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某一時期地形地貌的縮影,人們活動的痕跡。地名的形成與歷史、文化、地理、心理趨向等關(guān)系密切。正是基于此,全面調(diào)查了《晏子春秋》中的地名,擬通過對這些地名的分析,探討這此地名的得名緣由,以期能展現(xiàn)與這些地名相關(guān)的一些歷史文化和地形地貌,揭示這一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等。
[關(guān)鍵詞]《晏子春秋》地名 得名緣由 歷史文化 意識形態(tài)
《晏子春秋》作為先秦時期的典籍,是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的情狀的反映。該書記錄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言行的書。所以其中有數(shù)量可觀的地名。由于地名蘊(yùn)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反映命名時人們的心理趨向。因此,探析這些地名的得名緣由,可以幫助我們從側(cè)面了解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和地形地貌,觀察此期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也為創(chuàng)作和理解以先秦歷史為題材、背景的文學(xué)作品、影視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
經(jīng)全面點(diǎn)差,《晏子春秋》中的地名共計66個。這些地名按音節(jié)來分包括如下一些情況:
一、單音節(jié)地名
單音節(jié)地名有21個,占總地名的31.8%,它們分別是:齊、蔡、陳、燕、魯、晉、宋、鄒、楚、吳、越、阿、麓、滕、鄒、莒、紀(jì)、狐、毅、臺、淄等。
這些單音節(jié)地名大多與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有密切的關(guān)系。比如“齊”,據(jù)《史記·周本記》武王“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奔次渫踬n予姜尚的封地,位于今山東省泰山以北黃河流域和膠東半島地區(qū)。而關(guān)于“齊”的得名有從地理角度分析,說是“以天齊淵水而得名?!薄妒酚洝し舛U書》也說:“齊所以為齊,以天齊(淵)也”。但是也有從齊地的歷史傳統(tǒng)出發(fā),認(rèn)為“齊”源于箭,這和齊地的土著居民東夷人有關(guān),東夷人是箭的發(fā)明者。而齊地又有尚武的傳統(tǒng),所以“齊”和兵器相關(guān)。再如“晉”,據(jù)《史記·晉世家》。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堯之故墟唐,至叔虞之子燮父繼位時,因?yàn)槟嫌袝x水,故改國號為晉。故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陜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故“晉”得名于河流。又如“鄒”,據(jù)《晏子春秋猻星衍注:“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后所封。”實(shí)則是春秋時的邾國。武王時始受封。戰(zhàn)國時魯穆公改為鄒。據(jù)《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更名之由或以為是合音替換,或認(rèn)為是因此地有鄒山。故地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其它如“蔡”、“陳”、“燕”、“魯”、“宋”、“楚”等也都源于周代的分封。
“吳”雖然也與西周的分封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其來源卻早于分封。據(jù)據(jù)《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庇帧洞呵镒髠髡x》卷二十二:“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歷。而去之荊蠻。自號句吳。句或?yàn)楣?,夷言發(fā)聲也。大伯無子而卒,仲雍嗣之。當(dāng)武王克殷。而因封其曾孫周章于吳,為吳子。又別封章弟虞仲于虞。自大伯五世而得封。”即周大(太)伯到楚地便自號為句(勾)吳,“句(勾)”為此地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的發(fā)語詞,沒有實(shí)義。楚人歸附后又立為吳太伯,但是直到周武王滅商后才受到分封。
此外,與分封有關(guān)的還有“越”?!霸健迸c夏代的分封有一定聯(lián)系。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又《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二:“越,姒姓。其先,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自號於越。於者。夷言發(fā)聲也。濱在南海,不與中國通。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魯定公五年始伐吳。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奔聪拇倏档氖邮芊庥跁?,并自號為於越,“於”也是此地少數(shù)民族語言中的發(fā)語詞。沒有實(shí)義。直到春秋時期勾踐才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還有些地名得名于地形地貌。如“阿”。即今山東省東阿縣。按《春秋·莊公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倍蓬A(yù)注:“此柯今濟(jì)北東阿,齊之阿邑。”“阿”,春秋時為齊國的柯邑,后更名為阿邑。據(jù)《爾雅》“大陵日阿?!惫省鞍ⅰ币缘匦蔚孛驳妹T偃纭半?,據(jù)(晏子春秋》孫星衍注:“杜預(yù)注《左傳》”滕國。在沛國公邱縣。位于山東省南部,現(xiàn)在的滕縣。“《說文》‘滕,水超涌也?!w以地近水所匯聚故也。“據(jù)此可推知。滕”得名于地形地貌?!?/p>
有的得名于顏色。如“淄”?!白汀绷x與“甾”相關(guān),意為黑色。如揚(yáng)雄《太玄·更》“化白于泥淄?!狈锻ⅲ骸白停谝?。”《晏子春秋》張純一注:《地理志》,泰山萊蕪,甾水所出。東至博昌入幽州,《括地志》,淄州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shù)里之中波漆,故謂之淄水也。
“藻”、“莒”、“紀(jì)”、“狐”、“轂、”“臺”等名,有的現(xiàn)在只能知道是由古國名變更而來。如“嫠”,據(jù)《晏子春秋猻星衍注:“藻即萊也。服虔注《左傳》‘齊東鄙邑?!蓬A(yù):‘萊國。今東萊黃縣?!苯裆綎|省黃縣東南有萊子城即古萊國舊址。再如“紀(jì)”,據(jù)《晏子春秋》張純一注:“蕾州故縣也,故劇城,在青州壽光縣南三十里。故紀(jì)國?!薄凹o(jì)”為古國名,西周金文作“己”,戰(zhàn)國時為齊邑,改稱劇。故地在今山東壽光東南。有的與方言有關(guān),如春秋時邑名“莒”,原為周時莒國領(lǐng)地,后屬魯,又屬齊。在今山東省莒縣。按《說文·帥部》“齊人呼芋為莒?!倍斡癫米ⅲ骸八^別國方言也,借為國名?!奔待R方言稱“芋”為“莒”,這是用齊方言命名。有的僅能知道它們的位置,如“轂”,《晏子春秋漲純一注:“狐與轂皆地名?!薄拜灐睘楣懦敲?。故址在今山東省平陰縣西南。春秋時齊地。位于齊國西境,為當(dāng)時交通要地。秦代稱為谷城?!芭_”張純一注:“在今青州。臨朐縣界?!?/p>
總之,在這些單音詞中,大部分曾是封國的名稱,如齊、蔡、陳、魯、燕、晉、宋、鄒、紀(jì)、越等,有的后來成為國名。比如:齊、蔡、陳、燕、魯、晉、宋等。有的能夠推知它們得名之由,如齊、晉、吳、阿、滕等。這其中有與物品相關(guān)的,如“齊”、“莒”:有得名于地形地貌。如“晉”、“阿”、“滕”等。有的據(jù)史料僅能知道它們源于分封。如蔡、陳、魯、燕等。還有些限于資料,現(xiàn)暫存疑如狐、觳、臺等。通過這21個單音節(jié)地名得名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先秦時期的大多數(shù)單音節(jié)地名與分封相關(guān)聯(lián),說明地名具有很大的繼承性:有的地名源于地形地貌。說明此期形象思維在地名命名過程中影響巨大,有的地名與物品相關(guān),表明在生產(chǎn)力較低的階段。人們在命名地名中運(yùn)用相關(guān)聯(lián)想,很大程度是受到對物品的關(guān)注的影響。當(dāng)然,地名中還存在方言現(xiàn)象,如“莒”。
二、復(fù)音節(jié)地名
復(fù)音節(jié)地名有45個。為了更清楚地反映先秦時期人們的思維習(xí)慣和意識形態(tài),我們將按照這些地名的結(jié)構(gòu)特點(diǎn)來分,有如下一些情況:
(一)偏正式:33個
牛山、東阿、大(太、泰)山、曲城、北溟、東海、北海、鄭國、靈山、齊國、東廓、曲潢、麥丘、乾溪、西郭、華山、虎門、邶殿、平陰、高邑、孟門、冀州、雍門、唐園、中牟、山陰、淮南、淮北、遄臺、柏寢臺、東門防、廣門、梧丘。
(二)動賓式:2個
營丘、臨淄
(三)主謂式:2個
章華、都昌
(四)并列式:1個
荊楚
(五)聯(lián)綿詞:3個
瑯琊、淳于、茲于
(六)其它:4個
朝歌、署梁、爾稽、無鹽
由上面的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看出偏正式在地名中的量是最大的,這在這一時期的人名中也有同樣的現(xiàn)象。這些偏式地名的形成主要來源于類分和同根兩種方式。在類分的作用下以表大類的上位概念為中心。再以有區(qū)別特征的個體的下位概念類推出一大群地名。比如地名中以“山”、“門”、“丘”等上位概念為中心,用有區(qū)別特征的下位概念形成如“牛山”、“泰山”、“靈山”、“華山”、“虎門”、“孟門”、“雍門”、“麥丘”、“梧丘”等。在同根的作用下又能結(jié)成一些地名。如“淮南”與“淮北”正是在同根作用下形成的。這些現(xiàn)象表明在先秦時期,偏正式地名之所以量最大,因?yàn)樗男纬煞绞胶芎戏似谌藗兊乃季S習(xí)慣。所以在構(gòu)造復(fù)音節(jié)地名時容易被采用。
從得名之由來看,有的地名得名于地形地貌,比如“牛山”,按照《釋名》“《元和郡縣志》,牛山脂淄縣南二十五里”,“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垌。”由此可見,“牛山”是因其外形似牛故得名?!扒辍?,按《說文·水部》“潢。積水池也?!彼砸彩且孕蔚妹??!疤小奔础疤猩健保础吨袊孛蓙碓~典》“又名五行山、王母山?!?,‘極大’之意。古通‘大’、‘泰’。太行山,古稱太形山,古代‘形’、‘行’音同,因山形高大,故名?!庇秩纭叭A山”按《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古稱西岳,在陜西省華陰縣,屬秦嶺東段,海拔1997米。有壁立千仞之勢,因遠(yuǎn)望其形如華(花),故名。因其西有少華,故又名太華山……”再如“營丘”,按《爾雅》“水出其左營丘?!睜I丘者,《詩經(jīng)》正義以為水所營繞,故日營丘。按王先謙《釋名疏證補(bǔ)》引孫炎注“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即“營丘”得名于淄水營繞。這些得名于地形地貌的復(fù)音節(jié)地名再次映證了此期形象思維在地名命名過程中的巨大影響。
有的地名按地理位置取名,比如“山陰”。得名于它位于泰山之北。山北水南為陰,所以為“山陰”。同理“平陰”也是,按《平陰縣志》“禹貢東原底平,而邑在東原之陰。”所以叫平陰。“淮南”和“淮北”是以淮水為分界?;此泵媸腔幢薄;此厦媸腔茨?。“中牟”。按張純一引《史記》正義:“相州湯陰縣西五十八里,有牟山,蓋中邑在此同側(cè)也?!彼浴爸心病钡妹谠谒浇摹澳采健??!氨变椤笔且?yàn)椤案F發(fā)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薄芭R淄”是因?yàn)榭拷退?。還有如“東阿”“張純一注”《元和郡縣志》。東阿縣。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阿地,按此已名東阿,則漢承古名。又《中國地名由來詞典》“東阿即齊阿邑,西阿屬趙?!贝送膺€有“平陰”、“東廓”、“西郭”、“東門防”等。這一類在地名中比例最大,體現(xiàn)了復(fù)音節(jié)地名形成的過程中相關(guān)聯(lián)想的思維特點(diǎn)。
有的地名是在音同的情況下,另換一個詞。在這種更換中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時代的心理趨向。比如“大山”、“太山”和“泰山”。最初稱“岱山”、“岱宗”、“岱岳”等,到了春秋時期,改成了“太山”和“泰山”。據(jù)《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古代認(rèn)為泰山為眾山所宗,故稱岱宗,或名岱岳?!痘茨献印嬓斡?xùn)》‘中央之美者。有岱岳。”東岳為泰山。“岳”《白虎通》釋為:“岳者,何岳之為言?桷也。桷,功德也?!搬贰痹醋浴皷|方為岱者,言萬物更相代于東方者也?!保@是一種自然崇拜的體現(xiàn)。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大,俗寫為太”?!疤焙汀疤毕嗤?,因而是同音字?!疤被颉疤背舜笾?,還有平安,泰平之意。泰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處于神圣的地位,有著濃厚的宗教、政治色彩。特別是在先秦時期,歷代君王都要去祭拜泰山。泰山成為“王者之所以巡獵所至。”進(jìn)入春秋時期,中國出現(xiàn)大動蕩,打破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這雖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有利于思想的活躍。但是在統(tǒng)治者和臣民的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求礙太平。所以“岱山”的更名或許正是這一時代心理的共同趨使。
有的地名可能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有關(guān),如“淳于”,可能就是一個音譯詞。淳于即淳于國,在密州的安丘縣東北十里。“瑯琊”也很有可能是個外來詞,因?yàn)楝樼鹱畛趺安黄洹?。按周振鶴、游汝杰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在古漢語中,‘不’是虛字,漢語地名慣常不用虛字,‘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漢語來源的?!弧值孛茉绯霈F(xiàn)了……除不周山在《山海經(jīng)》中之外,其他諸山皆在大荒之中,看來皆處邊遠(yuǎn)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上述三個縣分布在山東沿海和朝鮮地區(qū)。山東和朝鮮自古就有交通往來。一是經(jīng)東北陸路,一是直通海路。”至于“不”,也可能只是一個記音符號,未必是虛詞。
有些地名是得名于古代封邑,如“高邑”、“都昌”。“都昌”按張純一注“齊地名。”又《太平寰宇記》“都昌故城。齊頃公封逢丑父食采之邑……昌邑縣,古都昌之地。即齊七十二城之一?!?/p>
有的與該地的物產(chǎn)相關(guān),比如“荊楚”,《說文·帥部》:“荊,楚木也?!币虺靥禺a(chǎn)荊木,所以以這種植物稱這一地方。
有的源于自然崇拜,如“靈山”。據(jù)《萊州府志》卷二:“在膠州南百二十里大海之洋。先日而曙。先雨而云,若有靈焉,故名?!奔丛从谙惹貢r期人們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不理解而出現(xiàn)的敬畏和崇拜。
其它還有部分地名來歷不詳,如“署梁”、“章華”、“乾溪”、“麥丘”、“雍門”、“邶殿”、“無鹽”等。有的暫時難以斷定源于何種因素。如沿襲古國名而來的“冀州”,按《爾雅》“兩河間曰冀州也。”又《釋名》“冀州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qiáng),荒則冀豐也?!倍督?jīng)典釋文》引李巡注則言:“兩河間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日冀。冀,近也?!比f不同。據(jù)《左傳·僖公二年》:“冀為不道?!倍蓬A(yù)注:“冀。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所以現(xiàn)在只能推知是沿襲古國名而來。應(yīng)該說地名都與歷史、文化、地理、心理等相關(guān),但是因?yàn)闀r間久遠(yuǎn),資料受限,所以一時難以查明。
通過對《晏子春秋》地名的分析,可見這些地名的得名、更名與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當(dāng)?shù)匚锂a(chǎn)。當(dāng)時人們的宗教觀以及歷史事件等關(guān)系密切。同時。這些因素以及地名的結(jié)構(gòu)特點(diǎn)實(shí)質(zhì)上又是時人思維習(xí)慣,心理狀態(tài)以及文化觀念的體現(xiàn)。所以了解《晏子春秋》以及古代典籍中的地名的得名、更名及地名結(jié)構(gòu)特點(diǎn),可以幫助我們接近當(dāng)時人們的思維特點(diǎn),心理狀態(tài),把握歷史,把握文化。同時。這對于創(chuàng)作和賞析以先秦歷史為題材或背景的影視作品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梢员M量避免以今人的思維和心理演繹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