡坊間家藏《水滸傳》并原版,盡令速行燒毀,不許隱匿”。封建文人大多也認為是為盜賊立傳;李贄獨樹一幟,認為是歌頌忠義之士。清統(tǒng)治者更視之為誨盜之書,禁令疊起。20世紀以來尤其是建國后《水滸傳》引起廣泛討論,爭論涉及廣泛的領域,持續(xù)到本世紀初,所見討論一個重要的特點未見從社會經濟來源的商品經濟條件加以探討,為此揭示《水滸傳》的思想蘊涵有必要結合20世紀《水滸傳》思想研究和社會思想經濟來源進行評價和重新認識。
一、20世紀《水滸傳》思想研究述評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以王鐘麟、燕南尚生等一批革命派為代表,在《月月小說》卷首發(fā)文《新評水滸傳》,視水泊梁山為平等社會之藍本,甚至認為《水滸傳》是“社會主義之小說”,以“索回人權”、“自由”之思想賦予梁山事業(yè),視《水滸傳》為傳播思想和學說的著述。
1924年暑期魯迅在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主要講《水滸傳》與宋元講史的聯(lián)系,同時指出《水滸傳》與社會擾亂,官兵壓制,不平者分離為盜,人民對盜與官兵、外寇對抗的兩面性的多重態(tài)度有關,含有宋末元初的社會思想。
建國后,《水滸傳》思想引起持久的廣泛深入的討論,其中,農民起義說提出最早,影響最為深遠。1950年8月楊紹萱在《人民戲劇》第1卷第5期發(fā)文《論水滸傳與水滸戲》,首先提出《水滸傳》寫農民運動。其后,王利器于1953年5月27日、28日在《光明日報》發(fā)文《水滸與農民革命》,也發(fā)表了相似意見。1954年馮雪峰在《文藝報》第3、5、6、9、11期發(fā)表長篇論文《回答關于(水滸)的幾個問題》,將農民起義說進一步理論化、系統(tǒng)化。此文一出,幾成定論,至今仍為多數(shù)學者和文學史著作所接受,1997年華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通史》第三卷“明代文學”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小說”。
但不同意農民起義說的大有人在,學者們提出綠林俠義說、市民說、地主階級內部斗爭說等等。
上世紀70年代,《水滸傳》農民起義說本身的弱點,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1975年伊永文在《天津師范學院學報》第四期發(fā)文《(水滸傳)是反映市民階層利益的作品》,首先提出此“水滸”為市井細民寫心說,歐陽健、蕭相愷于1980年后連續(xù)撰寫了《(水滸)“梁山泊聚義”性質辨》、《(水滸>“為市井細民寫心”說》、《(水滸)“為市井細民寫心”二說》及《(水滸)作者代表什么階級的思想》等論文,系統(tǒng)地論證了此說。市民說與農民說爭論一度非常激烈。90年代持市民說者越來越多,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亦采此說。
《水滸傳》思想研究中,《文學遺產》編輯部1 989年第3期展開題為《通向學科重建之路》筆談,《文學評論》副編審胡明先生撰寫的《關于(水滸)主題的反思》是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建國40年來,尤其是70年代中期,把《水滸傳》思想置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而定性:一是出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對革命造反精神的贊賞,二是當作政治路線十分嚴重的問題提出來:識別篡奪領導權的投降派。感情因素代替了科學的真理認識。是為確論。對待“農民起義”問題,援引魯迅《流氓的變遷》所談,文中對此已給出很好的判定;指出宋江起義和真正農民起義之黃巢、方臘不是一回事,是為卓見。指出宋江等所處為社會不公正、人才無出路的“非常態(tài)”環(huán)境,揭示了宋江一類的“共同心態(tài)”及其起義目的、性質;宋江等的行為已構成謀反死罪,也“打劫的是平民”,是“非常態(tài)”下的“非常規(guī)的人生選擇”;指出水滸作者借此發(fā)人才不平之牢騷。所論總結前人之論,發(fā)學人未發(fā)之言,揭示深刻。
20世紀《水滸傳》研究,就不完全統(tǒng)計,僅研究著作為126部,包括數(shù)量眾多的論文,對其思想認識的主要觀點是農民起義、市井寫心、地主階級內部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斗爭、忠奸斗爭等等。其中農民起義和市井寫心說成為《水滸傳》認識的主流,代表了不同階段的認識成果,影響頗廣。兩說從一定角度反映了《水滸傳》的某些方面,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水滸傳》中的起義斗爭,與傳統(tǒng)的農民起義有極大的區(qū)別,《水滸傳》中起義斗爭反映的思潮(簡稱“水滸傳思潮”)也不具有農民革命思想代表性。兩者從組織和目標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農民起義和農民革命思想所追求的目標起點是解決饑餓問題。農民起義取得一定進展后,代表農民要求的平均主義思想被提出來,北宋以后尤其如此。公元993年(淳化四年),王小波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1110年(大觀四年)左右,鐘相起義明確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明末李自成起義,在斗爭取得階段性成功后提出“均田免糧”的革命綱領。
農民起義發(fā)展后期,農民領袖無不把最后方向指向王權主義的政權。中國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中,陳勝的口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農民起義領袖并不否認王權,都是想“取而代之”,農民起義的組織也無不從饑民聚合轉向封建式的宗法等級組織。代表農民革命最高水平的太平天國運動,也莫不如此。
同樣的例子也發(fā)生在“水滸”中,方臘掠下了數(shù)州之地,便大過起皇帝癮,仿宋朝立制度,“設文武職臺,省院官僚,內相外將一應大臣”,活脫脫一個封建割據(jù)政權。田虎、王慶的作法也大致一樣。這才是農民起義。但《水滸傳》對這些起義是明確反對的。
“梁山社會”既沒有體現(xiàn)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也沒有表現(xiàn)出對土地的向往,在攻州破縣、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大好形勢下沒有提出改朝換代的要求。好漢們從宋江到段景住都沒表現(xiàn)出皇權思想,李逵喊過“打上東京,奪了鳥位”,恰恰是李逵與農民淵源最深,其口號在梁山上卻并沒有被認真對待。
分析對比表明,“水滸思潮”不代表農民革命思想。不能把所有反封建政府暴動都看成農民起義。
關于認為“水滸”為市井細民寫心,表現(xiàn)生機勃勃的市民生活和平等互利的商品經濟下的社會意識,水滸故事的流傳和重構受到市民趣味甚大影響,不等于就專為市井寫心,更不等于表現(xiàn)市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斗爭要求。
首先,《水滸傳》描寫的廣闊的社會生活,揭示的復雜的社會矛盾,遠遠超出了市民生活和思想的范圍,如解珍解寶與毛太公這種鄉(xiāng)村惡霸之間的矛盾斗爭,宋江與黃文炳這種王權主義警察之間的矛盾斗爭,義軍受招安后與四寇、奸臣的斗爭,及大量山村草澤中江湖豪客的綠林生活等等,這些是難以用市民思想涵蓋的?!端疂G傳》中有小市民與市井惡霸的斗爭,有獵戶與鄉(xiāng)村惡霸的斗爭,沒有反映市民階層與地主階級之間集體性的或制度性的矛盾對抗。
其次,人權固然是市民階層的要求,但并不為市民階層所獨有,農民、地主、知識分子及至流民獄犯,一切在舊的王權體系內找不到出路者,都對個人權利有強烈的渴求。
再次,《水滸傳》中活靈活現(xiàn)描寫了西門慶、王婆、閻婆惜、李瑞芝等市民的精神趣味,大都是按梁山英雄的對立面來寫的;書中也描寫了武大郎、鄆哥、唐牛兒等安分守己的小市民的生活,但膽小力微的市民本色使他們只能作好漢活動的背景,連配角都算不上;梁山好漢中市民出身的也僅是出身而已,走上反抗道路的過程恰恰是他們告別市民本色的過程。沒必要把《水滸傳》歸人市井類。
二、《水滸傳》思想分析
20世紀《水滸傳》思想認識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共同點是基于階級斗爭的歷史觀。客觀地評價《水滸傳》,有必要從宋明之際的社會變遷,水滸起義原因和斗爭陣營、梁山社會結構、“水滸思潮”人手分析,以期獲得切實的評價。
(一)宋明之際的社會變遷
一般論及宋代社會,都認為北宋邊事不斷,割地賠款,南宋遷都,茍且偷生,戰(zhàn)則敗北,和則納幣,俯首稱臣,國力衰微。終兩宋之世,被視為亂離時代的延續(xù)。然而宋明之際社會變遷又呈現(xiàn)著與前代不同的新的時代特點:
1、變化的時代。古代長期以來由氏族組織過度而來帝王血緣集團,以宗法等級制度來占有和控制整個社會的社會結構,在北宋發(fā)生了一個深刻變化。
首先是田制的變化。從北魏以來實行的以“均田制”為標志的土地國有制度至宋終于完結。宋統(tǒng)治者順應土地私有化的歷史潮流,以“不立田制”為標志,實行“不抑兼并”及“許民請佃為永業(yè)”的經濟政策,致使“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租佃制成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土地的商品化不僅奠定了宋代經、濟繁榮的基礎,也同時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
其次是身份的變化,我國自南北朝至隋唐,均田制下的部曲、佃客皆依附于主人名下而無獨立的經濟和法律主體地位。宋朝建立以后,根據(jù)稅力物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客戶即“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傭而耕者”的下層農戶。佃戶雖無地產也編人客戶,租佃制下的客戶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是獨立的法律主體,與地主不是私人依附關系而是契約關系,租佃、退佃都受法律的保護,成為法律上的民事主體。南宋對民事關系調整的法律條文大量增加,個人在法律關系上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認可。
宋代傳統(tǒng)市制瓦解,工商業(yè)者的社會地位也大為提高了。秦漢以來“重農抑商”視商人為賤民,漢朝直接“以法律賤商人”(《漢書·食貨志》),漢武帝視經商為犯罪,“發(fā)七科謫”(遣七種罪犯戍邊)中也有“賈人”一科(《漢書·武帝紀》);唐朝仍用“團”、“火”等形式對商人進行人身控制,商人戶籍不獨立,市坊分離,經營時間受到限制,且“工商之家不得預于士”。北宋開始,商鋪可面街而市,經營時間不再受限制。工商業(yè)者成為國家的平等居民。
宋代社會門閥勢力完全消失,科舉取士使庶族地主知識分子成為左右政治局勢的重要力量?!耙再F統(tǒng)官”徹底變成“以官統(tǒng)貴”。
宋明之際社會關系的種種變化總趨向是經濟的私有化、自由化、和人身的獨立化、平等化,大量的人口從王權主義的經濟、法律雙重束縛之下游離出來,成為王權主義體制的離心力量,經濟和身份關系的變化最終表現(xiàn)到人心的變化上來。嚴復曾說過:“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最宜究心”。人心之變,反過來推動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
時代的變遷在水滸故事中處處體現(xiàn)出來。梁山好漢一部分是脫離了土地束縛和身份關系的“游民”。另一部分好漢擺脫了身份束縛,如燕青對盧俊義由仆奴關系變?yōu)槠降鹊摹案绲芊Q呼”關系;晁蓋、宋江等地主與莊客由主佃關系,變?yōu)楸鴮㈥P系。舊貴族的地位沒有保障,柴進雖系“帝子神孫”,失去了官勢,很快淪為被欺凌掠奪的對象;新發(fā)家的工商戶受人尊敬,盧俊義名滿江湖。高俅發(fā)跡變泰的故事也說明了各階層社會地位的變化。
2、繁榮的時代。北宋伊始經濟自由和人身解放促使了宋元生產力上臺階式的發(fā)展,宋元之際科技發(fā)明甚多。促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兩宋賦稅收入的大幅上升,社會所能養(yǎng)活的人口的激增,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和人身約束的放松,帶來了商品的大量流通和娛樂業(yè)的繁榮,文人畫士對兩宋城市生活的描述反映當時的繁榮。據(jù)葉坦《大變法宋神宗與十一世紀的改革運動》一書提供的《宋代歲出入緡錢表》唐朝建中初行兩稅法時歲入緡錢三萬余貫,唐宣宗初年稅錢為860萬貫上下。而宋初(960~997)則兩倍于唐朝,為1600萬貫。至開僖二年(1206年)為8000萬貫。兩宋國土遠小于唐朝,財政收入則巨大,說明了宋代的繁榮。
蒙元統(tǒng)治帶有異質文明性質,其早期曾給中原農業(yè)文明帶來很大破壞,元人輕義重利,加之國土廣大,國內外貿易發(fā)達,城市經濟很快繁榮起來,當時的大都、杭州、廣州都是國際性的大都會,西域商人尤其之多。馬可·波羅來到后描述了東方的財富。元雜劇等俗文藝的繁榮表明市民生活內容的豐富。
《水滸傳》書中很少看到人民貧困生活的描寫,多是繁榮的景象:
第一,生活的繁榮和富裕?!端疂G傳》開場便是東京的生活,第六回魯智深初到東京看到的是“千門萬戶,紛紛朱翠交輝,三市六街,濟濟衣冠聚集”。大名府和其他州府的許多場景都描述了城市的繁華,連五臺山下一個小鎮(zhèn)也有五七百人家,打鐵賣肉各業(yè)齊全,農家生活也是比較富足的。史進、晁蓋、宋江等均是家道殷實,最貧困的三阮也還吃酒賭博。
第二,商品的流通。魯達在渭州一出場的裝束是“腦后兩個太原府紐絲金環(huán)”,林沖出場時“手中一把折疊紙西川扇子”,第十二回楊志出場時“頭戴一頂范陽氈笠”,第二十三回武松與宋江告別時也是“戴著個范陽氈笠兒”,第三十五回石勇出場時“腦后兩個太原府金不換紐絲銅鑷”,反面人物西門慶開著綢緞生意,第四十五回描寫裴如海和尚“山根鞋履,是福州染到深青;九縷絲絳,系西地買來真紫”。說明當時日用品已突破自給自足走向商品化,還出現(xiàn)了知名品牌。
第三,娛樂業(yè)的興盛。《水滸傳》中有勾欄瓦舍的描寫,民間藝人如閻婆惜、白秀英等足跡遍及這些場所,高級藝人兼妓女李師師受到皇帝的重視,伎藝服侍上至皇帝丞相,下及市井細民,連李逵也常去聽書,呈現(xiàn)出娛樂業(yè)的興盛。
3、寬松的時代。宋元王權主義的文化壓抑機制有所松緩,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曾立誓“不欲以言罪人”和“優(yōu)待文士”,宋代士人好發(fā)牢騷,結黨議論,是人身安全作底氣。整個宋代沒有發(fā)生統(tǒng)治集團內部大規(guī)模的殺戮,士大夫的人格也受到了尊重。宋代的民間思潮也很活躍,從《水滸傳》中對皇權稱謂不像其他朝代那么神秘和恭敬。這與大宋從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有關,也與異質文明對本民族文明提供參照和多種選擇有關。
蒙元一代對思想控制的放松,擺脫了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刺激了異端思想的誕生;野蠻的統(tǒng)治激起強烈的反抗意識?!端疂G傳》中的那股強梁之氣是元代作品所特有的。文人地位的失落使他們對社會不滿,同時從經濟上到心理上擺脫了對王權的依賴,開始更多地關心個人權利和平民生活。呈現(xiàn)出思想者的獨立、思想環(huán)境的寬松的局面。
4、腐敗的時代。官僚隊伍的貪污腐敗現(xiàn)象是一個時代性的概念。在早期封建社會,政治組織與親屬組織高度一體化,全社會由宗法關系構成,談不上吏治腐敗。封建社會中期之后,官僚組織與血緣組織分離開來,以官統(tǒng)貴,吏治清廉問題才提上日程。
宋明之際由于宗法精神的松廢,官長和子民間道德義務降低,經濟發(fā)展和商品流通,又提供了聚斂錢財?shù)谋匾獥l件,腐敗以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為開始,以制度的全面潰爛和失效為結局。專制制度與商品經濟相結合,使這個時代既有專制社會的暴虐專橫,又有商品經濟初期的貪婪無恥特征。
宋明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是王權主義的社會控制方式與繁榮的商品經濟結合的時代性產物,是一種上層建筑不能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制度性的腐敗,官僚集團的集體腐敗。
對腐敗黑暗現(xiàn)象的揭露在《水滸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制度性的不適應為例:(1)生產的發(fā)展使工商業(yè)者有了經濟地位,但法律卻不能對他們的經濟利益予以保護,江南居民因隨意攤派的花石綱大量破產,孟州道上的客商妓女要向官匪勾結或軍匪勾結的黑社會交保護費;(2)對于大量游離出土地和宗法關系的人員,朝廷靠擴軍來解決一部分(宋太祖時禁軍廂軍共22萬,仁宗慶歷時激增到126萬),以至于社會上充斥潑皮和軍漢,這些人在書中得以充分反映出來,到處制造麻煩。
5、異端的時代。宋代的經濟繁榮和商品交換關系的發(fā)展刺激了功利主義的產生,南宋之后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和重視直接表現(xiàn)在立法觀念上。北宋李覯、南宋陳亮、葉適都公然言利,李覯說:“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而在陳亮看來,不計功利,哪里還有仁義道德的存在?故陳傅良把他的思想概括為“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比~適集對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漢書·下》,《習學記言序目》卷23);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正是與功利主義論辯的產物。功利主義思想與《水滸傳》中對個體欲望滿足的向往和肯定相映成證。
宋人的很多言論代表了商品經濟發(fā)展后工商階層的呼聲和利益,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都有過類似“與商賈共利”、“士農工商皆本”之類的言論。范仲淹在《四民詩》中表現(xiàn)了對辱商政策的不滿:“此弊已千載,千載猶因循。吾商竟何罪,君子恥為憐?!?《范文正公集》卷1)歐陽修主張“不惜重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也”(《歐陽修全集》卷45,《居士集》)。蘇軾則主張“農末皆利”(《蘇東坡全集》卷14,《奏議集·乞減價糶常平米賑濟狀》)。南宋士大夫反“抑末”的觀點更加激烈和普遍,陳亮說:“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陳亮《龍川文集》卷11,《四弊》),葉適說:“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王化興,抑末原本,非正經也?!?《史記》,《習學記言序目》卷19)《水滸傳》中也表現(xiàn)了對商人的特別尊重。反映了工商業(yè)者的地位提高后,必然要求社會對這種利益予以尊重。
元代的著名思想家鄧牧在《君道》一文中說:“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邪?!敝赋鎏煜虏皇且环蛑疆a,抨擊秦以來君主奪人所好,所以“勿怪盜賊之爭天下”。表現(xiàn)了激烈的人權、民主意識。
在哲學領域,陸九淵的心學,發(fā)展到王陽明的“我心即宇宙”,從認識論上還給了個人認識真理的權利。陳亮認為:“夫道非出于形氣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間也”(《龍川文集》卷9,《勉強行道大有功》),“夫道之在天下,何物非道。千涂萬轍,因事作則?!?《龍川文集》卷19,《與應仲實》)剝去了“道”的神秘外衣。葉適說:“時自我為之,則不可以有所待也;機自我發(fā)之,則不可以有所乘也。不為,則無時矣,何待?不發(fā),則無機矣,何乘?”(《水心別集》卷10,《息虛論二·待時》)這種“我為我發(fā)”的精神在哲學上充分表現(xiàn)了對個人價值的認同。
伴隨著生產生活的變遷,宋人的疑古創(chuàng)新思想一直沒有間斷,在元明二代朝異端方向發(fā)展,并以樸素的民間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宋明之際的反傳統(tǒng)的自由化思潮,在《水滸傳》中得到直切而激烈的表現(xiàn)。在學士哲人們在頭腦中使用“批判的武器”時,梁山好漢們則在江湖上進行“武器的批判”,個人權利思想在各種形式中表現(xiàn)出來。
(二)水滸運動分析
《水滸傳》講的是以梁山好漢為中心的一場群眾性反政府活動,姑稱之為水滸運動。下就其起因和特點進行分析。
1、運動的社會心理原因是相對剝奪。水滸運動是以一個個分散的好漢走向聚合,一部分好漢是“逼上梁山”,是官逼民反,但大多數(shù)好漢卻并非被官府所逼。官逼民反是司法腐敗的結果,在好漢故事中只占很少比例,殘酷的剝削導致的大量經濟破產在書中更不見反映,所以應從更廣泛的方面找原因。
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反抗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是社會不滿情緒的大量積累,最后總要指向政府。從《水滸傳》看,林沖、解珍、解寶等的不滿直接來源于官僚惡霸的迫害,柴進的不滿卻起因于自己舊貴族身份特權的喪失,阮氏來自對自己生活貧困狀況的不滿,晁蓋、吳用卻來自于對官吏不義之財?shù)牟黄?,宋江等官吏的不滿針對于壓抑人才的社會機制。這些不滿的動機基本上是很個人化的。最后,醞釀成了對現(xiàn)有秩序的強大否定思潮,是共同的對手和命運,而不是共同的社會理想使好漢們逐步向一起聚集。
不滿情緒的積累源于相對被剝奪的心理事實。C·布林頓在《革命的解剖》一書中,對17世紀英國革命、18世紀美國革命、1789年法國大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了運動的起源的相同社會條件比較、分析,他發(fā)現(xiàn)上述四個國家在發(fā)生革命的時候社會的經濟條件都在改善,而那些積極參加革命的人也并不都是經濟上絕對貧困的人。社會學家托爾維對法國革命的分析也得出了幾乎完全一樣的結論:“穩(wěn)固增長的繁榮并沒有使人民安靜下來。相反,無論在那里,它都促進了不安精神的發(fā)展?!盝·c·戴維斯認為,革命出現(xiàn)的條件不是人們實際需要的滿足程度被壓縮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限度,而是實際滿足程度與期待滿足程度之間的距離是否達到了人們能夠忍受的限度。他使用“J-曲線模式”對俄國十月革命的具體情況作出了解釋,這就是著名的相對剝奪理論。
上述社會變遷——期待值增長一一相對剝奪理論用來解釋水滸運動的社會心理根源一樣令人信服。前文說過,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但繁榮進步卻激起了人們更大的期望值,繁榮造成的財富集中,破壞了平均主義、宗法關系下人們的心理平衡。梁山人物第一次主動出擊,“黃泥岡智劫生辰綱”的行動,主角晁蓋本一莊園主,小有財產,其他人的日子也過得去,但晁蓋的莊園在十萬生辰綱的比較之下黯然失色。三阮在還能打到四、五斤重的大鯉魚的時候期待值是“論稱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實際滿足的程度相較于權貴們的輕松暴富,使他們心理失衡到不能容忍,該出手時就出手了。梁山好漢中多數(shù)出身高的人都有懷才不遇的心理落差。宋江是鄆城小吏,日子過得也不錯,甚至是多少人羨慕的對象,但他自己卻感覺自己是一只不得不“潛伏爪牙忍受”的猛虎。試想幫閑高俅憑借與徽宗的主奴關系居然能迅速爬至國家軍事主要領導的高位,對王進、林沖這樣的軍事人才是何等的一種打擊!大多數(shù)好漢身上體現(xiàn)了強烈的相對剝奪的心理特征,使社會向著不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
水滸運動興起的原因與農民起義的原因有本質的不同。農民起義的社會起因是超經濟掠奪破壞了農業(yè)再生產的條件,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都是天災人禍并發(fā)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史料中農民起義前社會狀況多是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如元末,嚴重的天災不斷出現(xiàn),公元1333年(元統(tǒng)元年),京畿大雨,饑民達40萬;次年,江浙受災,饑民多至59萬;1337(至元三年)年,江浙又受災,饑民40余萬;1344(至正四年)年,黃河連決3次,饑民遍野。所以,到了順帝統(tǒng)治年間,統(tǒng)治者再也統(tǒng)治不下去,人民再也生活不下去,革命的條件成熟了。再如明末,首先發(fā)動起義的陜西連年災荒,社會經濟徹底崩潰,“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有夫棄其妻,父棄其子者,有自縊空林,甘填溝壑者。有鶉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門擔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殘食者”。這樣的記載在文人筆記、朝臣奏折和官方文件中比比皆是?!端疂G傳》中社會物質的狀況與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經濟條件及景象大相徑庭。梁山好漢沒人是因為地主階級的地租剝削導致經濟破產而造反上山的。水滸運動是從反抗人身迫害和才能壓抑開始的,并非極端貧困下基本的生存權利的追求。
2、斗爭以權奸網內一網外劃分陣營。水滸斗爭是在“貪官”和“好漢”之間展開,這是書中最直接的敘事,但貪官是代表誰,而好漢又代表哪些社會階層卻是頗為復雜的問題。
從矛盾一方的貪官集團來看。貪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俅,其出身市井,不學無術,卻位居太尉,乃書中第一反角,他從頭到尾都是好漢們的死對頭,將林沖逼上梁山的是他,積極進剿梁山的是他,最后將宋江害死的還是他。一大批大小官痞惡霸依附于他因而也分享到了國家權力。他們按宗法精神和幫伙觀念組成了一張龐大的黑勢力網絡。高俅又通過結伙聯(lián)姻,與蔡京、童貫、楊戩系資源共享來擴大勢力,穩(wěn)定地位,四大權奸及其私屬如高衙內、高廉、段天錫、梁中書、蔡九、賀太守等等,連同他們鄉(xiāng)村市井的基層群眾,如毛太公、西門慶等,構成了真正的社會主宰勢力。這股勢力占有支配權、壟斷了公共權力,貪婪野蠻,肆無忌憚掠奪各種社會利益,各階層群眾受到欺凌無法討公道,作惡的是他們,裁判的還是他們;想進步除非主動依附,如陽谷知縣派武松到東京送禮買官拉關系。
這張網強大的對立面,第一是渴望分享權力資源的官僚網外強者,宋江一類想走仕途的中低官員和在江湖中的草莽英雄,不滿足于低微的政治經濟地位,渴望依靠個人才能和努力進入統(tǒng)治階層,并能夠“封妻蔭子”、報國效民,但王權主義的網絡壟斷制度封死了朝野優(yōu)秀人才的個人前程,剝奪了他們的利益權利,把這些人推向反面。書中第四十九回詩云:“狼心狗幸濫居官,致使英雄扼腕”,宋江對征剿軍官“蓋為朝廷不明,縱容奸臣當?shù)?,讒佞專權”的一再表白,對招安后事業(yè)的設想等再明白不過說明了他們反對誰,為什么反。這些強人以個人反抗為始,嘯聚山林為終,走體制外道路去爭取自己的分配社會權力資源的權利。第二個是受到迫害欺凌的網外強人,他們本來安于現(xiàn)狀不想惹事,卻被司法腐敗一步步所逼造反上梁山。
《水滸傳》里的主要矛盾就是以四大權奸為代表的社會權力資源壟斷集團與這個集團外的各階層廣大群眾之間的矛盾?!端疂G傳》中的斗爭就是廣大群眾反抗壓迫與“索回人權”的斗爭。
斗爭陣營在水滸中是很清楚的,過去人們習慣于從地主一農民的階級關系上劃分陣營,然而梁山好漢沒有一個人真‘正屬于農民階級,反而有很多非特權的地主。有人選中“革命性最堅決”的李逵作為農民階級的代表人物,但李逵早就當了小牢子,屬于朝廷之吏。有人認為“這些英雄人物,不管他們是不是從農民階級出身,只要是和農民群眾一起舉行起義,只要他們的斗爭是屬于農民階級的斗爭,那么,寫這些英雄人物的這種斗爭,也就是寫農民群眾的斗爭”??闪荷胶脻h并沒有和農民群眾一起舉行起義,農民群眾中人全書只寫過一個:李逵的哥哥李達,但他在書中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勾結地主武裝捉拿李逵。在封建時代的起義只能是農民起義的看法,尚缺乏人類發(fā)展根本問題的眼光。僅以財富劃分斗爭陣營和性質是階級分析法的誤區(qū)。
按市民一地主說同樣遇到了地主一農民說的困難。也有人用地主階級內部的保守派與革新派之間的對立,或忠奸對立、貪廉對立來解釋,忠奸對立尚屬道德范疇,保守與革新屬政治范疇,高俅等排斥異己,暴虐下民,不等于就對宋徽宗不忠;梁山好漢并不是與“貪”就誓不兩立,宋江、戴宗等的銀子更是來路不明,好漢們辦事也常用行賄疏通等辦法,金錢的作用在水滸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簡單地用好人一壞人來劃分陣營也有無視事實之嫌,周通、王英強搶民女,施恩、穆弘坐地分贓,張青、李俊殺人賣肉,這不能叫好人。
只有按權奸網內一網外的劃分才沒有矛盾?!端疂G傳》中盡管矛盾錯綜,梁山泊里盡管成分復雜,梁山上卻沒有一個是權貴網上的人物,而權貴網上的人,不論是將相還是奴仆身份,一概是反面人物。很多官吏出身的好漢之所以上梁山是因為上不了權貴網,而上不了黑網即使勉為朝廷官吏。也會被淘汰出局。宋江等在招安后已是朝臣,卻仍被高俅等害死。
權貴網民與非網民的斗爭,既有階級的屬性,又是專制與追求人生權利的斗爭。雙方都是強者。大部分社會底層的民眾在侮辱與損害面前的態(tài)度是忍受和寄希望于清官俠客。
(三)梁山社會分析
1、好漢成份分類和文化整合。梁山好漢來源復雜,從出身和閱歷來看,其中農村勞動人民出身的,包括農民、漁民、獵戶,有李逵等7人。地主出身的,有晁蓋等9人。軍官出身的,有魯智深等21人。下層官吏出身和上山前曾作過官吏的,有宋江等11人。殺人越貨出身的,有李俊等8人。惡霸黑幫出身的有穆弘、穆春、施恩3人。江湖游民出身的,包括賭棍閑漢、小偷馬賊、賣解相撲,有石勇、白勝、時遷等7人。市民出身的,包括商戶、手工藝者、屠兒劊子、管家仆人,有盧俊義等12人。一出場就是綠林出身的,有朱武等27人。
以上分類并不窮盡,如還有個別道士、書生等。綠林出身的好漢落草前幾乎是各業(yè)都有。很多好漢經歷頗多,閱歷豐富正是江湖好漢本色。
五花八門的出身必定把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帶入梁山社會。有人認為梁山文化反映了游民無產者的思想傾向。近年又有學者指出梁山道德是一種行幫道德,殺人屠村、劫掠川縣,都表現(xiàn)了其殘酷性和狹隘性。張青、李俊圖財害命,石秀、楊雄因小事而殺人分尸更是純粹的犯罪行為,其集團有江湖幫會,黑社會組織的色彩,有一套非主流的,反社會的價值觀念,帶有一定的犯罪性質。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過程正是對不同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習慣的文化整合過程。整合是人的重新社會化過程,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整合的基礎是義。
《水滸傳》從頭到尾飽浸著義的精神,義是一種復雜的道德觀,義的內涵起碼有三個特點:(1)義是打破了血緣和地緣關系的道德信條;(2)義是江湖義氣,互利互報,講人情不講原則;(3)義包含有關懷眾生、鋤強扶弱,劫富濟貧,勇于舍己的精神。好漢們盡管成份復雜,但都“義膽包天”,所以,義成了把這群江湖好漢聯(lián)系在一起的紐帶。
第二,整合的主導文化是文明、常態(tài)的。
梁山的主導文化,座次予以集中體現(xiàn)。在天罡中,有一定文化閱歷,胥吏、軍官、財主、道士、書生出身的占滿了前二十名;在地煞中,前十一名竟然有八名軍官,三名知識分子;梁山的主導人群是官吏、軍官和勞動人民,表明其主導文化以當時的社會文明為主導。游民、犯罪、幫會文化只能居從屬地位。
第三,梁山聚義是個人的重新社會化和群體尋找目標的過程。
梁山的重新社會化過程首先是對個體成員的同化,書中對一些發(fā)生在好漢身上的不良行為一開始就表示了否定,如魯智深痛打小霸王周通,晁蓋罵時遷偷雞等等,梁山好漢不論以前從事何種犯罪職業(yè),上山后都能以大義為重,遵守紀律,拋棄劣習。同時是行為和目標的自我提高,從劫掠客商到任從客商經過,專一劫富濟貧。懲治貪官}從滿足于喝酒吃肉,小打小鬧到打出替天行道旗號,公然“要與大宋皇帝作個對頭”,梁山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和行為準則——指向契約社會及其道德。
2、梁山社會結構和運行方式
(1)以才能排定座次
梁山好漢一共排過七次座次,每一次都是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臺階。
第一次是第十二回,排座基本是先到者憑資格對權力資源的壟斷。
第二次是十六回“七星小聚義”,這次排次體現(xiàn)了小型秘密組織應有的紀律和秩序。
第三次是在二十回林沖火并王倫之后,這次排座過程使梁山社會與江湖幫會區(qū)別開來。
第四次是第三十五回,花榮、秦明等一批人馬反上梁山后,基本是按德才標準排的。
第五次是在第四十一回,梁山好漢劫法場和宋江智取無為軍后,原則是“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后處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在排位困難的情況下重新論功行賞,是公平和有氣魄的。
第六次是在第六十回,晁蓋中箭身亡后,每人向上升一位。
第七次是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綜合性才能成為排座的主要依據(jù)。兼顧了出身門第、文化教養(yǎng)、武藝功勞,甚至考慮到了對那些被“拽”上梁山的將領的補償。排座和分工體現(xiàn)了公平競爭、才有所用的精神。
(2)以貢獻分配利益
梁山上的利益分配既不是平均主義也沒有嚴格的等級,按才能貢獻合理分配,每次視情況而定,沒有固定差異。如第二十回中:“三阮領得了二十余輛車子金銀財物,并四五十匹驢騾頭口……眾頭領看了打劫得許多財物,心中歡喜。便叫掌庫的小頭目,每樣取一半收在庫,聽候支用。這一半分做兩份;廳上十一位頭領均分一份,山上山下眾人均分一份?!钡谒氖换仃松w將黃文炳的家財分賞眾多出力的小嘍羅。從第六十八回破曾頭市后“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回梁山泊給散各都頭領,犒賞三軍”來看,分配原則是等差有序的。你有我有全都有并不是大家有的都一樣多。
梁山的社會性物資分配還體現(xiàn)了合理補償、弱有所保的精神。魯智深、宋江等上山前多有扶弱濟貧之舉。梁山事業(yè)做大后,好漢們沖州撞縣,除破大仇曾頭市外,曾多表濟百姓。梁山打富濟貧不是農民的平均主義,而是一種社會救濟措施。
(3)平等、人性的理想社會
《水滸傳》第七十一回那篇“單道梁山的好處”的言語對這種社會模式進行了集中闡述: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并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時夫妻,與叔侄甥舅,以及跟隨主仆,爭斗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蚓`,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認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不同版本上這段話略有差異,但大意相同,梁山好漢幾次小聚義,排座次,分工任職都體現(xiàn)了相同的社會理想,現(xiàn)分述之:
第一,平等的人際關系。梁山上雖有座次不同,但不論排名先后,大家“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體現(xiàn)了平等精神。在軍事組織上,“東邊房內,宋江、吳用、呂方、郭盛;西邊房內,盧俊義、公孫勝、孔明、孔亮;……山前南路第一關,解珍、解寶守把;第二關,魯智深、武松守把;……正南旱寨,秦明、索超、歐鵬、鄧飛;……西北水寨,阮小七、童猛。其余各有執(zhí)事?!绷P八寨及各房是平行并列關系,與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吏和軍隊制度相比有天壤之別。
第二,每個人的特長得到尊重和發(fā)揮。第七十一回的大聚義中,梁山的職務分派體現(xiàn)了人盡其才的原則,軍事人才在重要位置當其大任,管理技術人才在后勤崗位上施展能力,像偷兒騙子這樣的有間諜情報天賦的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工匠酒保之類,也能名列好漢,真是各盡所能,隨才器用。水滸的人才思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僅舉職位分工表以資說明:政治、軍事經濟決策層7人;軍事將領64人,情報人員13人,警察、內保人員8人,掌管監(jiān)造諸事頭領16人。
可以看到,梁山社會不僅是個軍事組織,而且百業(yè)齊全,高度分工,勞動社會化,每個人得到相應的位置。
第三,契約化的政治制度。梁山社會是個自由開放的社會,舊制度的一切身份等級和人身控制統(tǒng)統(tǒng)被拋棄,對獵戶漁人,屠兒劊子一視同仁,廢除了諸如主仆、長幼、夫妻之間的不對等權利義務,對粗魯、精細等不同人的不同個性一概的包容和尊重;打破了血緣和地緣的限制,不分幫伙姓氏,一視同仁,以忠誠信義為唯一道德原則;對個人權利充分尊重,給每個人平等競爭、自我實現(xiàn)的機會,同時每個人也只能憑個人的奮斗,而不是靠社會關系來獲。好漢們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組成“新的聯(lián)合體”,為保障個人權利的民主政體。梁山政體是圓桌會議式的,宋江本身是議長性質的?!按怼甭殬I(yè)出身分布廣泛,代表了各行各業(yè)各階層人物的要求。
(四)水滸思潮性質分析
《水滸傳》里描繪的梁山社會畢竟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梁山好漢的英雄事跡和梁山社會展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人生向往?!端疂G傳》反映的思想是一種社會性思潮,姑稱其為水滸思潮,下面分析其性質。
1、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
個人的權利源自主體對尊嚴、自由、平等的肯定,是分享社會權力資源的資格,也是對他人和社會作為或不作為的要求。它與王權主義下的民本思想、人道主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不是身份關系低微和依附地位不得不承擔不平等的義務、忍受不合理的特權。
在以自然經濟、專制政治和思想蒙昧為基礎的古代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只是以自然血緣關系和統(tǒng)治服從關系為前提地方性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公共權力為帝王血緣集團所壟斷,個人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國家和宗法關系完全依附,個人沒有獨立的價值,自我意識極其卑微。因而對此任何相對超越都是人權的萌芽。
宋明之際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使多人獲得了相對獨立的身份,有了獨立于集體之外的利益和意識,也造就了個人奮斗精神和在逆境中搏殺的強者人格。水滸的思想以強烈的個人化趨向為基礎。梁山好漢的性格中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
水滸故事中的個人權利要求相應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維護尊嚴、反抗壓迫,以林沖、武松、解珍、解寶等暴力復仇的正義行為為代表;第二個層次是爭取社會權力資源的斗爭,它在全部水滸英雄的故事中比重更大,是全書的主流?!端疂G傳》第十五回吳用說三阮撞籌時,三阮自述:“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稱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我們兄弟三個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學得他們!”這些話最典型地表現(xiàn)了對財富的渴望和對世道不公的憤恨,體制根本不給他們取得財富的機會,他們便按照自己應得份額肯定,向統(tǒng)治者“索回人權”,正遇著蔡太師的手中不義之財,又有了道德底氣,于是,“一世的指望,今日還了心愿”(《水滸傳》第十五回)。
2、對社會正義的向往和對專制制度的否定
《水滸傳》從魯達開始,將對自己的生存價值、尊嚴的肯定擴展成為對別人不幸命運的普遍同情,在其后出場的眾多梁山好漢身上,擺脫個人不幸命運的渴望逐步發(fā)展為爭取生活幸福的斗爭,對弱者賤者一視如我的同情凝聚為對社會正義的向往。
權利和正義的要求,必然同時是對專制制度的否定。在專制等級的社會中,誰是優(yōu)勝者不是由競賽者的能力素質,而是由規(guī)則本身決定;規(guī)則只是那些強者為保護自己約束別人定的強盜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當然地不被眾多好漢所認可。他們要求以個人權利作為出發(fā)點,在平等基礎上建立契約化的社會關系。這就是第七十一回所歌頌的理想社會。梁山事業(yè)的實踐,正是生存權要求的結果。
梁山社會在政治哲學上也顯示了對王權專制主義的否定,“替天行道”中含著深層的反帝制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天、王、道、圣是合一的,王代表天,王占有道,梁山好漢沒有帝王野心卻要替天行道,打破了王權對真理的壟斷,承認普通個人能夠以自己的理智認識真理,在認識論上奪回了認識和實踐的權利,同時否認“天子”的超驗神圣地位,是理性的覺醒。
3、對王權主義自我更新能力的絕望
《水滸傳》的忠、義之爭受到人們的重視。忠是身份社會中臣民對君主、奴仆對主人的單向無條件的道德精神;義在早期有其專指,后來演化為朋友之間的義氣。一般認為忠義不能雙全,但水滸作者卻把忠義同時賦予宋江,結果宋江的性格復雜和矛盾起來。忠義問題擾亂了后人對《水滸傳》思想的認識。水滸思潮是萌生在王權社會中的新生事物,又帶著舊時代的烙印,強大的父權制傳統(tǒng)文化,形成嚴重的依賴傳統(tǒng)和權威的文化心理特征,難以擺脫忠的束縛,契約社會的理想在現(xiàn)實條件下被改良,忠占了上風,梁山?白全伙受招安。
招安并不是就放棄了人權理想。它是在還不能建立真正的契約社會情況下,探索能否在承認王權體制的情況下找到個人的前途和出路,這種想法終究被證明是悲劇性的。封建專制體制的本性決定了它成為各種局部性進步的瓶頸。書中結局表現(xiàn)了對王權徹底絕望的隱喻。
三、結論
中國社會結構在北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商品經濟帶來的社會變遷使社會控制減弱,期待滿足程度超過人們忍受限度,相對被剝奪心理膨脹,要求生存思潮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功利、懷疑、個人權利、反專制壟斷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
《水滸傳》形象化地記述了宋明之際民間思潮,容載著社會變遷產生的豐富思想,賦予皇權體制構架內理想人格新的內容和新社會條件下的踐行。反映了以四大權奸為代表的社會權力壟斷集團與這個集團外的各階層廣大群眾之間的主要矛盾,記述了反抗壓迫與“索回人權”的斗爭,以強者的立場和姿態(tài),展示了對個人權利的張揚和對生存欲望的肯定,表達了人的平等尊嚴的普遍要求,蘊涵了給每個人提供憑借才能和努力取得相應評價和利益的愿望,構造了以契約原則為基礎的理想社會,展示出中古的中國站到近代社會門檻的新變化,奏出其前古代小說不曾有的時代的最強音。
《水滸傳》豐富思想所表達出的新的思想的核心是奪回被剝奪,索回人權。要求平等。這一思想只有在宋代以來尤其是明代局部商品經濟條件下才能出現(xiàn),反言之是商品經濟條件下的思想產物,在這一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名著不僅僅是《水滸傳》,四大名著的產生均與這一經濟條件有關,因而對《水滸傳》的思想研究的意義不僅僅在《水滸傳》,四大名著都能由此找到思想來源,是古代局部商品經濟條件產生的新的思潮的不同反映,對于四大名著都有必要作如是觀,這樣對于四大名著,乃至明代文學尤其是中晚期文學的思想研究就有著重大意義?!端疂G傳》為代表的小說名著所反映的新思想,在整個古代封建專制王朝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其所反映的思想在它們之前和之后都不曾有,是古代中國極其珍貴的文學思想貢獻,這是揭示《水滸傳》的思想蘊涵的重要價值意義所在。
在肯定《水滸傳》反映的新思想的同時,對于其混雜的各種不良思想應給予足夠的注意。有的問題已被學術界指出,如新世紀前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王學泰出版的《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等書,指出《水滸傳》宣揚了“游民文化”與“暴力美學”,曲家源《水滸傳新論》(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中《論(水滸傳>的血腥氣》專章集中論其血腥情景描寫的問題,指出其“尚未完全脫離開野蠻性”。這些問題在研究和介紹《水滸傳》時是有必要指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