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文化差異的處理,在翻譯界一直存在歸化和異化之爭。電影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既具有其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從電影翻譯的特點入手,通過對電影翻譯實例的比較評介,闡述了在電影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的應(yīng)用,從而總結(jié)出電影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原則。
[關(guān)鍵詞]電影翻譯 歸化 異化 文化差異
電影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與一般文學翻譯有其相同之處,即同樣要求做到“信達雅”,也需要先對原文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對譯文字斟句酌的表達。但與文學翻譯不同的是,電影翻譯是有畫有聲的藝術(shù)。是具有即時性、口語性等特點的“俗文化”。在文學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時涉及的歸化異化理論在電影翻譯中同樣有所應(yīng)用。本文擬從下面幾個方面對電影翻譯中歸化異化理論的應(yīng)用進行探討,總結(jié)出電影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原則,以期對電影翻譯者有所幫助。
一、歸化和異化
1813年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對于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地方,翻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泵绹g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將前者概括為foreignizingtranslatlon(異化),后者為domesticatinqtransIation(歸化)。
韋努蒂認為,歸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言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進譯入語文化”。以譯入語為中心的歸化翻譯追求譯文符合譯入語語言及文化規(guī)范。較好地滿足譯入語讀者較少異味的閱讀需求,易于使讀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況下便可達到最佳語境效果。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陪外賓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演出。翻譯向外賓介紹劇情,說了半天客人仍然似懂非懂。周總理見狀哈哈一笑,告訴外賓這出戲也就是“中國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簡單的一句話,大家便心神領(lǐng)會了。周總理的這一歸化杰作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外交譯事中的一樁美談。
那么什么是異化呢?韋努蒂明確指出。異化是“對這些文化價值觀的一種民族偏離主義的壓力,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這種通過異化處理而保留下來的原作中的異國情調(diào),將在精神上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滿足。翻譯中,在語音層面上異化的例子可謂俯拾即是,如進入中文的“鐳射”(Iaser)、“模特兒”(model)、“咖啡”(coffee):進入英文的“功夫”、“普通話”、“關(guān)系”。翻譯中的異化在被稱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成語和習語層面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如“armed to teeth”譯為“武裝到牙齒”:“an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譯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All roads lead to Rome”譯為“條條道路通羅馬”:“ivory tower”譯為“象牙塔”等。同樣,以漢語為源語以英語為目的語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攤牌”譯為“showone’s cards”:“揭開新的一頁”譯為“turnover a new lear”:“紙老虎”譯為“paper tiger”“丟面子”譯為“to lose one’s face”:“留面子”譯為“to save one’s face”等等。
二、電影翻譯的特點
電影翻譯具有綜合性、即時性、口語性和無注性等特點。
(一)綜合性
文學作品是書面文字的藝術(shù),而電影翻譯作為視聽藝術(shù)。是一門綜合性藝術(shù)。它是聲音與畫面的結(jié)合,觀眾看電影,不僅看演員表演還聽演員說話。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意識到對白與表演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電影翻譯的成敗極為重要。
(二)即時性
文學作品的讀者如果不懂其意,可以回頭再讀,直至讀懂為止。而電影作品是有聲語言,瞬間即逝,若聽不懂只能放棄。不可能讓觀眾回過頭來再聽一遍,也沒有時間讓你思索,所以電影對白的語言要求能讓觀眾一遍就能聽懂。
(三)口語性
電影對白必須具有口語性,這不僅是因為電影對白具有即時性,而且還因為電影觀眾的文化層面不同,對白使用的應(yīng)是普通的和人們?nèi)粘I蠲芮邢嚓P(guān)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文盲也能看得懂故事情節(jié)。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媒介,只有使用口語化的語言才能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所接受。在電影翻譯中譯文的語言相對說來要更加口語化。也可以說對譯文的通達性要求更高。例如:“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這一句在小說里譯為“木已成舟”或“生米煮成了熟飯”都可以,但在影視翻譯中,通俗易懂的“生米煮成了熟飯”卻是最佳選擇。
(四)無注性
文學作品的翻譯可以采用注解的方式幫助讀者在難以理解的地方找到解釋說明,但電影對白的即時性卻決定了電影翻譯工作者無法利用注解來解決翻譯難題,這就給譯者帶來很大的困難。影視譯者必須充分發(fā)揮其二度創(chuàng)造功能,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作品的文化信息、藝術(shù)意境傳達出來,使譯語觀眾與源語觀眾在接受性上和諧統(tǒng)一,這就是“求同存異原則”,既要傳遞異域文化,又要考慮本國觀眾的接受力。
三、電影翻譯中文化差異的處理
漢語和英語來源于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與思維方式具有不同的特點。東方文化以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主體,同時受道教、佛教思想影響,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一脈相承和穩(wěn)定性:而多元性的西方文化是與現(xiàn)代科技文化糅合在一起的一個有機整體,形式多種多樣,語言豐富多彩。東方人重共性,突出群體,西方人重個性,崇尚個體:東方人重歸納、重暗示。西方人則重分析、重細節(jié)。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東西方文化及思維上的不同也同樣體現(xiàn)在語言上。雖然有些差異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和相互影響已被公眾所理解和接受,但有些語言差異仍是東西方交流的障礙。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語影視作品中富有隱含文化因素的典故、雙關(guān)語等會給中國觀眾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因此特別難譯。譯文如不能傳達到位。勢必會使中國觀眾產(chǎn)生隔閡,從而降低影片的藝術(shù)性。
對于中外觀眾知識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電影翻譯工作者應(yīng)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劇情,理解那些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域文化、宗教習俗等有著密切相關(guān)的語言現(xiàn)象。當然,對外國文化的了解程度一定程度上有賴于書面出版的翻譯作品和大眾傳媒對外來典故、俗語、比喻和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推廣和普及。電影翻譯的綜合性、即時性、口語性和無注性等特點決定了電影翻譯的準則和方法,它必須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努力照顧觀眾的理解水平,這樣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電影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三大原則1、電影翻譯的譯文語言必須淺顯易懂:2、保證觀眾比較容易的理解情節(jié):3、盡量保留原語言的審美享受。從這三大原則來看,歸化的翻譯手段似乎更能滿足其要求。歸化的好處在于“其文化形象都是譯文讀者所理解并且耳熟能詳?shù)摹?,這正好符合第2條原則。語言地道生動也就是說保留了語言的審美享受。歸化法不會給讀者帶來任何理解上的困難,則滿足了第2和第3條原則。但是異化法可以向觀眾傳達異國情調(diào),幫助其體會異域魅力,從而更好的欣賞電影,這也滿足了第3條原則。所以在進行電影翻譯時要把握好歸化異化理論的應(yīng)用,以歸化為主。適時的使用異化。
比如,在《阿甘正傳》中。阿甘在描述與珍妮的兒時友誼時說了這么一句:“From that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對于這句話的直接翻譯似乎是“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但這句翻譯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是晦澀難懂的,而導致的原因正是對于文化差異的不恰當處理。在西方國家,豌豆和胡蘿卜常用在一起做菜。因而用在一起來比喻關(guān)系的密切。但中國觀眾無法理解這個比喻的文化內(nèi)涵。單純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我們不妨用歸化的手法將其譯為“形影不離”。中國觀眾對于這一詞語的含義非常熟悉,“形”和“影”的關(guān)系更是在漢語中有很多體現(xiàn),如形單影只、形影相吊等。譯為“形影不離”既能準確表達阿甘的語義,又能保留原句的生動性。
在電影《一夜風流》中有這么一段話:Oh,this?Well,I like pracy when I retire,Yes,I’m very delicate in this respect,Prying eyesannoy me,Behold the walls of Jericho!Err,maybe not as thick as the ones that Joshuablew down with his trumpet,
這段話的翻譯直譯應(yīng)是:“哦,這個?我休息的時候不想被別人干擾。的確是的,在這方面我非常敏感。不想被別人偷看。你看這耶利哥城墻,比不上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弊g文中的“耶利哥”、“約書亞”都是和圣經(jīng)故事有關(guān)的詞語,西方觀眾聽到這些詞就會聯(lián)想到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但對于不了解西方宗教歷史文化的中國觀眾來說,在影片切換的瞬間是無法理解這些詞語的真正含義的,而且對于電影的內(nèi)容也感到莫名其妙。所以在翻譯時應(yīng)加以解釋。譯為“這像圣經(jīng)中的耶利哥城墻”和“比不上圣經(jīng)中以色列軍長約書亞用號角吹倒的墻厚”,中國觀眾更容易理解了。
再比如,國產(chǎn)片《霸王別姬》曾獲46屆法國嘎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這部電影是關(guān)于京劇《霸王別姬》的演員50年的愛與恨、信賴與背叛,還有真摯的愛情和同性戀等內(nèi)容的。該片在法國上映時轟動了整個影壇。其曲折的情節(jié)與高超的演技吸引了廣大觀眾,其片名《霸王別姬》(英文譯為Farewell to MyConcubine)的成功翻譯也同樣相當精彩。因為該片名的翻譯用的是歸化加異化法,“farewell”(中文為“告別和再見”的意思)和“concubine”(中文為“東方國家君主的妾、妃子”的意思)這兩個關(guān)鍵詞的運用突出了故事的愛情題材和悲劇氣氛,而且由于譯文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和美感寓意都十分感人,理所當然地打動了浪漫的法國人。
電影“A WaLk in the Clouds”的譯名《云中漫步》堪稱上乘之作。電影描寫一對青年在彌漫著葡萄花香的葡萄園中相親相愛的動人故事,影片中的葡萄園取名“云”。占地廣闊,綠茵一片,云霧繚繞,有如夢境一般。相愛的男女主人公漫步園中,既浪漫又富有詩意!“A Walk in the Clouds”的中文字面意思為“在云中走”。采用異化法譯《云中漫步》既保持了英文原意,漢語譯名讀來又充滿詩情畫意,讓人浮想連翩,仿佛見到了云朵般紛飛的葡萄花,也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綜上所述,在進行電影翻譯時,應(yīng)充分考慮電影翻譯的特點,具體翻譯中盡量采用歸化法。幫助觀眾理解和接受電影內(nèi)容,適當時采用異化法,盡量傳遞異域風情,促進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為譯語文化補充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