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品質量調整在編制消費價格指數(shù)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直接關系到最終的指數(shù)是否能夠真正履行其職責,本文的內容以該問題為論述核心共分為兩個主要方面:在精確定義商品質量含義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在實踐中編制指數(shù)時,使用純樣本匹配法所存在的缺陷;就理論中所存在的商品質量調整方法進行了優(yōu)劣性探討,并明確了各自的適用環(huán)境。
[關鍵詞] 消費價格指數(shù) 質量調整 適用范圍
一、消費價格指數(shù)中商品質量調整問題的由來
眾所周知,消費價格指數(shù)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價格總水平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shù),它是用某一時期(報告期)的價格水平同另一時期(基期)的價格水平相對比,以此來說明消費價格的整體變動趨勢。在實踐中,消費價格指數(shù)通常使用固定籃子方法進行編制,即首先選取一籃子質量和特點不變的固定消費品和服務;其次,分別計算此籃子在不同時期的貨幣價值;最后、將處于不同時期的商品籃子價值進行相除。在這一整套編制程序中,理論上都要假設籃子中的商品質量不發(fā)生任何變化,這顯然與經濟現(xiàn)實不符。本文所要討論的問題依此為出發(fā)點,主要包括:消費價格指數(shù)要求商品質量相同的理論根據;商品質量的含義;實踐中采用純樣本匹配法對商品質量進行調整的局限性;理論中存在的質量調整方法種類、性質及各自的使用環(huán)境。
二、編制消費價格指數(shù)要求商品質量相同的理論根據
在編制價格指數(shù)的過程中對商品的同質性要求根源于價格指數(shù)的目的,即單純反映一段時期內價格水平的變化,在這里價格水平的變化是僅指純價格變動,也就是專指非因商品質量上的任何變動所導致的價格的變動。因此,此時關于價格變化可以區(qū)分為:觀察到的價格變化、純價格變化、商品質量差異所引發(fā)的價格變化;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用以下等式描述:
觀察到的價格變化=純價格變化+質量變化所引發(fā)的價格變化無視純價格變動的本質,而僅僅以觀察到的價格變化來編制價格指數(shù),其結果根本不可能達到消費價格指數(shù)的目的。
三、商品質量含義的本質
對于商品質量的定義,出于研究目的不同存在多種論調,但主要著眼于商品自身的自然屬性,即將質量定義為商品物理特征的集合,這其中又有狹義質量含義與廣義質量含義之分,例如:計算機的質量可以由運算速度、存儲容量、顯示器大小這些物理特征決定,當兩臺計算機在這些方面完全相同時,可以從狹義的角度認為它們兩者之間質量相同,但是如果這兩臺計算機的不同賣主,各自對計算機所承諾的售后服務不同,那么從廣義上講,這兩臺計算機質量又是不同的。簡而言之,這種隔離在具體商品之外,卻又和該商品息息相關的無形服務,本身就提升了商品的質量,至此,這兩臺計算機也就脫離了狹義的同質而存在了廣義的差異。
一言以蔽之,狹義的質量是指商品自身的物理特征,而廣義的質量是指除去商品自身特征之外,還包括交易條件、附加服務等。
四、實踐中為滿足商品同質性所采取的措施及局限性
目前各國統(tǒng)計機構普遍采用純樣本匹配法來編制價格指數(shù),其基本思路在于僅選擇那些在基期和報告期都存在且沒有發(fā)生任何質量變化的樣本,依此來計算價格指數(shù),這本身既剔除了原先樣本中被市場淘汰的商品,也忽略了該時期新涌現(xiàn)的商品,它試圖僅僅通過市場上持續(xù)存在且沒有發(fā)生質量變化的商品價格變化,來反映整體價格水平變化。
這種所謂的“純樣本匹配法”,在科技水平發(fā)展緩慢的年代,由于商品更新?lián)Q代速度較為僵化,因此不會出現(xiàn)太大問題,例如1707年佛里特伍德選擇的商品籃子中,僅包含小麥、啤酒和抹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在那個年代,這三種商品在年際之間進行價格比較時,其本身質量變化甚微,而可視之為同質。然而時至今日經濟現(xiàn)實的復雜性,直接對據此方法所得出的價格指數(shù)提出了質疑。純樣本匹配法的本質是在回避對于商品的質量調整,它企圖不斷壓縮最初擬定的樣本空間所包容的商品種類,來達到編制程序的簡化,然而也正是這種動機的驅使,直接導致了價格指數(shù)不能夠真實反映消費價格的變動趨勢,而且那個由于只減不增不斷受到擠壓的樣本空間,也因不再具有代表性而最終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五、理論中為商品質量調整提供的策略及各自適用范圍
理論中,對于商品質量調整方法可以分為直接質量調整法和間接質量調整法,其中直接質量調整法也被稱為顯示質量調整方法,它直接估計新老商品之間質量差別的價值,并對其中的現(xiàn)期價格或基期價格做出相應的調整;間接質量調整方法也被稱為隱含質量調整方法,它以類似商品所觀察到的價格變動為依據,估計出新老商品之間價格差別中的純價格變動部分?,F(xiàn)分別討論如下。
1.直接質量調整法
直接質量調整法包含:專家調整法、選擇費用法。
(1)專家調整法。該方法是通過一名或更多名工業(yè)專家、商品專家、價格統(tǒng)計人員或價格采集人員對老產品和替代產品之間質量差別所導致的價值差異直接做出判斷。這種方法在采用時必須得到專家的支持,它帶有相當強的主觀性,而且結果無法進行客觀檢驗,經常由于專家的不同而導致價值判斷差異。因此,盡管方法思路便利,但卻極容易出現(xiàn)多方爭執(zhí)。
(2)選擇費用法。這種方法的另一種名稱是部件價格法,它依據新款商品的可見特點的價值來調整替代品的價格。例如當購買個人電腦時,若市場上包含光盤驅動器的電腦取代了不具有該設備的電腦,而后者此時又已經難覓蹤跡,則可以將新款電腦的價格減去該設備的價格來估算老款電腦此時的價格。
對于這種方法的局限性,李琛琛曾在其碩士畢業(yè)論文《價格指數(shù)與質量調整》中指出:“商品在增加部件時,價格往往并不是原商品和部件價格的簡單相加。也是是說,這種情況下這種價格調整方法不能準確地反映報告期原商品的價格。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們在單獨購買操作系統(tǒng)時,往往價格昂貴,但在購買計算機時,經常隨機贈送操作系統(tǒng),這時顯然不能用計算機交易價格減去操作系統(tǒng)的市場售價來得到裸機的價格,這樣勢必大大低估計算機價格指數(shù)。”筆者贊同李琛琛的觀點,為避免該類似問題的發(fā)生,荷蘭統(tǒng)計局的舉措是在使用該方法進行質量調整時,以單獨購買某一個部件價格的半價作為購買整個產品時該部件的實際價格。我們將此原則套用在李琛琛所引的案例上,即為若操作系統(tǒng)單賣100元,同時一臺不含有操作系統(tǒng)的裸機3000元,含有操作系統(tǒng)的機子也是3000元(隨機贈送),那么荷蘭統(tǒng)計局的做法是,將含有操作系統(tǒng)的機子價格3000元減去操作系統(tǒng)自身市場價格100元/2=50元,即2950元,作為此時裸機的價格,最后,相應的價格指數(shù)為2950/3000,這顯然低估了真正的價格指數(shù),使價格指數(shù)產生了向下的偏誤。因此,筆者此處強調在使用該方法時,不但要求能夠真實的區(qū)分商品及部件的單獨價格,而且單獨購買部件的價格與包含在新商品中后該部件價格差別不大。
2.間接質量調整法
間接質量調整法包括:未經調整的商品價格比較、部分重疊法。
(1)未經調整的商品價格比較。該方法也被稱為直接價格比較或可比替換法,簡而言之,該方法將某類商品中的新款與舊款之間的價格差異不進行調整,而是直接納入價格指數(shù)中去。這樣做的依據是假設該類商品的老款與新款之間沒有質量差異,這顯然不適用于質量上發(fā)生迅速變化的高新技術領域。若我們深究既然老款與新款之間沒有質量差異,那么何以區(qū)分老款與新款?如此看來該方法從概念到應用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2)部分重疊法。部分重疊法是指當正在消亡的項目(老款)和其替代項目(新款)在時間同時存于市場時,使得時的價格對老款和新款均可用,在之前取老款的價格變化,而在之后取新款的價格變化。我們采用以下符號形式進行詳細描述:以和分別代表第i類商品的老款與新款形式,那么由于在時刻-1時只存在老款商品,因此當時間從-1過度到時,該商品價格指數(shù)為;同時當時刻從過度到時,該商品價格指數(shù)為。由于該方法假定在時間時,新款與老款商品的全部價格差別都是由于質量差別而造成,因此在時,老款商品的質量僅為新款商品質量的,所以當計算自-2到該商品的價格指數(shù)時,應當依此進行質量調整,也即是。
部分重疊法假定正在消亡的項目和其替代項目之間,在一個共同時間點上的全部價格差別是由于質量差別而造成的,它在此前提之上對商品質量進行調整,而且該方法的應用取決于商品所在市場的情況,只有在接近于完全競爭的狀態(tài)下,此方法可以得出合理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歐盟統(tǒng)計局:《國民核算中的價格與物量測算手冊》,2003年
[2]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組織關于消費價格指數(shù)的決議》,第17屆國際勞工組織統(tǒng)計學家大會通過,2003年
[3]李琛琛:《價格指數(shù)與質量調整》,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4]徐強:《宏觀經濟價格指數(shù)測度論》,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