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識《河南教育》純屬一種偶然。那是2000年春天的一個上午,我一進辦公室,就見同事們在興奮地傳閱《河南教育》,說是同事小趙在上面發(fā)了文章。多年來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什么事都想問個究竟。因此,等同事們走后,我靜下心來很認真地看了那篇文章,同時也特別留意了發(fā)表該文的《班主任談叢》欄目的風格。欄目的貼近現(xiàn)實和自由氣氛深深打動了我,我忽然產生了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想想也是,一本雜志,如果能讓人很容易地記住,一定是因為她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色欄目。
2000年4月的一天,我把給高三學生所作的考前輔導《鼓足信心之帆》,作了進一步整理后寄給了《河南教育》《班主任談叢》欄目。不久,就接到了桑園編輯的電話,他說我投給他們的這篇稿子寫得很好,準備在第6期刊用,并鼓勵我今后多寫點班級管理方面的文章。隨后,我又寫的兩篇文章,分別發(fā)表在當年第9期和第12期上。臨近2001年元旦的時候,桑園編輯打電話給我,詢問欄目在學生當中的反應,并就一些話題和我進行了交流。他說以后我若在一線教學和管理中發(fā)現(xiàn)有好的話題,可以提供出來讓大家共享。我和《河南教育》就這樣牽手了。
隨即我便成為《班主任談叢》欄目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從2000年到2002年,我一共為這個欄目寫了近20篇文章。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這些小文章很難寫,但很有意義。我知道,作為一個后學生時代的青年人,實際上我是在用自己曾經的經驗或教訓,給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一個醒,使他們在面對成長中的煩惱和學習中的困惑時,不至于慌亂和迷失。這些文章刊出以后,我的筆友多了起來,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網友開始通過QQ與我交流,他們在班級管理上的一些做法或設想,使我不斷獲得新的啟發(fā)。
2002年底,我又接到了桑園的電話。因為彼此已經很熟悉了,我們這次聊了很長時間,最后他邀請我關注一下《心靈點擊》,看能否給這個欄目寫些文章。我覺得這個欄目比較有意思,就答應下來。之后,我研讀了新近兩年的《河南教育》,覺得《心靈點擊》的確是一個很超前也很有創(chuàng)意的欄目。因為當時,關注教師心理健康正在成為社會的一個熱點,這個欄目的設立恰恰滿足了廣大教師的生活需求和閱讀期待。但與《班主任談叢》相比,它又有著鮮明的個性。首先是角度不同,一個是針對學生支招兒,一個卻是針對老師的心理進行輔導。其次在篇幅上也由原來的六七百字擴大到了幾千字,而且風格上更加細膩、更加感性,這對我而言,確實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好在我的文字功夫還算可以,又肯下工夫鉆研,慢慢地就漸入佳境,寫出了不少自認為精彩的稿子。
2004年,《心靈點擊》欄目的編輯換成了子君。雖然編輯調整了,但這并沒有影響雜志對我這個老作者的信任,與子君的合作和與桑園的合作一樣讓人感到愉快。子君的特點是機靈、家常、不見外。每逢節(jié)日,我總能收到子君發(fā)來的趣味短信。當然,我也經常收到子君從雜志社或從外地打來的電話,說某期稿子臨時調換,立等救場。我放下電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進入狀態(tài)。
說實在的,在《河南教育》這個為廣大教師精心打造的心靈舞臺上,我廣泛接觸了一線教師的困惑和苦悶,痛苦著他們的痛苦,幸福著他們的幸福。我用我的文字飛抵他們心靈的同時,也在不斷加深著與《河南教育》之間的感情。因為幾十篇文章不僅記錄了我與她一起走過的8年時光,同時也承載著我對她的一片真情。在寫稿期間,我結識了不少的編輯朋友,覺得他們不僅有見識、對工作高度負責,而且富有人情味。2002年,借助《河南教育》這個平臺,經由桑園力薦,我又輾轉加入了另一個圈子:河南省義務教育地方教材編寫組。在與華中師大的劉華山教授和安陽師院的陳錄生教授等合作編寫《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讀本》的那段日子里,我又涉足了一個嶄新的領域,體驗了一個跨學科學習的過程。對我而言,能有這樣的學習機會,當然得歸功于《河南教育》的編輯老師們。
2007年以來,《河南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觀——欄目多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視野更加宏大,視點更加靈活,并且注重了高度和深度。雖然現(xiàn)在寫稿少了,但我對《河南教育》那份朋友般的情懷卻始終沒有改變。閑暇的時候,我會習慣性地拿出一本雜志翻上半天,“聽聽”李鎮(zhèn)西走近學生心靈的藝術,“聽聽”朱永新的教育理想,或者“聽聽”程紅兵、毛榮富的作文教學。累了,就到閱讀廣場或園丁茶座坐一會兒,看看余秋雨、孫紹振、孔慶東正在侃些什么。除了我本人研讀外,我還把雜志上介紹的新理念、新方法推薦給我的同事們,讓他們也分享我的閱讀快樂。這樣做,與其說是一種關注,倒不如說是一種懷念,因為我確實是在懷念《河南教育》給予我的那些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