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里達》(Frida),是以墨西哥現(xiàn)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畫家弗里達·卡洛的傳奇一生為題材拍攝的傳記式電影。弗里達的一生蕩氣回腸、跌宕起伏,飽受磨難、魅力四射、畫風神秘、雙性取向、共產(chǎn)主義者……成為其命運的關鍵詞。
[關鍵詞]弗里達 繪畫 女性
弗里達·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女畫家,她以怪異而充滿神秘感的畫風,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的地位。導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利用得天獨厚的女性視角和強烈的色彩感展現(xiàn)了弗里達的一生,并一舉奪得奧斯卡多項金像獎,將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留在了電影藝術史上。
影片根據(jù)1982年的海登·赫雷拉的同名傳記《弗里達》改編而成,視覺效果異常華麗精致,三維卡通、黑白動畫等特技手法都令觀者印象深刻。在服裝設計、場景布置、燈光運用等方面的出色把握,則表現(xiàn)出了導演對畫家生平的了解。然而與文字傳記相比,電影在展示出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的同時,由于信息量的匱乏使得導演必須選擇她所側(cè)重的一面,多少也留下了些許遺憾。
關于生命
弗里達的生命和肉體痛苦始終相伴。小兒麻痹、車禍導致的脊柱破裂、骨盆破碎、右腿骨折,流產(chǎn)、截肢、腎感染……經(jīng)歷幾十次的手術,常年躺臥病床,這些令常人難以忍受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劇痛,正是貫穿弗里達傳奇一生的線索之一。
影片開篇不久就上演了那場慘狀可怖、影響了弗里達一生的車禍。整個車禍過程使用超現(xiàn)實表現(xiàn)手段來展現(xiàn),雖然速度被減慢,但是卻并不拖沓,相反伴隨著干凈純粹的音響聲,節(jié)奏顯得非常干脆。給觀者一種極大的震撼之感。導演采用一段黑白動畫表現(xiàn)弗里達死里逃生、重獲生命的過程,減輕了重大痛苦遭遇之后的疼痛。對于弗里達而言,這場車禍真是太“復雜”、太“重要”了,難以概括為單一的可理解的意象。她對于車禍的記憶是那種想畫但卻不能作畫的痛苦,這種苦楚對于弗里達的生命而言具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象,對于她強烈個性的形成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1926年的這起車禍,讓弗里達真正開始投身于繪畫事業(yè)。影片中,被禁錮在病床上的她,在包裹自己身體的白色石膏上畫滿了蝴蝶,轉(zhuǎn)而在父母為她特制的畫架上作畫,這一切不僅打發(fā)了她臥病在床的無聊時間,更是為自己的人生翻開了特殊的一頁。上帝是最公平的,也許因為早已安排好讓她成為一名曠世偉大的藝術家,所以才讓她付出某些代價,只是這個代價未必是她所愿意承受的。
不管怎樣,她只能也必須接受這一切,用畫筆揭開傷口,撕裂痛苦,去展示她無法改變的事實和殘缺。身為一名女性,她做到了不僅是女人。甚至是男人都未必做到的堅忍與灑脫。導演在本片中用自覺的女性意識去展現(xiàn)這個偉大的女性,用電影語言去描繪、刻畫她與眾不同的性格。然而筆者也注意到導演對車禍的處理帶有一種美化甚至淡化的色彩,并沒有將弗里達一生所遭受的身體磨難這一影響重大的線索作為影片的主要部分,從篇幅上來講,車禍、手術、傷痛在電影中占的份量很低。與接下來的愛情生活相比,弗里達在身體創(chuàng)痛中建立起來的作為藝術家的主體性。以及這些體驗對她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被大大的弱化,甚至在導演的情節(jié)選擇下被愛情的影響所代替。
關于性格
弗里達是個特立獨行的女人,會穿著華麗的墨西哥民族服裝、戴著絢麗的頭飾與耳環(huán)走街過市。這樣的女人注定是要引人注目的,她那絢麗的墨西哥頭飾下兩道連成一線的濃眉,已成為她獨特的標志。導演為了塑造弗里達真實炫目的形象,為她的每一次出場都精心搭配服裝和發(fā)式,也是為了充分展現(xiàn)弗里達在服飾方面的考究甚至是過度追求完美和精致的態(tài)度。
通過電影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她不和諧的煙酒麻醉、同性戀、變換的情人面孔、高聲放浪的玩樂說笑,這活脫脫一個意識放任,生活糜爛的先鋒藝術家的面貌。對于一位生命中一半時光都在病床上度過的孤獨女性來說,她的愛恨都被激化到了頂點,隨著繪畫徹底爆發(fā)。
女攝影家蒂娜·莫多提的晚宴上,弗里達和她的那支雙人舞無疑是影片中相當出彩的一段。她介入了本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競爭并以相當完美的表現(xiàn)作為謝幕,無論是在場的客人還是屏幕前的觀眾,感受到的都是一個精力旺盛、個性強烈的弗里達。是什么造就了她與眾不同、光芒四射的性格呢?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直想要個兒子的父親,對弗里達格外栽培,在知識、藝術、考古等方面進行熏陶,他是弗里達走向藝術殿堂的第一個引路人;進入墨西哥最好的教育機構國立預科學校讀書是她開闊眼界、汲取訊息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結(jié)識卡丘查派的同伴獲得同志式的忠誠與友誼是她早期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墨西哥民族的歷史和特有的文化承傳是她融進色彩斑斕的繪畫中的上好顏料;歷經(jīng)身體磨難讓她對痛苦和打擊感到習以為常是她揮之不去的陰影卻也是她注定輝煌的人生所必須承受的經(jīng)歷。
導演有選擇有側(cè)重的向觀眾們展示出弗里達童年、少年時期的成長經(jīng)歷,對于她日后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政治理想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關于愛情
和著名壁畫大師迪亞戈·里維拉之間的愛情,是貫穿弗里達一生的另一個重要線索。如她自己所說的那句經(jīng)典之語“我的一生遭遇了兩次事故,一次是車禍,另一次就是遇見你(Diego Rivera)”,她的這段感情為她的一生帶來了希望、快樂、追求,同時也不乏失望、憤怒和痛苦。
影片濃墨重彩的表現(xiàn)了兩個人的第一次對話、成為朋友、成為同志、乃至成為夫妻,他們之間的相愛、結(jié)婚、離婚、復婚甚至構成了影片的主體。他們的結(jié)合,在同時代人們看來,是獅子的結(jié)合,他們的愛、爭吵、離婚和痛苦都是那么熱烈而充滿激情。
毫無疑問,迪亞戈是一個不忠的丈夫,弗里達在和他結(jié)婚之前就知道這一點,她卻在迪亞戈求婚之際要求得到他的忠誠。也許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彼此都相信他們的婚姻會是忠誠的。于是,這個具有著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氣勢的姑娘,終于還是嫁給了她欣賞和崇拜的男人。盡管她的母親對于這個女婿有諸多的不滿,盡管有些朋友斷言他們的婚姻不會超過兩個月。他們還是義無反顧,不屑于他人的眼光。
導演用相當長的篇幅甚至是影片重頭戲的架勢來展示這段婚姻、這份愛情。
結(jié)婚典禮樸實溫馨,既不鋪張浪費也沒有隆重的儀式?;楹蟮姆蚱奚顕@著迪亞戈的輝煌事業(yè)、弗里達的協(xié)同陪伴展開。迪亞戈依然是精力充沛的勤奮繪畫,弗里達則甘愿將天才的角色留給丈夫,去做他背后年輕的妻子,甚至非常奇怪的和迪亞戈的前妻成為了朋友、向她學習迪亞戈喜歡的飲食。
影片到這里,我們所看到的弗里達的生活完全圍繞著丈夫這個中心在轉(zhuǎn),而且她似乎也樂于如此。要么是在為迪亞戈準備午餐,要么就是在身邊看他畫畫同時給他提出意見,要么就是在美國的各種聚會中遠遠的看著他周旋于名流之間。甚至是發(fā)現(xiàn)了丈夫和模特的風流韻事之后,弗里達仍然能夠甩甩袖子、夜晚高歌。影片所選擇的情節(jié),告訴了世人,在她的心中他占了第一的位置,甚至比藝術還重要。在他的面前她表現(xiàn)出了克制和忍耐。就像她自己說的“我不能因為他的缺點而不愛他”。
對此,筆者認為影片所表現(xiàn)的弗里達的形象過于側(cè)重于她的愛情,導演把電影詮釋的重心放在弗里達的感情經(jīng)歷之中,從而有忽視畫家在自我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之嫌。
有幾個片段給人印象深刻。影片中弗里達在婚后第一次知道丈夫和模特鬼混之后,寬容的超乎我們想象,沒有撕心裂肺的爭吵,相反,在當晚酒館高歌時仍然能夠維護丈夫的尊嚴,在迪亞戈遇到挑釁時她挺身而出,以她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迪亞戈接受了美國方面的邀請,弗里達在得知她將跟隨他一起前往的時候,欣喜萬分,因為她覺得自己沒有重蹈迪亞戈前妻的覆轍,以此證明自己在迪亞戈心目中的地位;當弗里達獨自來到巴黎,在咖啡館里的明信片上寫下“只有離開你,才會發(fā)覺我愛你勝過愛自己的肌膚”這樣的告白。
類似這樣的片段突顯弗里達的深愛,還有很多,應該說,作為一個影片觀賞者,這些畫面和故事的確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從表現(xiàn)這個不同凡響的女性的角度而言,筆者認為,過于渲染她的愛情生活,甚至置影片重心于此,是一種對弗里達的誤讀。她選擇做了崇拜他的伴侶,這帶給她多彩多姿的生活,其中既有甘美也有悲哀,但并不意味著使她自己黯然失色。正如海倫·費希爾所說,從現(xiàn)實來看,現(xiàn)代的女性的確比過去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更能干、更有趣。女性正在各個領域發(fā)揮著她們天生的才能,以一種全新面貌正獲得真正的男女平等。弗里達獨立并且自強,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活動甚至在繪畫上擁有自己的風格,成為迪亞戈賢妻的動機并不影響她自己強烈個性的發(fā)展。愛情對于一個女人的生命而言,的確是無以取代的重要,但并不是說有了一份愛情這個女人就獲得了一切比如事業(yè)、名譽,筆者認同沒有愛情的女人不完整,但不認同只有愛情就意味著全部。更加不會認同“女人正如男人所宣布的:純粹是另一個不同的‘性別’而已。對男人來說女人所表現(xiàn)在他們眼中的只是一個性感動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沒有?!?/p>
關于繪畫
1925年9月17日的車禍是弗里達人生的一個巨大轉(zhuǎn)折點。從她給朱利恩·利維的一封信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石膏胸衣將我禁錮在床上,這令我非常煩悶,所以我決定做點什么。母親為我定做了特殊的畫架,因為我坐不起來,就這樣開始了繪畫。
身體上的殘疾和痛苦,是弗里達終身未能擺脫的厄運,也是我們理解弗里達生命和藝術生涯所不可忽視的重要線索,探析她的藝術生涯自然要從車禍起始。盡管弗里達不愿畫她的車禍,可這次車禍卻確確實實最終將弗里達引向了繪畫。
弗里達一生的成就,在于她在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風格和表現(xiàn)力。她的作品繼承著墨西哥本土文化的豐厚遺產(chǎn)。我們可以從其他畫家對她的評價中更客觀的認識弗里達和她的畫?!案ダ镞_詮釋了奇卡諾婦女全部的文化含義。她激勵著我們,她的作品不是自嘆自怨,它們充滿著力量?!边@是一個畫家用來表達對弗里達的尊敬之詞。而畢加索給迪亞戈的一封信中這樣說到弗里達:“不管是德朗還是你和我,都不能畫出像弗里達·卡洛畫的那么好的頭像來。”
在她的人像畫中,人們可以看到和她直接和間接相關的故事、心情、內(nèi)心,凡此種種,有一個主題不曾改變,那就是自我。她的注意力始終不曾離開過自己的世界,她畫她的親人、她的經(jīng)歷、她的想象,最多的還是畫她自己。她將痛苦和磨難統(tǒng)統(tǒng)存進她的畫,把生命中的重要時刻用畫筆記錄下來。她既不效仿丈夫,也不與他競爭,在藝術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導演運用后現(xiàn)代拼貼手段展示弗里達的幾幅作品,讓弗里達眼前的現(xiàn)實迅速轉(zhuǎn)換為腦中的幻想,或是由畫面中的繪畫作品演變成了真實情景。這些超現(xiàn)實的畫面直觀并且奇特,讓繪畫作品直接再現(xiàn)的同時避免了單調(diào)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
然而,對于弗里達的繪畫成就,筆者不禁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電影中,弗里達總是被設定為需要男人的肯定,方能被看作是獲得認可與成功。比如丈夫迪亞戈、比如情人托洛茨基等等,他們的只言片語卻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迪亞戈對一個正在拍照片的記者說:“她是個優(yōu)秀的畫家”;托洛茨基在仔細欣賞過弗里達的畫作后大發(fā)感慨,“你的畫對別人并非毫無意義,恰恰相反,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我、感受那份孤獨中的痛苦!”導演甚至讓觀眾覺得他們是理解、并使弗里達的畫得到承認的唯一橋梁。如此這般的將她的丈夫、同志、藝術伙伴表現(xiàn)成中心,而把女畫家個人的、性格的、愛情以外的經(jīng)歷降至最低,有視女性作品為男權副產(chǎn)品之嫌。
影片中弗里達獨自生活在巴黎的諸多片段,展示了女人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和成功,甚至能夠做到比男人更優(yōu)秀。盡管弗里達視繪畫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成名的手段,她的獨特畫風卻足以為她贏得尊重與贊譽。弗里達生前的光芒多少被丈夫掩蓋了一些。公眾留意的往往是她和迪亞戈的婚姻、和俄共產(chǎn)黨人托洛茨基的曖昧、和女攝影家蒂娜·莫多提等人之間的雙性戀情。然而在她死后。弗里達已經(jīng)成為藝術史上不可繞過的女畫家之一,并且隨著社會瘋狂追捧,其鋒芒甚至超越了她的丈夫、墨西哥壁畫三杰之一的迪亞戈。
小結(jié)
整部影片精巧的敘事結(jié)構和表現(xiàn)手法、平行蒙太奇的使用、墨西哥風情的服飾和場景、迷人而又憂郁的拉丁音樂、變幻多端的視覺特技、唯美的畫面效果是吸引人們關注的必要因素。導演細膩的捕捉與精致的設計,也是該片的優(yōu)勢。然而導演對畫家的多重局限:把畫家的生活限定在感情、把畫家繪畫的成功限定于來自男性的首肯,卻是導演不自覺的保留男性中心位置的“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這樣的立場表面上是站在女性一邊、盛贊了女性,實際上卻恰恰忽視了女性藝術家成功背后的真正意義所在。
“在破碎的心里盛開一朵嬌艷的花哪怕只有瞬間的綻放也注定擁有不可磨滅的輝煌”,毫無疑義的可以成為弗里達人生的寫照。豐富而戲劇性的人生經(jīng)歷、常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釋放、無時無刻不耀眼美麗、快樂和痛苦交融相依……如此這般可以讓人有感同身受的鮮活與真實感的女人,唯有弗里達。
盡管弗里達臨死前留下一句“希望生活是快樂的,也希望不再來”,但是如果她可以活到現(xiàn)在,這位百歲老婦人也許可以驕傲的看到讀懂她的人們沒有因時間而遺忘她,依舊站在那些畫作面前,為此她的生命將繼續(xù)激昂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