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我國學術領域和各種媒介頻頻出現(xiàn)的一個新穎的名詞,這就是“軟科學”。隨著大家對它關注度的日漸提升和相關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xiàn),我國政府也將軟科學納入了研究的視域。以國家科委1986年7月召開的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為標志,軟科學的研究在我國的正式開展,各級政府的科委系統(tǒng)也逐漸為軟科學的研究進行立項與資助。這些重大的舉措,不僅匯集了一大批的研究人才,而且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有人謂之:我國迎來了軟科學研究的春天。
然而,二十余年過去了,軟科學到底是什么?其研究對象又有哪些?我國學術界對于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于一個學科的起步階段來講,我們可以先研究,再界定。可是當一領域已經形成了由研究者組成的科學共同體,這就必須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范式”,這是學科繼續(xù)發(fā)展、規(guī)范化研究行為的必要條件。
當前我國正處在“軟科學”的“范式”的形成期,有必要來進行對軟科學的歷史流變與當今所界定的內涵與外延進行梳理,以期得到一些有意義的啟示。
一、何謂軟科學
1.軟科學:支持社會發(fā)展的決策技術與方法
1971年5月,日本在科學技術廳舉辦的“軟科學討論會”上提出:“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它以闡明現(xiàn)代社會復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應用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系統(tǒng)工程、社會工程、經營工程等正在急速發(fā)展的與決策科學化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理論或方法,以自然科學的方法對人和社會現(xiàn)象在內的廣泛范圍的對象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工作?!焙喲灾?,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社會科學技術,它以闡明政策課題為目的,它的研究對象則是人和社會。
這種觀點得到了國內一些著名學者的認同和發(fā)展。他們認為:“軟科學不僅是科學,還包括許多技術性工作,實際是軟科學技術,軟科學又是社會科學的應用,所以也可以成為社會技術。這就是軟科學的性質。”“軟科學研究是以人與社會系統(tǒng)、人與自然系統(tǒng)為對象的,以解決政策和決策問題為目的的一門綜合科學技術?!?/p>
2.軟科學:設備效用最大發(fā)揮的科學
隨后,日本學術界對軟科學的定義又做了進一步的修正,即軟科學的研究目的不再是“闡明政策課題”,而是要“謀求開發(fā)出為探討、解決各種復雜問題及決策科學化的理論、方法和技巧”。1984年,日本將軟科學更名為“軟系統(tǒng)科學技術”。1991年,他們對軟科學技術作出了理論性和實用性兩種概念規(guī)定,隨后定義為:“軟科學技術是保證和促進各種機械設備、生產設施和科研設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更有效地運用的科學”。時至今日,日本學術界仍在使用這樣一個定義。
但是,這種將軟科學由復雜的,具有非線性系統(tǒng)特征的社會領域逐步限制在純粹的線性的設備領域觀點并沒有引起國內學者們的認同。因此,本文在這里只是將它列舉出來,并不在以下的論述中討論。
3.軟科學: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
《軟科學知識辭典》(王培智主編)對“軟科學”的定義如下:“軟科學是憑籍知識密集的優(yōu)勢,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和系統(tǒng)工程等方法,采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研究由科學、經濟、社會大發(fā)展所帶來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和現(xiàn)象,探討其規(guī)律及事物間的聯(lián)系、協(xié)調和發(fā)展問題,并以其獨特的智能產品——軟成果為社會決策系統(tǒng)提供咨詢服務的新興學科?!背伤嘉t更明確地提出軟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他在“軟科學與改革”中指出:“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經濟、技術系統(tǒng),包括其組織、計劃、控制、指揮、協(xié)調、交流等各方面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為各種類型及各個層次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夏禹龍、李萬泰等也都持相似的意見,只不過在研究方法等具體問題上,與成思危有所不同罷了。
4.軟科學:是一組支持決策系統(tǒng),相互交叉的學科群
馮之浚在其主編的《軟科學綱要》中提出:“軟科學本身尚不是一門獨立的體系化的專門學科,而是一個有機組合的學科群。軟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在其中又需要人來控制的社會系統(tǒng),宗旨和功能就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guī)范化的智力支持系統(tǒng)?!?/p>
趙紅州和張俊心也都有類似看法。他們認為:軟科學是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和匯流而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像科學學、領導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系統(tǒng)科學、決策科學等等。它們大都是自然科學(或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不同局部的交叉、不同層次的交叉或不同方法的交叉所形成的新型學科群體;軟科學是對“人——事——物”系統(tǒng)進行跨學科、跨領域、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以解決和促進科學技術同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問題為目的的一類綜合性理論和應用科學的總稱。
二、述評軟科學
1.三大分歧:軟科學對自身的研究正處在探索期
上述觀點的學術分歧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把軟科學分別定位在技術、學科、學科群三個不同的層面。按照一般的理解,作為“技術”的軟科學,必須有成熟的科學原理為支撐;作為“學科”的軟科學,必須有公認的學科體系;作為“學科群”的軟科學,必須將所“采集”各學科的原理、方法與技術有機地“集成”在一起。
顯然,在上述各種學術觀點與操作實踐中,各自都沒有達到這種一般的理解與應用。這說明,軟科學它本身的“軟”的屬性,無法像“硬”科學那樣,有一個“公允”的標準。同時也說明:軟科學對自身的研究正處在探索期。
三者相比來講,倒是將軟科學作為是一組支持決策系統(tǒng)、相互交叉的新興學科群的觀點更符合我國當前軟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現(xiàn)狀。當前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于“集成”度不高,難以產生讓人可“觸摸”的社會效益,這也正是當前軟科學研究在省、市級科技立項中得到“輕視”的重大原因。
2.三大相同:軟科學的“范式”正在形成
然而,盡管有三大差異,可是在對軟科學的論述上,卻又有令人欣慰的一致:第一,都認為軟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社會——物”所組成的復雜巨系統(tǒng);第二,都認為要采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原理與技術相結合的方法;第三,都認為這是服務于政策設計和科學決策的。這說明: 軟科學的“范式”正在形成。
一般來講,范式的形成有三大條件:第一,有相同的研究方法與評價標準;第二,有確定的研究對象;第三,已形成了具有相同信念“科學共同體”。從當前的研究實踐上看來,相同的研究方法,即采用數(shù)學模型的方法已成共識;研究對象已經集中在政策與決策研究領域;已形成了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為支撐,以其研究人員為中堅力量的研究者團隊。所欠缺的是,評價標準仍處在“主觀性”階段,因評價者的價值尺度不同而不同,彈性有余而剛性不足。
三、軟科學如何“硬”起來
我們不必要求軟科學像自然科學那樣“硬”起來,也不能容忍軟科學像社會科學那樣一直“軟”下去。根據上面的分析,要使軟科學成為大家所接受的科學,就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努力:
1.規(guī)范其定義
我們認為,軟科學的界定應考慮它的內在規(guī)定性、研究的對象與方法和語言表述的簡潔性。它的內在規(guī)定性是穿過了現(xiàn)有學科的邊界,生長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眾多的科目“集合”的“交集”中。因此,它屬于高度綜合的新興學科群,而不是一個學科。因此,我們給出一個嘗試性的定義:“軟科學,是采用數(shù)學的方法來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政策選擇和服務決策的綜合性學科群?!?/p>
按照邏輯學對定義的要求:“定義=種差+屬”,則該定義的屬概念是“學科群”,種差其一是“綜合性”;其二是“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政策選擇和服務決策”;其三是“數(shù)學的方法”。這三個“種差”的結合,使軟科學區(qū)別于其他任何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所以,我們認為該定義成立。
2.統(tǒng)一其評價標準
按照我們的定義,其評價標準應為:第一,所擬解決的社會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可以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度為尺度);第二,數(shù)學方法的成熟性與適當性(成熟性由合邏輯性來評價,適當性由和問題的匹配性來決定);第三,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政策選擇和服務重大決策的有效性(雖然難以有可量化的即時效益,但是可以以政府采納的程度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