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南宋宇文屺《詩碑并跋》、王象之《輿地紀勝·昌州》條、席存著銘文等直接文獻,魏了翁、杜孝嚴、姚夫恭、覃懷孝、瀘州軍州某的題刻等相關文獻,都證明趙智鳳在大足寶頂數(shù)十年刻石鑿窟。寶頂石窟的內(nèi)容證明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趙智鳳不是僧人,而是密教道者。小佛灣1號應名之為本尊輪藏塔,第一級北面鬈發(fā)人為趙智鳳造像。
關鍵詞:寶頂石窟;趙智風
中圖分類號:K87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8)04-0033-03
寶頂石窟,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的寶頂山,包括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的十余處造像。
寶頂石窟中沒有一則趙智鳳建窟題記,所以關于趙智鳳是大足寶頂石窟的創(chuàng)建者的看法一直有學者持相左的觀點,并時有新說。如侯沖先生認為,小佛灣1號祖師法身經(jīng)目塔“第一級北面塔身正中鬈發(fā)人像、第二級南面正中鬈發(fā)人像不是趙智鳳而是傅大士”。所以,關于趙智鳳有必要詳加考證。
一 直接文獻證明
現(xiàn)存最早關于趙智鳳記載的文獻,應該是見于大佛灣5號華嚴三圣龕下的宇文屺《詩碑并序》(按:“序”當為“跋”),全文云:“剸云技巧歡群目,今(當作“經(jīng)”)貝周遭見化城。大孝不移神所與,笙鐘麟甲四時鳴。寶頂趙智宗刻石追孝,心可取焉。以成絕句,立諸山阿。笙鐘麟甲事見坡詩,謂為神功阿護之意也。朝散郎知昌州軍州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口口二江宇文屺書?!?筆者標點,下同一出處文同)此碑文前為一首七言詩,后為跋文與落款。跋與款之間刻有“性聰書”兩行,殘存24字,中有“癸未二月一日”字樣,陳明光先生考定為嘉定十六年(1223)。趙智宗即趙智鳳,多以為是法名,時趙智鳳64歲(詳下)。詩與跋稱贊了寶頂造像的技巧、氣勢、規(guī)模并受人歡迎,特別肯定了其中的孝道觀念。宇文屺為地方最高官員,“刻石追孝”云者,一是重復詩中“大孝不移神所與”之意,二則為肯定大佛灣報父母恩重經(jīng)變、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變、雷音圖等宣揚的孝道內(nèi)容,是從官方立場對寶頂?shù)目隙?,與其身份頗相稱。此詩跋直接題刻在大佛灣,是趙智鳳營建寶頂石窟的現(xiàn)存最早、最直接的證據(jù)。
其二,應當是南宋王象之寶慶三年(1227)成書的《輿地紀勝》卷161《昌州》條中的記載:“寶峰山,在大足縣東三十里,有龕巖。道者趙智鳳修行之所?!睋?jù)此可知,寶頂山曾名“寶峰山”。寶頂在諸山中并非高大險要之名山,其所以載入王書,一以龕巖造像名,一以趙智鳳名。時趙智鳳68歲。此雖短短23字,卻是現(xiàn)存最早、也是傳世文獻中唯一關于趙智鳳的記載?!遁浀丶o勝》為南宋全國性的地理名勝之作,雖成書比宇文屺詩跋晚四年,收集材料當更早。兩記載相互印證,可證趙智鳳經(jīng)營寶頂不虛。
其三,應當是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承直郎昌州軍事判官席存著的銘文。殘碑存小佛灣七佛龕壁中下部,現(xiàn)僅存“承直郎”三字?!肚〈笞憧h志·隱逸仙釋》載殘文106字。嘉慶大足知縣張澍游寶頂時尚見漶壁文,在其《后游寶頂山記》中云:“就存字繹之,乃系趙本尊智鳳事實也?!笨勺C《乾隆大足縣志》所載。全文云:“趙本尊名智鳳,紹興庚辰年(1160)生于米糧里之沙溪。五歲入山,持念經(jīng)咒;十有六年,西往彌牟。復回山修建本尊殿,傳授柳本尊法旨。遂名其山日寶鼎。舍耳煉頂報親,散施符法救民。嘗垂戒日:‘熱鐵輪里翻筋斗,猛火爐中打倒懸……’嘉熙年間(1237~1240)承直郎昌州軍事判官席存著為之銘?!?/p>
據(jù)此,趙智鳳人稱“趙本尊”,傳承的是柳本尊的教法。曾“舍耳煉頂”,與柳本宗相似而無十煉之多;主要的宗教活動是“散施符法”。文末“嘉熙”以下19字為《乾隆大足縣志》的敘述。據(jù)席存著銘,趙智鳳在寶頂山傳柳本尊法旨而著名是毫無疑問了。一般而言,“為之銘”之“銘”當為“銘志”,即刻于墓碑的文字。如此,則嘉熙時趙智鳳去世,則其生年為公元1160到1237~1240年間,即其享年在78~81歲之間。陳明光先生認為趙智鳳卒年在“淳祐九年(1249)后”,享年九十余,可參考。即使按保守的前說,趙智鳳享年八十左右,在寶頂營造大小佛灣也有約五十年之久。
二 相關文獻證明
大佛灣7號妙智寶塔下壁,摩崖作匾形,篆書橫題“毗盧庵”三字,署“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魏了翁書”。29號圓覺洞甬道左壁有豎刻三字“寶頂山”,署“臨邛魏了翁書”。魏了翁(1178~1237),四川蒲江縣人,慶元五年(1199)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宋史》有傳。陳明光先生據(jù)碑署銜考明題壁時間為嘉定十六年(1223)。
大佛灣4號廣大寶樓閣圖下壁,摩崖作匾形,楷書橫題“寶頂山”三字,署“朝請大夫權尚書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杜孝嚴書。杜孝嚴,安岳人,與魏了翁同為蜀人且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何時題書,無確證。魏了翁署銜中有“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杜孝嚴署銜中有“兼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時二人為同事。陳明光先生疑二人同時“題書”是對的。二人題刻的位置隔5號華嚴三圣龕、6號舍利寶塔遙相對應,匾形、字數(shù)、大小均相仿佛,可以推定杜、魏書同時,即嘉定十六年(1223)。
大佛灣14號毗盧洞門上摩崖作匾形,楷體橫書“毗盧道場”,署“朝散郎知重慶軍府事姚夫恭書”。重慶前名恭州,因為是光宗潛邸,光宗即位后升為府。其匾應與毗盧洞的雕造同期,當在光宗即位(1190)之后,趙智鳳去世前(1237~1240)。
在29號圓覺洞甬道右壁魏了翁書“寶頂山”三字之左上方,楷字豎刻三行六字“報恩圓覺道場”,字大小與“寶頂山”字仿佛而微小,字間略密;署“朝散大夫知昌州軍事借紫覃懷孝浚崗書”,比魏署亦略小。覃懷孝知昌州時間無考,昌州宋末廢,字為南宋刻無疑。根據(jù)其與魏字的關系,當在魏書“寶頂山”三字之前即公元1223年略前。進甬道,左壁先是覃懷孝字,然后略低才是魏了翁字。魏字后書,字少,因此寫得略低,略大,略疏。因此“報恩圓覺道場”六字與“寶頂山”三字布局甚為協(xié)調(diào)。
圓覺洞甬道右壁上方,隸字橫刻“寶巖”二字,署“朝散郎直秘閣潼川府路(漶)知瀘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漶)”。重和元年(1118)升檀州為潼川府,是此題刻的上限。“寶巖”二字甚大,堪與對面的“報恩圓覺道場”六字等相平衡。筆者認為此三字的題刻亦當在“寶頂山”(1223)三字之前,與“報恩圓覺道場”六字的題刻時間不應相距過遠。
小佛灣5號毗盧庵,是小佛灣的主要洞窟。毗盧庵正壁之背,即毗盧庵洞外后壁,為《釋迦舍利寶塔禁中應現(xiàn)之圖》碑。碑中心刻舍利寶塔,兩側各刻一豎長方框,左云“釋迦如來涅槃至辛卯紹定”,右續(xù)云“四年得二千乙百八十年”。其中的“紹定四年”(1231)為此碑在小佛灣的刻石之年。
以上南宋時直接、相關文獻都說明,趙智鳳在大足寶頂數(shù)十年刻石鑿窟聲名遠播。所以有學者說“關于寶頂山石窟的開創(chuàng)年代問題,目前缺乏宋代的文獻可資斷代”,認為“在趙氏之前,宋代大佛灣已有鑿巖造像”是缺乏根據(jù)的。上述文獻遍布大佛灣東西,多有刻在作者認為在趙智鳳建窟前“已有”的大佛灣東頭。如4號宇文屺詩跋、“寶頂山”、7號“毗盧庵”、14號“毗盧道場”等,都在東頭,而且有的還和西頭是同時,甚至同一人所題。自然,有論者認為寶頂山造像“開創(chuàng)于唐”也是缺乏根據(jù)的。
三 寶頂石窟證明
關于此,已有許多論述,此不能細論。概括起來,可列為以下幾條。
1 大佛灣全部宋代造像無重復,內(nèi)容互有聯(lián)系,風格大體相似,均無造像題記,當為有統(tǒng)一規(guī)劃之作。
大佛灣宋代造像有1號下山猛虎、2號護法神像、3號六道輪回圖、4號廣大寶樓閣、5號華嚴三圣、6號舍利寶塔、7號妙智寶塔、8號千手觀音、9號舍利塔、10號太子行化圖(不清)、11號釋迦涅槃圖、12號太子降生、13號孔雀明王經(jīng)變、14號毗盧道場、15號父母恩重經(jīng)變、16號雷音圖、17號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變、18號觀經(jīng)變、19號鎖六耗圖、20號地獄變、21號柳本尊行化十煉圖、22號十大明王、27號柳本尊成正覺像、28號獅子、30號牧牛頌圖等。這不但與許多石窟常常是同一題材重復修造、前后差異較大、無統(tǒng)一規(guī)劃不同,也與近在咫尺的大足北山石窟形成明顯的對比。這個統(tǒng)一規(guī)劃者,非趙智鳳莫屬。
2 從建筑角度看,為了使雕刻崖面堅固,大佛灣全部造像,深龕與淺龕相間布局。如8號大龕千手眼觀音兩旁,6、9號是由地及頂?shù)姆叫沃鶢畹膶毸?。凡此,也可以看出有統(tǒng)一規(guī)劃。
3 現(xiàn)存小佛灣造像內(nèi)容也基本無重復。如有1號祖師法身經(jīng)目塔、2號七佛壁、3號報恩經(jīng)變洞、4號佛壇龕、5號毗盧庵洞、8號金剛神龕、9號灌頂井龕以及維摩頂?shù)?,也是?nèi)容之間有聯(lián)系,統(tǒng)一規(guī)劃之作。
4 大小佛灣互有聯(lián)系。如大、小佛灣均有毗盧庵、華嚴三圣、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變、父母恩重經(jīng)變、地獄變、柳本尊行化十煉圖等。有些造型、構圖相似,如柳本尊行化十煉圖、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變等。有些可以互相補充,如小佛灣有祖覺撰《唐柳本尊傳》碑,其文可與大佛灣柳本尊行化十煉圖中文字相互印證;如小佛灣祖師經(jīng)目塔上的文字、圖像等,可以成為解讀大佛灣一些內(nèi)容的鑰匙。寶頂大小佛灣之外的一些造像與大小佛灣也有聯(lián)系。
責任編輯 梁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