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jīng)濟浪潮對人們生活的沖擊,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促使了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關注現(xiàn)實人生。以劉震云的《一地雞毛》為代表的新寫實小說,把目光轉(zhuǎn)向當下知識分子的生活,注重揭示知識分子在經(jīng)濟浪潮中價值取向的失控。反映了當今知識分子的自我主體流失,并展示了知識分子在世俗中的掙扎與沉淪。
關鍵詞 《一地雞毛》知識分子 小林 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從物質(zhì)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處于一種類似“圍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艷羨物欲橫流的生活,又拋不下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奮斗掙扎淹沒于世俗中。它們放棄了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無望的融入民間,成為世俗小市民。
在這一總體格局背景下產(chǎn)生的新寫實小說,反映了民眾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中的價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中的掙扎與沉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劉震云的《一地雞毛》。
在《一地雞毛》中,主人公小林在生活困頓中的掙扎過程,既是一個大學生的人生奮斗史,也是一部靈魂動蕩和精神變遷史。
主人公小林開始是一個躊躇滿志、心比天高的大學生,分配到國家某部委機關上班,接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磨礪。因為交通條件差,他的老婆只得每天擠四個小時的公共汽車上下班:因為住房條件差,就要過痛苦的“法西斯”的合居生活:因為經(jīng)濟條件差。只好厚著臉皮偷水、買廉價劣質(zhì)的處理菜。于是為了改變現(xiàn)狀,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小林變得世俗而墮落。從不入黨到積極入黨,從不愿送禮到接受送禮,從輕視金錢到坦然賣鴨,小林在生活的打磨下再不敢以“精英”自居,在貧困中逐漸放棄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
小說第二小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你也無非是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頁書也不想翻。什么宏圖大志,什么事業(yè)理想,狗屁。都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么混,不也活了一輩子?……”當美好的理想和殘酷的現(xiàn)實相遇,而且要你做出選擇的時候。小林的思想開始了激烈的斗爭,但最終的結(jié)果是小林“心滿意足”地接受了現(xiàn)實。例如小林的老婆換工作的事,小林老婆一邊埋怨小林沒本事,一邊慫恿小林給人上貢。小林說:“只和人家見過幾次面,熟都不熟,連人家家在哪都不知道,這貢如何上?”小林老婆火了,而且臉色也變白了。小林這時忙說:“好好。咱送。咱送,看送了能起什么作用?”兩人買禮品時又有了新的矛盾,禮太小了送不出去,禮太大了又心疼錢??墒窃诂F(xiàn)實面前,小林必須按“規(guī)矩”辦事。很顯然,這種規(guī)矩對年輕人的性格無形中造成了一種扭曲,一種破壞。后來,在對待老家來人的事情上,小林更是充滿痛苦和無奈。特別是對自己有很大教誨和恩惠的小學老師因為治病大老遠來投奔他時,妻子的不正當對待,老師另找他人,使他感到極為揪心和難堪,在這里小林僅有的一絲人性的溫暖也被無情的消解掉了?!罢l不想尊師重教?我也想讓老師住最好的地方,逛整個北京,也得有條件!”隨著一張報紙被扔進廢紙簍,小林對老師的內(nèi)疚也被扔掉了。那個剛?cè)肷鐣r純樸熱情、天真任性的小林在經(jīng)歷了環(huán)境的磨礪與打擊后變得惟利是圖、冷漠世故。知識分子的身份意識在世俗的侵襲中消失殆盡了。
這篇小說不再按照傳統(tǒng)的套路去粉飾生活及對現(xiàn)實作任何意義的附麗,而是按照生活的本相,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普通人的生存之苦與不堪重負之累。突現(xiàn)了權利對人的不可抗拒的擠壓力與莫可名狀的吞噬力,還原了一些普通人生存的狀態(tài)與情態(tài)。
小林,他為什么活得那么累?作為一個有理想、有事業(yè)心的大學生,小林為什么放棄了抱負,失掉了天真、熱情和青春的朝氣?小說告訴我們,這不是出于他的自暴自棄,而是“外界對他的強迫改造”,這“外界”,就是一種權利規(guī)則,充斥在他的周圍環(huán)境中,尤其是在他的工作中。
小林剛分到單位,“學生氣不輕,跟個孩子似的,對什么都不在乎”,跟老張頂嘴,說話不注意,調(diào)侃辦公室里“陰陽失調(diào)”,女老喬勸他寫入黨申請書,竟回答“對貴黨還不感興趣”,如此等等。小林的這些言行舉止既現(xiàn)出他的清高與不成熟,同時有透著一份可愛,可以說此時的小林尚未體驗到權力的威力,所以不愿意跟單位里的老張、老喬等人同流合污。三年后,小林開始“成熟”了,“工作積極,政治上也要求進步”。因為“單位”是以權利為中心的,什么都是圍著權利轉(zhuǎn)。小林是一個普通科員,就只能住在合居房中,而要獨立住一套房子,就必須當上主任科員才行。要提職加薪就要入黨,就得表現(xiàn)積極,于是小林開始上班打掃衛(wèi)生,寫入黨申請書,一次又一次寫思想?yún)R報,主動找黨員談心,還學會了給領導送禮,甚至幫領導刷馬桶。小林“醒悟”了,他逐漸開始明白:“世界說起來很大。中國人說起來很多,但每個人迫切要處理和對付的,其實就是身邊那么幾個人,可以琢磨的也就是那么幾個人。”此時的小林完全鄙棄了那個天真清高的自己,生活使他老于世故。也開始對權力有了再認識。從對權力不屑到對權力的追隨者,權力已使小林完全放棄了真正的自我。先前的理想與人生價值觀蕩然無存,知識分子的職責和人格也在權利的威脅下消逝。我們不為小林的成功感到欣慰,卻要為他屈服于權力的威脅而感到悲哀。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新的價值觀正逐步代替舊的價值觀,而新的信仰還沒有形成,知識分子在世俗中沉浮掙扎,充滿了對命運的無力感。這篇小說把知識分子無奈的掙扎以零情感的寫法全盤托出。小說由“一塊豆腐餿了”寫起,巨大的辛酸與無奈真是讓人“含著眼淚微笑”,知識分子奮斗的道路是痛苦的。艱難的。生活如一地雞毛一樣瑣碎而無頭緒,這成了轉(zhuǎn)型期知識分子生活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