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色戒》存在一個雙層的結構敘事,表層的敘事其實就是圍繞著易先生的一場暗殺活動,深層的則是呈現(xiàn)一個大時代的“百年塵?!焙驮谶@種“塵?!敝腥诵缘呢S富性與時代的蒼涼感。
關鍵詞 價值意義色情暴力人性
《色戒》給我們展示的其實是在特殊的境況下人的生存狀況。比較真實客觀的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生活的一個側面。如果我們習慣了對傳統(tǒng)的電影的欣賞,那就會覺得這部電影并不美,而且更重要的是電影對性愛的描寫也過于直露,倫理上道德上似乎也都存在問題。因此注定了李安導演的這部電影是部很有爭議的影片。但筆者認為在敘事結構和整個故事氣氛營造上還是頗為成功的。尤其是如何將心理的刻畫轉化為電影的鏡頭,在李安這里顯得舉重若輕,技法嫻熟自然。
故事梗概是這樣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至香港。美女王佳芝是話劇社的骨干分子。漢奸易先生隨汪精衛(wèi)來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學鄺裕民跟易先生的某個副官是小老鄉(xiāng),無意中得知消息。熱血青年們心血來潮,決定設下圈套謀刺易先生,最終選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計靠近易先生。王佳芝本質上不過是個小女人,她暗戀鄺裕民,內斂、克制的鄺裕民卻對她無動于衷。原本純真的王佳芝為了“腐蝕”易先生,不得不提前培養(yǎng)“性經驗”,為此,與有過嫖娼經驗的同學梁閏生發(fā)生關系,一切原本都是為了“救國鋤奸”??赏跫阎s遭到同學們的竊笑,反倒是跟又老又禿的易先生在一起,才能獲得內心的宣泄與解放,“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不曾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殺計劃流產。珍珠港事件后,學校又遷回上海,王佳芝卻留在了香港。因為她不愿再面對過去。兩年后。同學們卻再度向她發(fā)出召喚,讓她到上海完成未競的暗殺事業(yè)。小說展開在王佳芝來到上海后。以“麥太太”的偽裝身份出現(xiàn)在易太太及其“閨蜜”們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釘”的名目把易先生騙到暗殺地點:珠寶店。她惴惴不安,借故離開,在南京路上的咖啡館等候易先生。在焦慮的等待期間,從前的種種復雜心緒掠上心頭,王想起與易的種種曖昧情景,以及這兩年的經歷,內心五味雜陳、徘徊不定。易先生終于來了,他盡管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卻也想不到眼前這個跟自己暗渡陳倉了兩年的小情人兒會是刺客的布局。兩人終于來到珠寶店。一路上王佳芝都在思忖易先生是不是真的愛過自己。珠寶店外,刺客隱身。王佳芝內心無比焦慮。在易先生低頭為她挑選戒指的一霎那,王佳芝從他臉上的笑容突然感受到這個男人對自己的“愛”,于是在緊要關頭示意易先生快走。易先生心領神會,腳底抹油,拔腿就走。很快,南京路被封鎖。某個參與謀殺行動的熱血青年被捕,馬上招供。不到晚上十點,除了一條漏網(wǎng)之魚。暗殺團成員全被處決,包括王佳芝。易先生回到家,太太們還在打麻將,吵吵著要讓他請客吃飯。易先生不動聲色,心里卻在想著王佳芝。易先生覺得,這個女人真是“愛”我的。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可他必須殺她。在太太們的笑聲中,易先生靜靜地走出房門。
李安導演的《色戒》正在全球上映,圍繞著《色戒》不同的觀看者可能會引申出不同的話題。本文就色戒的敘事結構略陳己見,以求教大方之家。
價值的中立與意義的懸置
從敘事的意義層面上看,李安的色戒基本上采取了價值中立的姿態(tài)與意義懸置的處理辦法去結構這個愛恨情仇的故事。不管是對漢奸易先生亦或對策劃刺殺者鄺裕民和誘餌王佳芝,李安幾乎采取了“零度”的敘述方法。只呈現(xiàn)事實,不介入評價。由于敘述采用了這樣的一個策略,整部電影幾乎看不到亮色。也看不到希望,就象易先生所說的“恐懼”和“黑暗”。這樣的敘事和整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比較切合的。也和張愛玲小說的美學特征相通。鄺先生的刺殺動機其實也很自私,就是為哥哥報仇。去拯救這個國家和民族僅僅是個表面的口號而已。王佳芝的加入也是因為她暗戀鄺裕民。故事就這樣被展開,就像李安導演所說,他要表現(xiàn)的是“百年塵?!?,其實他的目標是部分的實現(xiàn)了。因為通過該部影片你可以看到“一個蒼涼的手勢”,一個在大動蕩年代的面影,這已經十分接近“塵?!绷?。其實歷史上的小人物就像秋天的落葉,不斷地被掃除和掩埋,至于他的痛苦和掙扎是被厚厚的塵埃所遮蔽的了。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廉價的歡樂與虛假的繁榮,人們對歷史與未來被現(xiàn)實的瑣碎掩蓋了。人們在消磨時光中,仿佛找到了抵御空虛和恐懼的方法。我想這就是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的鏡頭“打麻將”的原因。人們普遍找不到意義和價值所在,只有在牌桌上打發(fā)時光,就像《等待戈多》_一樣,去等待著一個空虛和無聊被送走?影片在結尾時可以看到王佳芝面容似淡定似麻木,而其他的同謀者都在哭。在愛夢生死這場戲中,王佳芝確實已過千帆,歷經滄桑,而其他人則像杯白開水。這一藝術化的處理使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雷雨》中繁漪的形象來。其實在表面平靜的下面,有多少無奈辛酸,這樣空白的填補就留給觀眾去完成了。這也是李導演精彩的一筆。王佳芝在理智與情感之間,她選擇了死去殉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電影看不到魯迅(墳)中的“花環(huán)”,更多呈現(xiàn)的是暗殺與陰謀,狩獵者與獵物之間的爭斗,性欲與愛欲之間的掙扎和反抗。李安沒有給這部影片一個光明的尾巴,我想是有深意的。他是想呈現(xiàn)出張愛玲小說中人物的悲劇性。
李安的追求“零度”敘述同時,在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豐富性方面還是頗有開拓的。對“漢奸”和“愛國者”都沒有概念化,特別是在表現(xiàn)易先生的心理活動是比較成功的。不能說易先生是個完全的壞蛋、大漢奸。雖然在政治、道德的層面,他是個可恥的,是應該受到人唾罵的。李安似乎是在表現(xiàn)他是位“迷途者”,懷著十分的悲憫去對待了這個人物。從易先生的“獸”性和“人”性之間的掙扎可見一斑。故事結尾處。易先生的眼神和鐘聲敲響時他面部表情的豐富變化。都極大的豐富了人們對這個人物的理解。這也同時體現(xiàn)了導演所追求的價值所在。
色情與暴力永恒的話題
《色戒》在大陸的刪節(jié)版雖然看不到大量的色情的鏡頭,可還是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的。色情和暴力的表現(xiàn)的必要與否,要看它是否適合電影主題的需要。如果純粹是為滿足觀眾的獵奇和獵艷心理。那就另當別論。一切追求真善美的作品都不可避免的要描寫性。暴力也時常表現(xiàn)為男性性別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其實一切偉大的作品和優(yōu)秀的影片都直接或間接關照這個問題。不同的性愛描寫折射出不同的思想、文化、政治的內涵。無性的影片注定是乏趣的。性泛濫的影片也注定是短命的。《色戒》中王佳芝與易先生的性愛描寫,既反映了那個大憂患時代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恐懼、空虛,又反映了時代和社會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人們已經不能正常的去釋放自己的情感,只有采用這種畸形變態(tài)的方式去排遣心中的郁悶了。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的野性與溫情,受虐與自虐,狩獵與被狩獵之間互相轉換。正如漢奸易先生所述只有在與王佳芝的性愛中他才感到自己還活著。人只有在性愛中才能證明自己還活著也就意味著只有人墮落為動物時才可能復活過來。這是多么荒唐的一個時代和人物。這也是一個漢奸真實的心靈獨白。人的性和動物的性的不同就在于從人的性中可以折射出深廣的社會倫理道德內涵,而動物只有本能的沖動。而在影片中,易先生與王佳芝的性墮落到了動物性的本能沖動了,這時易先生才覺察自己是活著:而王佳芝也是由性而愛的典型代表了。這樣的處理就別具意味了。
王與易的性是愛的基礎。這正如張愛玲說的?!暗竭_男人的心是通過胃。到達女人的心是通過陰道?!边@句近乎調侃的話也道出了部分的真理??赡芤彩沁@句話深深的影響了李安。他結構這個不是愛情卻也像愛情的影片時,基本是把他們的故事建立在由性而愛的表層的結構上面的。筆者認為深層的結構應該是建立在孤獨、恐懼、憂患、失敗這些時代的大氣候上面,和對這個大時代氛圍的藝術呈現(xiàn)上。個人處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也只有“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了。潑夫娃在《第二性》中批判的性愛方式,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表明的“女人是天生的性受虐狂”。這些理論家的理論并不能說明李安在結構這部電影的真實心理背景。這也正應了魯迅所說的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集外集拾遺補編》)。我比較認可李安在性和暴力表現(xiàn)方面還是別有深意的,他是在表現(xiàn)“日偽”時期,人是如何在恐懼和壓力下生活的。人性的展現(xiàn)可能是他著力追求的。
人性的開掘和拓展
不管是易先生和王佳芝他們表面上都是十分清醒而冷靜的人,其實內心都是海一般的深沉和波濤洶涌。導演在展現(xiàn)他們的性格時顯然時是煞費苦心,慘淡經營。從易先生的眼神和王佳芝的語言上可以看出他在追求的人性深層次的開掘的努力。王佳芝的無依無靠、渴望愛情,而又不能得到真正的愛情和安全的保護。相反,她越追求,目標離她越遠。時時處處都要提防和小心時常的緊張和恐懼伴隨著她。一個她愛的人把她置身于絕境,一個愛她的人卻是她必須要除掉的人。這個驚世駭俗的故事被李安講述得游刃有余,從容不迫。這樣的安排在表現(xiàn)男女主人公性格方面是極富張力的。從而也豐富了小說文本向電影視覺文本的轉化,提供了可能。易先生的塑造則是以外表的平靜襯托出內心的空虛和恐懼。他是漢奸,圍繞在他的周圍的是暗殺、戰(zhàn)爭、死亡和失敗。他不是一個十足的壞蛋,因此他似乎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處境,但又覺得無從擺脫和改悔。他的生活死寂而殘忍,以至于麻木而沉迷。他必須按著自己原有力量的慣性向前運行。他是由生活的沉悶和死寂,恐怖和殘忍使他不得不尋找明亮的出口,可是在出口又在何處呢?最后他發(fā)現(xiàn)的出口卻是一個漂亮的誘餌(王佳芝)。如果王佳芝是一個純粹的間諜倒無所謂了。問題是她不是,后來她竟然認為易先生是真心喜歡自己了。從而她由狩獵者迅速變?yōu)楸猾C者,電影的悲劇性突然增加了許多。人性的豐富和世界宇宙的神秘感到此得到了彰顯。曹禺在最初創(chuàng)作《雷雨》時說:“我想通過一個家庭的毀滅,表達自己一種復雜而原始的情緒,表現(xiàn)宇宙里斗爭的殘忍和冷酷。在這斗爭的背后,也許有一個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說是命運,近代稱它為“自然法則”。究竟是什么,我也說不清。它太宏闊,太復雜。我總覺得有一種洶涌而來的感情,催動著我發(fā)泄長期壓在心頭的憤懣?!?《文學報》1993年7月2日)仿佛在《色戒》的最后,我們能體會到這種宇宙的神秘力量的存在。
故事也許并不新鮮,但呈現(xiàn)故事的角度和方法卻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感受和理解。由小說到電影的轉化實質上是一個藝術史的逆轉。藝術史是從我們看到的東西轉化為文字的紀錄,由視覺形象轉化為抽象的語言文字。而電影是由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具象的視覺畫面。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電影《色·戒》在重新轉換過程中肯定遺漏了很多不可轉換的東西。就人物氣質和時代的精神的塑造上是比較好的把握住了張愛玲小說的特點的。至于其它的內容則任人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