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嚴重失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的重要障礙#65377;加強大學學術組織建設是提升學術權力的有效途徑#65377;針對當前進行的校院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科學設置適應校院兩級管理的基層學術組織,合理構建跨學科矩陣化的學術組織運行體系,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學術管理制度等建議以加強大學學術組織的創(chuàng)新#65377;
關鍵詞:大學;校院兩級管理;學術組織制度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高等學校的規(guī)模#65380;結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高校內部管理幅度逐步加大,辦學資源出現結構性緊張#65377;部分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開始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校#65380;院(學系)兩級管理,從而進一步理順了校院關系,賦予了學院更多的人#65380;財#65380;物自主權,提高了學院的辦學積極性#65377;但是,這種改革主要是基于對行政權力的內部結構治理,而伴隨著行政權力在大學治理中占據中心的位置,學術權力的治理開始逐漸地被推向大學治理的邊緣#65377;學術權力邊緣化以后,大學就很容易演變?yōu)檎蔚母接?65377;筆者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組織制度的缺乏,加強學術組織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重要#65377;
一#65380;科學設置適應校院兩級管理的基層學術組織
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改變了傳統(tǒng)的?!骸怠萄惺叶嗉壍男姓芾砟J?65377;學院作為一級辦學主體,院下設的系或教研室一般不設行政級別,不作為一級行政管理組織#65377;這種管理模式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理順了校院關系,改善了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提高了管理效率#65377;但是,學院下設的系#65380;教研室由于不是一級行政管理機構,其權利的分配與工作的運行往往比較模糊,學系與專業(yè)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也相互交叉#65377;當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以知識傳遞為主導的#65380;按照行政的科層制的模式來設置和管理學系與教研室,即“?!骸怠萄惺摇彼募壒芾砟J?65377;這種管理體制,不僅違背了校院改革的初衷,也不符合教育教學運行規(guī)律,人為增加的組織管理層次,必然會犧牲行政效率,挫傷基層學術組織負責人的積極性#65377;要充分發(fā)揮基層學術組織的功能,需要在進一步轉變觀念和管理運行機制的同時,科學合理設置基層學術組織#65377;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設置模式可以參考#65377;
1﹒“學院—學科(專業(yè))”管理模式#65377;即在學院下不設學系,直接由學科#65380;專業(yè)代替學系作為基層教學研究的學術組織#65377;教師人人進學科,歸屬學科管理,學科是教師的家;教師根據研究任務匯聚在不同的平臺,成為知識產出的團隊,任務是學科制運行的核心要素;不同的平臺為研究任務提供支撐環(huán)境#65377;學校實行學科制組織后,學校自身則立足于宏觀調控#65380;協調和監(jiān)督,成為“決策中心”;學院負責具體的教學工作的展開與協調,成為學校與學科聯系的“橋梁”;學校將部分管理權力(規(guī)劃權#65380;人事權#65380;資源分配權#65380;質量控制權等)下放給學科,學科是擁有一定權力和職責的實體,負責教學#65380;科研和行政管理,是學校的基層“管理中心”#65377;[1]根據需要,每個本科專業(yè)成立相應的專業(yè)建設委員會(或小組),每個專業(yè)遴選一個本科專業(yè)帶頭人,給予一定的待遇,明確職責,由專業(yè)帶頭人負責組織制訂教學計劃和專業(yè)建設事宜#65377;有博#65380;碩士點的學科,每個學科遴選一名學科領銜人,由學科領銜人負責組織本學科的建設和本學科基礎平臺的建立#65377;
2﹒“學院—系”管理模式#65377;根據管理幅度理論和組織層次扁平化的要求,基層學術組織的層次也不宜超過三級#65377;因此,這種模式取消了教研室建制,將教研室升格為系,或將教研室的性質和功能上移至學系#65377;學校是獨立的法人,學院是辦學主體,是教學科研活動的“前線指揮部”,直接處理教學科研工作和相關的行政事務#65377;系是辦學的基本單元,為最基層的教學科研學術組織#65377;
3﹒“學院/學系/研究所—教研室”管理模式#65377;目前,我國部分研究型大學采用了這種模式,學校下屬的學院#65380;學系#65380;研究所并存,模糊這一層次的行政級別#65377;但是這種模式在確定機構建制,理順隸屬關系時存在一定困難#65377;淡化高校學術組織的行政級別,雖然符合趨勢,但是取消學院這一辦學實體的行政級別,可能會對基層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組織的有效運作帶來消極影響#65377;[2]
二#65380;合理構建跨學科矩陣化的學術組織運行體系
所謂“大學學術組織”,是指大學中以促進學術發(fā)展#65380;提高教研水平為目的,主要由學校各個學科#65380;專業(yè)的專家學者代表組成,根據教學和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知識的權威性,對學術事務具有咨詢#65380;審議#65380;評定#65380;決策等管理權力的學術團體#65377;[3]在我國,大學學術組織主要有學術委員會#65380;學位評定委員會#65380;職稱評審委員會#65380;成果評定委員會#65380;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等#65377;目前,各高校在校一級均設立了相應的學術組織,少的也有10個左右,多的達20—30個#65377;院系也對應設立了分委員會或專家小組#65377;設立了這么多的學術組織,學術權力理應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為何學術權力邊緣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呢?我們認為,一是當前的校級學術組織還帶有比較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各大學設立的委員會的基本組織原則與科層組織的原則類似,它不是學術同行自發(fā)組成的學術團體,其權力也是一種結構化#65380;正規(guī)化的權力#65377;二是學術組織的人員組成結構不合理#65377;校長#65380;處長#65380;院長占80%以上,單純的教學科研人員所占的比例極少#65377;而且各學術組織的成員交叉十分嚴重,一個人擔任幾個以上的學術組織成員是常事,學術組織的負責人也是千篇一律的校領導#65377;在基層,教授一般很少有機會介入各層次的決策咨詢過程#65377;盡管院長#65380;處長常常是學術上的權威,但作為校長執(zhí)行權力的代表,不大可能關注其他教師的意見#65377;因此,學術會議成了處級干部會議,委員會成員也是當代表不當專家,為各自的管轄范圍爭取利益#65377;學術力量缺乏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和保障#65377;三是很多委員會的職能偏離了學術的軌道,很多情況下是對院系學科評議專家組評議結果的審批#65380;平衡#65380;名額控制和政策傾斜等等,而不是評價其學術水平,甚至還有外行評內行的現象#65377;而構成學術權力的基礎應是專家的學術專長,學術權力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也是來源于成員的專業(yè)水平和學術能力#65377;在當今“巨型大學”組織中,學科交叉日益頻繁,學術人員數量大大增加,由所有學術人員集體協商進行學術決策已經不太可能,由少數人組成的委員會又存在上述弊端,院系的學術組織又很難體現其權威性和公正性,按照學科群組建矩陣化的學術組織就成為現實的選擇#65377;
從學科發(fā)展史來看,大學學科發(fā)展經歷了不斷分化的過程,形成了由點到線的樹狀化結構;20 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學科統(tǒng)合發(fā)展趨勢,大學學科發(fā)展的樹狀化態(tài)勢發(fā)生了轉折,日漸形成由線到面的網狀化學科結構#65377;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知識創(chuàng)新進程的加快,院系劃分的進一步細化,學科演變開始出現多向交融和新興涌現的趨勢#65377;學科交叉更加頻繁,單純局限于某個學科領域,很難形成有效的#65380;新的科研增長點#65377;大學集教學#65380;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于一身,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知識創(chuàng)新的主體#65377;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證實,在各個學科之間的空隙中最容易發(fā)現新問題,產生新成果,形成新學科#65377;大學教師既歸屬于一門學科,又歸屬于一所特定的大學或學院#65377;從機構設置來說,縱向有校#65380;院#65380;系等之劃分,橫向有各種研究所#65380;研究中心#65380;課題組#65380;項目等,是一種多重矩陣身份#65377;因此,我們提出構建跨學科大學學術組織運行體系的設想#65377;
1﹒建立多學科型#65380;流動型和協作型的跨學科學術組織運行體系#65377;這個跨學科學術系統(tǒng)盡量減少人為的學術分割,弱化學科組織嚴格的界限,保證代表不同知識門類的多學科之間的有效交流與合作#65377;不將學術組織成員固定在某一學科或專業(yè)范圍內,各學術成員可以在學科組織之間自由流動,可以使科研和教學設施在整個跨學科學術系統(tǒng)中充分共享#65377;[4]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功能定向的跨學科計劃#65380;實驗室#65380;研究中心#65380;研究所#65380;課題組#65380;跨學科研究協會等學術組織,如哈佛大學豪澤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是一個以非營利組織為核心開展相關研究的獨立跨學科學術機構,研究領域涉及商業(yè)#65380;法律#65380;教育#65380;神學#65380;公共衛(wèi)生#65380;醫(yī)藥#65380;設計#65380;人文和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跨11個學科,其跨學科性#65380;目標導向性和平臺化都很明顯#65377;[5]
2﹒建立以某一學科(群)為主體的學術組織體系#65377;以學科群(樹狀化結構)為基礎,按研究問題需要,以不同的集合方式將學科群連接形成跨學科網狀化學術組織#65377;如名古屋大學設立的工學研究部#65380;理工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等#65377;
3﹒建立將跨學科研究與跨學科教育有效結合的組織運行體系,在跨學科研究和開發(fā)過程中,促進跨學科人才的培養(yǎng)#65377;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在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同時,注重開展跨學科教育,從而培養(yǎng)出高層次#65380;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65377;嚴密而靈活的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教育體系,是保證跨學科大學高效運行的基礎#65377;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設立的MIT課件開發(fā)中心(Open Course Ware)的覆蓋面已經達到五大學院共1100門課程,其制作材料全部對外免費提供,充分發(fā)揮了教學資源交流平臺的功效#65377;[5]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和參與體系,充分發(fā)揮跨學科研究的社會服務功能,實現產學研互促共進,推動跨學科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65377;
三#65380;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學術管理制度
學術組織的建立并不等于健全,如果只是走形式#65380;空架子,學術組織形同虛設#65377;學術權力的提高的具體實施要通過組織制度的建設來實現#65377;當前出現的行政權力泛化和學術權力的弱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組織制度的保證#65377;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及科研機構中的學術管理制度仍具有比較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這不僅抑制了學術的自由#65380;學術的發(fā)展,也背離了國際學術慣例,從而產生了大量不正常現象,這也說明我們現行的學術管理制度含有嚴重的設計缺陷#65377;當我們對各種學術不良行為進行道義譴責#65380;憤怒聲討的時候,更應該進行深層次的制度分析,對現行的學術管理制度進行改革#65377;
強調學術自由的同時,必須強調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65377;學術自由是有限度的,它一般僅限于大學的教師#65377;正如《國際高等教育百科全書》(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中所界定的,學術自由是教師在其學科領域內的自由,享有學術自由的教師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如教授必須以“嚴格的自我要求和知識分子的誠實來追求知識”,“教授有責任完全準確地報告其研究結果”,“在公共場合不得以其所在學校代表身份發(fā)表言論”等[6]#65377;任何權力都需要制約#65377;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一樣,需要程序的約束,不僅要使其保持在合理行使的限度內,而且要使它沿著規(guī)范性和程序性的軌道來運行,以避免學術權力行使過程中的絕對性#65380;無序性和隨意性#65377;
高等學校組織間的運行,要按照學術組織的規(guī)范,不能照搬照抄行政組織的結構#65377;學術組織建立的同時要有明確的職權范圍#65380;議事規(guī)則#65377;議事規(guī)則是學術組織公正性#65380;權威性#65380;民主性的基本保證,有利于暢通言論,發(fā)揚民主#65377;應當增加對于評審過程中的不公正行為的處罰的具體內容,并詳細規(guī)定哪些行為是不公正行為,應當如何處罰,對于不公正的行為確立法理上的依據#65377;學術組織的權限是對其工作范圍和工作內容的說明,有助于確立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標#65377;學術管理制度的完善與健全,其意義不僅在于使該制度更加科學#65380;合理和公正,更重要的還在于可以在學術界形成合理的學術制度和學術規(guī)范,對良好學術風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65377;
參考文獻:
[1]宣勇,張金福﹒學科制:現代大學基層學術組織制度的創(chuàng)新[J]﹒教育研究,2007(2):33—37﹒
[2]季誠鈞﹒論大學學術組織的創(chuàng)新[J]﹒教育評論,2003(4):20—22﹒
[3]李春梅﹒大學學術管理組織的概念#65380;特性和職能[J]﹒現代教育科學,2005(3):12—15﹒
[4]張偉,鄒曉東﹒現代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新型模式研究——名古屋大學的流動型教育和研究系統(tǒng)(編譯)[J]﹒比較教育研究,2003(6):20—24﹒
[5]陳麗璘﹒美國著名大學研究型大學獨立跨學科學術機構的研究與借鑒[J]﹒現代教育科學,2007(1):12—15﹒
[6]Asa S,Knowses﹒(1997)﹒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ol﹒4﹒California: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