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xiàn)著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含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時代性和普泛性的文化價值觀念。在好萊塢電影中,其具體表現(xiàn)為影片中的“美國夢”和“世界夢”。這是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 好萊塢電影“美國夢”“世界夢”文化價值觀念
從歐洲移民浩浩蕩蕩遷移到北美的時候起,一個擺脫歐洲宗教迫害和政治不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國夢”就在移民們的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此,美國文化與夢產(chǎn)生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講叫做《我有一個夢想》,好萊塢被稱為“夢工廠”,美國籃球叫做“夢之隊”。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們眼中。美國就是一個圓夢的地方,而美國文化就是“夢文化”。面對這種“夢文化”,許多學者都把把“夢工廠”好萊塢看作是一只青面獠牙的狼,并將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美國文化向全世界的擴張稱為文化帝國主義。然而,這種觀點背后常常被人們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既然好萊塢是狼,那為什么全世界的觀眾都會對其如此熱衷?事實上,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xiàn)著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含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時代性和普泛性的文化價值觀念。
一、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夢”
所有的電影都是在講故事,只不過講故事的方法和技巧存在差異而已。故事講得好壞決定著影片是否成功,能否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不同的是,不同國家的導演是站在不同的文化根基上來講述這些故事的,因而在他們所講述的故事當中,無疑體現(xiàn)著其所在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
好萊塢是“夢工廠”,“夢”就是好萊塢的產(chǎn)品。好萊塢無數(shù)的類型片都在造“夢”。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英雄夢”。從西部片到黑幫片、警匪片、災難片,無一例外都有英雄存在,而且這些英雄在歷經(jīng)各種艱難險阻之后,都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有人類歷史中人所共知的,比如斯巴達克斯、貞德,也有名不見經(jīng)傳的鉆井工、律師、農夫,甚至還有被大人遺忘在家的孩子、來自外星的生命。影片《正午》中,威爾·凱恩獨自一人戰(zhàn)勝了前來復仇的弗蘭克·米勒和他的三個同伙。維護了小鎮(zhèn)的安寧《虎膽龍威》系列中,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麥克蘭打敗恐怖分子。拯救了妻子及其同事,同時也挽救了即將崩潰的婚姻《空軍一號》中,美國總統(tǒng)收拾了叛亂者,不僅拯救了家庭。也維護了國家的權威:《教父》中的黑幫老大也被塑造成了維護社會正義的英雄形象:《小鬼當家》中機靈的凱文讓兩個入室行竊的盜賊吃盡了苦頭。
好萊塢電影中的英雄通常都是孤軍奮戰(zhàn),這反映了美國文化中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元素:“美國人追求個人之自由與平等,歷來主張人應當自立、自強。在美國人眼中,惟有不懈的自我奮斗才有可能獲得自我的實現(xiàn),體現(xiàn)出人生存于世的意義和價值。也只有依靠自我奮斗而獲得最終成功的人,才會贏得美國人由衷的尊敬和贊嘆”。而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它來自天賦人權的思想。美國《獨立宣言》就宣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倍诤萌R塢的一些政治類影片中,當英雄孤軍奮戰(zhàn)的時候,政府通常是作為一個消極甚至是反面的角色出現(xiàn)的。在托尼·斯托克導演的《全民公敵》中,作為國家形象象征的情報機構是英雄羅勃的對立面。扮演著極不光彩的角色:而國家利用監(jiān)視設備監(jiān)視公眾的一舉一動的做法,則是對公民權利的不尊重。對于這樣的行為,公民當然可以反抗。影片結尾,英雄的勝利本身又強化了個人主義的文化觀念。
在美國文化價值觀念中,個人主義是社會存在的前提,個人的自由是目標,而政府只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手段和工具?!斑@就是我們所說的美國理想主義的全部目標,這就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個人主義哲學的實質。以這種哲學為榮的美國傳統(tǒng)理想主義所需要的僅僅是堅定這個立場”。正是由于這種理想主義的存在,《全民公敵》、《摩羯星一號》、《迷幻追蹤》等政治影片充分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對個人價值的重視,“一個小人物可以同一個大人物、大公司甚至政府和總統(tǒng)對抗,這恐怕在現(xiàn)實中,即使在標榜民主、自由的美國,也是辦不到的,這充其量不過是好萊塢制造的又一個白日夢”。
類似的“夢”在好萊塢其他類型的影片中也有反映。其中,幾乎所有的好萊塢愛情片都遵循同樣的模式——這類影片通常都是以愛情的萌生、發(fā)展作為開始。中間出現(xiàn)若干波折、磨難。而結尾通常是大團圓的結局?!镀僚恕匪茉斓木褪且粋€灰姑娘的形象:洛杉磯一個街頭妓女邂逅了來自紐約的年輕富翁,在相處中他們彼此了解并相愛了,最后他們克服了地位的懸殊、階級的詫異,突破了當初的交易關系,真正走到了一起。在二戰(zhàn)之后的美國現(xiàn)實生活中。酗酒、性自由和極端個人主義成為時尚。舊道德被拋棄,婚姻、家庭出現(xiàn)了危機,家庭悲劇成為普遍現(xiàn)實,而和睦美滿的家庭自然成為美國公眾的共同向往。在此社會情境下,以美滿結局為感召的好萊塢愛情片無疑滿足了公眾的精神需求。就連警匪片《虎膽龍威》中的麥克蘭也面臨著婚姻危機,影片結尾仍以恐怖分子被繩之以法、英雄的婚姻得到拯救劃上圓滿句號。
“對于各種不同的美國人來說,美國夢是不完全一樣的:黑人的民權是美國夢,白人無家可歸者的溫暖家庭也是么國盟:亞裔人的富足生活是美國夢,拉美裔人的合法身份也是美國夢……所有這些都證明,所謂美國夢就是美國人所追求的美好社會,就是美國文化的縮影”。然而,“夢”之所以是夢,乃是現(xiàn)實中未能實現(xiàn)的,是與現(xiàn)實相對的。正是因為這些“夢”還沒有實現(xiàn),比如黑人仍然被歧視、白人也有流浪者、華人依舊還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范圍內,因而才有必要在各種媒介中制造出“夢”來,以滿足公眾做夢的要求,緩解緊張的社會關系。這也就是好萊塢在立足現(xiàn)實的基礎上不斷生產(chǎn)內容相似的“夢”的出發(fā)點,這些“夢”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凸顯了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念。
二、身體書寫與共性表達中的“世界夢”
好萊塢營造的“夢”彰顯了美國文化價值觀念的色彩,而美國文化價值觀念并不是通過宣傳一類的赤裸裸的手段來進行傳播的。當人們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去攻擊好萊塢的文化帝國主義時,卻不得不承認好萊塢影片確實好看。換言之,夢工廠所制造的“夢”固然鮮明地表現(xiàn)了“美國夢”。但它所模塑的“世界夢”卻是吸引全球公眾的關鍵之所在。“所謂好萊塢的特點,說到底就是娛樂性、觀賞性特點,或者簡單說就是‘好看’,白日夢般的故事、緊張的情節(jié)、豪華壯麗的場景、生動逼真的幻覺再加上匪夷所思的特技……這些構成好萊塢影片的要件顯然并非美國人獨有或美國人才能欣賞的東西”。可以說,好萊塢電影所展現(xiàn)的“世界夢”。正是建立在明星制的身體誘惑以及英雄、愛情、災難等人類共同話題的普泛性表達之上的。
(一)身體的書寫:從明星制到好萊塢的誘惑
張揚個性、欲望、感受與渴求刺激、新奇、宣泄是美國藝術文化傳統(tǒng)。在世界各地的影視屏幕上,美國影視節(jié)目在表露暴力、色情、兇殺等富有感官刺激與欲望宣泄的內容方面向來是聲名遠揚的,而這些元素在異域文化中就成為了新鮮的誘惑。“電影就是關于誘惑。而看電影就是去接受誘惑。這對一幅充滿誘惑力的畫面(或者是一段聲音,或者是一個場景,等等)來說尤其是這樣,就是針對更為寬泛意義的觀眾欣賞層面也是這樣,因為所有的電影正是通過觀看的行為來施展自己的誘惑力”。好萊塢夢幻之所以能夠在全球取得成功,離不開影像畫面的誘惑力,而這樣的誘惑力則首當其沖來自于好萊塢的明星們。
好萊塢實行的是明星制。對于觀眾而言,明星們除了高超的演技之外,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還是他們的身體元素,諸如約翰·馬爾科維奇的聲音、碧姬·芭鐸的嘴唇、簡·方達的頭發(fā)、布魯斯·威利斯的肌肉、瑪麗蓮·夢露的曲線身材、格里高利·派克的眼睛、施瓦辛格的健美身材等等。這些身體元素在好萊塢影片中通常會以某種方式被強調,比如裸露、特寫鏡頭等。此外,導演也是一個極具誘惑的元素。影片中一旦出現(xiàn)斯皮爾伯格、福特、喬治·盧卡斯等人的名字,觀眾往往會毫無質疑地認定該片是好萊塢大片,值得一看。而隨著好萊塢影片的深入人心,甚至只要是打有“好萊塢制造”字樣的影片都會收到觀眾的青睞。
明星制使得明星們的身體成為了消費社會中極具誘惑力的符號,這是美國影視文化中的一個事實。“在物體的符號系列中所表演的肉體,一方面把肉體當做資本,另一方面又把肉體當做崇拜物或消費的對象。肉體被納入到物體的符號系列中去,不是因為肉體卻是成為各種物體的符號系列中最珍貴的一種,而是由于肉體可以成為符號系列中最有潛力的資本和崇拜物”。明星制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將身體作為資本加以運作成為了好萊塢的生產(chǎn)策略。
(二)烏托邦的誘惑:美滿和秩序的結局
好萊塢影片通常包含了具有世界共同性的話題元素。這是其得到生活在不同文化系統(tǒng)中的觀眾普遍認可的基礎。從影片內容的角度來講,這些話題元素不外乎英雄、災難、愛情等——這既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共同關心的命運。也是人類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人們只有通過做白日夢的方式來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認同,得到象征性的解決。并由此獲得自我的心理滿足。正如郝建所指出的,“西部片中有我們的欲望、有我們愛看的顏色和運動鏡頭。也有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的心理情結。西部片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為它關注的是當今社會面臨的種種幾本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矛盾……這些人類的心理貿斷并沒有隨著西部拓荒的結束而結束,也不僅僅是只為美國西部的拓荒者和牛仔、警長們所面對,而是具有時代性、社會性的”。
《拯救大兵瑞恩》的文化觀念是美國式的個人主義,所呈現(xiàn)的式“集體為拯救個體生命而做出的努力”。影片吸引觀眾的地方在于瑞恩的命運,這種命運是建立在影片的懸念基礎上的:影片首先通過交代由于兩個哥哥已經(jīng)犧牲。瑞恩成為母親唯一的兒子來喚起觀眾對瑞恩的關注。當小分隊出發(fā)之后,到底能不能找到瑞恩成為了觀眾關心的問題。而在影片最后,小分隊找到瑞恩之后。瑞恩卻不愿意離開本身喚起了觀眾的英雄情結,繼續(xù)維持著觀眾的關切。瑞恩的幸存則為觀眾編織了一個夢,使觀眾的情感得到了滿足。這與《辛德勒的名單》中出自猶太教義古訓的一句話異曲同工——“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梢哉f,瑞恩在得到拯救的同時,觀眾也得到了拯救。
人情的冷漠、感情的淡漠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普遍性問題,而現(xiàn)實中的人們卻又普遍渴望純真的愛情和完美的婚姻。在此情境下,好萊塢愛情片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期待。圓了觀眾的夢?!短┨鼓峥颂枴窡o疑就是營造這一理想夢境的成功典范。中國傳媒大學的葛菲在《關于“做”電影的思考》-_文中對《泰坦尼克號》的成功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詹姆斯·卡梅隆用了如此眾多的先進技術手段,目的無不是要讓觀眾產(chǎn)生‘正在船上’的現(xiàn)場感,從而體驗泰坦尼克號首航時夢一般的輝煌和毀滅時難以言喻的悲情。因此與其說《泰坦尼克號》是一次高科技游戲,不如說是一次高科技保障下的感情游戲”。而導演卡梅隆自己也說,“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單在于表現(xiàn)這艘聲名狼藉的船的戲劇性的毀滅,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暫的、燦爛輝煌的一生,捕獲泰坦尼克號和她的乘客及全體工作人員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類黑暗面的過程中,頌揚人類精神的無限潛力。泰坦尼克號不只是一個警告性的故事——一個關于人類的不幸的神話、寓言和隱喻,它還是一個關于信念、勇氣、犧牲和愛情的故事”??梢姡短┨鼓峥恕返某晒Ω驹敢膺€在于它為觀眾編織了一個浪漫愛情的夢。這個夢盡管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但它以另外一種形式滿足了人們的感情需求。
三、結語
美國好萊塢是生產(chǎn)“夢”的工廠,帶有著美國文化色彩。然而正是由于這個“夢”與其他民族的“夢”有著共同的話題,因而好萊塢的“夢”、美國人的“夢”也能為其他國家的觀眾所接受?!皬哪撤N意義上說,好萊塢的武器不是美國文化,而是他的世界性:它不是向其他國家輸入一種異質的東西,而是向他們輸入本來就屬于他們自己的需要而又沒有得到發(fā)展或滿足的東西。如果說好萊塢是一個‘夢幻工廠’,那么它所制造的應該說是全世界人都會做的夢”。
當我們在說好萊塢是文化帝國主義的時候,我們似乎應該認真思考:每個國家的電影導演都在造“夢”,但是為什么好萊塢的“夢”對我們產(chǎn)生的誘惑偏偏超過民族電影所產(chǎn)生的誘惑?正如尹鴻所指出的。好萊塢主流電影也是主旋律的電影,其“意識形態(tài)策略是通過欲望的宣泄來完成個體的凈化。通過對叛逆情緒的疏通來維護核心秩序的穩(wěn)定,通過對個人自由的渲染來證明人道主義的信念”。好萊塢電影正是憑借其獨特的美國文化元素和普泛性的文化價值觀念。贏得了全世界的票房和市場,成為文化帝國主義擴張滲透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