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替換的影響"/>
摘 要:“了1”和“過”是最常用的動態(tài)助詞。“了1”放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的實現,著眼于對現在的影響;“過”放在動詞后陳述過去發(fā)生的事件,與現在無關。正是這兩個時間點上看上去有明顯界限的詞,在一定條件下卻是可以相互替換的。本文將在解析“了1”語法意義的基礎上,用“過”替換作比較研究,探索與“了1”“過”系聯(lián)的動詞對替換的影響。
關鍵詞:“了1” “過” 替換 動詞的可持續(xù)性
一
現代漢語里有兩個表示時體意義的典型形態(tài)標志:“過”和“了1”。語言學界對于“過”的觀點較為統(tǒng)一,即
1.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的完畢和實現,動詞前可加副詞“已經”。如:“吃過飯再去?!薄摆s到那兒,第一場已經演過了?!?/p>
2.用在動詞后,表示過去曾經有這樣的事情,動詞前可加副詞“曾經”。如:“這本小說我看過?!薄叭ケ本┑氖滤姨崞疬^?!?/p>
我們把前者稱為“過1”,后者稱為“過2”。胡裕樹在《現代漢語》中認為:“過”是表示“經驗態(tài)”的動態(tài)助詞;戴耀晶(1997)也認為“過”是“經歷體”的標記?;诤?、戴兩位先生的觀點,加之“過1”和“過2”在語法位置和功能上的相似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把“過”定義為“經歷體”的標記。
關于“了1”,劉勛寧(1988)指出:“了1”用在動詞后不是表示動作的結束,因此不能用“完成體”來概括其語法意義。他主張把“了1”的語法意義概括為“實現體”的標志。我認為“實現體”的觀點是較有解釋力的,在一些語言現象中“完成體”的定義不能概括“了1”所能表示的所有語法意義,如:
(1)這個會開了1三天,再有兩天就結束了。
(2)第二天生意不錯,可是躺了1兩天,他的腳脖子腫得再也抬不起來。
對“過”和“了1”的個體研究已經非常成熟。張曉鈴(1986)指出 “過1”和“了1”能替換使用,而且基本意思不變。如:
(3)吃過1飯了。
(4)吃了1飯了。
“過2”和“了1”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替換使用。如:
(5)去年我們游覽過2長城。
(6)去年我們游覽了1長城。
“過”和“了1”都表示已經歷,只是經歷的程度,遠近不同。在很多句子里,這三個詞可以相互替換。留學生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也發(fā)現很多句子中的“了1”可以用“過1”或者“過2”來替換。于是他們忽略了“了1”和“過1”“過2”語法意義的差異性,把這三個詞等同起來,認為可以用“了1”的地方就可以用“過1”或者“過2”替代。如:
(7)明天下午下了1課我就去醫(yī)院看她。*明天下午下過2課我就去醫(yī)院看她。
(8)他從香港給我?guī)砹?sub>1一件禮物?!偎麖南愀劢o我?guī)磉^1一件禮物。
顯然,替換以后句子的意思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甚至不能夠成立。于是他們提出疑問:哪些句子中的“了1”可以用“過1”“過2”替換,哪些又不可以呢?
筆者認為“了1”和“過1”“過2”的替換是有條件的。首先與動態(tài)助詞本身的語法意義密切相關?!敖洑v體”和“實現體”在時間結構上表現出來的差異,使得這三個詞的內涵有了很多交叉之處,從而使得“了1”和“過1”“過2”的替換使用成為可能。其次,與“了1”和“過”系聯(lián)的動詞是否為可持續(xù)性的密切相關。一些語法書指出:“‘動+過’所表示的動詞不能持續(xù)到現在,‘動+了1’所表示的動作卻能持續(xù)到現在?!边@里所說的“持續(xù)”除了與“了1”和“過1”“過2”的語法意義有關,當然也與動詞有關??梢詺w結為動態(tài)助詞的不同,也可以歸結為動詞的不同。關于前者的研究已經有過一些,本文在解析“了1”語法意義的基礎上,用“過”替代作比較研究,探索與“了1”“過”系聯(lián)的動詞對替換的影響。
孔令達(1985)按照“過1”和“過2”的能力把動詞分為四類:反復性的詞(看、聽、抓、跌)、狀態(tài)動詞(感動、同情、傷心、希望)、一次性動詞(死)、判斷評價動詞(認為、可能、應當、等于),并詳細討論了四類動詞的語義特征和語法特點。馬慶株(1981)在《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一文中把與時量賓語所指的有關動詞分為四類:非持續(xù)性動詞(死、成立、丟)、持續(xù)但不具備[完成]語義特征的動詞(站、病、想)、持續(xù)且具備[完成]語義特征的動詞(看、修、拉)、具有[持續(xù)][完成]語義特征,同時不僅可以表示動作而且可以表示狀態(tài)的動詞(掛、貼、蓋)。
二
為了方便本文研究,且保證詞匯分類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綜合孔、馬兩位先生的觀點,我們采用以下的分類方法。
下面本文將按照上述的分類方法,逐個探討每類詞匯中“過”和“了1”替換的可能性,并總結可以替換的規(guī)律。
(一)關系動詞:是、叫(稱謂義)、姓、當作、成為、像、等于、屬于
關系動詞中除了“叫”“姓”有時可以帶“過”“了1”外,一般都不能帶“過”“了1”。如:
(9)我都姓了1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
*我都姓過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
(10)叫了125年的“東風”為何一朝化作“知青”?
*叫過25年的“東風”為何一朝化作“知青”?
兩組句子中的“了1”都不能用“過”替換。語境下“動詞+了1”所表示的動作能持續(xù)到現在,而“動+過”所表示的動作不能持續(xù)到現在,不符合語境所要表達句子的意思,因此不能替換。
張曉鈴(1986)指出,“動+了1”所表示的動作可能持續(xù)到現在,也可能不持續(xù)到現在;其動作的結果有可能持續(xù)下來了,也可能未持續(xù)下來。由此我們可以檢驗“關系動詞+過”的句子中的“過”,是否可以用“了1”替換。如果可以替換,即可說明語境下“關系動詞+了1”所表示的動作不持續(xù)到現在,表示曾經有過的狀態(tài)。
(11)我也姓過一回唐的。*我也姓了1一回唐的。
(12)手機也叫過大哥大。 *手機也叫了1大哥大。
可以發(fā)現語境所要表達的“曾經”義無法用“關系動詞+了1”來表達。
我們可以看到:關系動詞除了“叫”“姓”,一般都不能帶“過”和“了1”。即使此類動詞帶“過”和“了1”時,表示的語法意義是對立的,不可以同義替換。
(二)狀態(tài)動詞
A.病、餓、聾、瞎、醉、醒、困
B.知道、明白、懂、放心
C.認識、知道、了解、誤解、相信、忽視、輕視
D.喜歡、討厭、愛、恨、想(念)、氣、嚇、懷疑、認得、忽視、愛護
E.希望、記得、擔心、操心
1.狀態(tài)動詞除了“知道、認識、認得、愛護、希望、記得”不能帶“過”以外,其他動詞都能帶“過”,表示曾經有過的狀態(tài)。
2.A、B、C類動詞的施事或受事位于動詞前,動詞后面可以帶了1+2表示新的情況變化,即變到動詞所表示的狀態(tài),并且持續(xù)。動詞后面也可以帶“過”,表示曾經有過的狀態(tài),但動作所表示的狀態(tài)沒有持續(xù)下來。前者著眼于現在,后者著眼于過去。因此,在這樣的主題句中,“過”和“了1”不可以替換。如:
(13)爺爺的眼睛瞎了?!贍敔數难劬ο惯^。
(14)這件事我知道了。*這件事我知道過。
(15)這一帶他已經熟悉了1。 (“已經”和“了1”搭配) 這一帶他曾經熟悉過。 (“曾經”和“過”搭配)
3.D類動詞后面不能帶“了1”。有的動詞后面必須要帶賓語或者補語之后,才可以帶“了2”,表示某種變化。如:
(16)我有點想家了2。
(17)孩子討厭去幼兒園了2。
這類動詞后面除了“認得”“愛護”以外都能帶“過”,表示曾經有過的狀態(tài)。如:
(18)小弟,你可把姐姐想死了2。
(19)我從來沒有懷疑過他。
4.E類動詞一般不能帶“了1”,但是可以帶“過”:
(20)*我希望了1去國外留學。
(21)*他走了以后我們擔心了1+2。
(22)這點我從未擔心過。
總之,狀態(tài)動詞后的“過”和“了1”一般都不可以替換,但是當動詞后面帶時量賓語或動量補語時,“過”和“了1”就可以替換。如:
(23)來中國以后,他病了1幾天。來中國以后,他病過幾天。
(24)我跟他的朋友了解了1幾次他的情況。我跟他的朋友了解過幾次他的情況。
(三)非持續(xù)性動詞
死、丟、到、來、去、回、走(離開義)、離開、完、沒、跑(逃跑義)、斷、塌、垮、散(會,解散義)、溜(走)、掉、熄、滅、敗、勝、失敗、遲到、出發(fā)、出現、發(fā)現、爆發(fā)、發(fā)生、畢業(yè)、結婚、離婚、分手、分別、告別、啟程、提拔、批準、開始、結束。
非持續(xù)性動詞表示的動作或變化是一瞬間就完成了的,動作變化的開始點和結束點是重合的,也叫“瞬間動詞”。非持續(xù)性動詞后常常帶時量賓語,時量賓語只表示動作或變化完成以后經歷的時間。
1.非持續(xù)性動詞后可以帶“了1+2”,表示動作完成,完成后狀態(tài)仍保持。如:
(25)爺爺死了1+2。
(26)錢包丟了1+2。
(27)房子塌了1+2。
2.除了“畢業(yè)、走、開始、結束”外,非持續(xù)性動詞都可以帶“過”,表示動作或情況曾經有過的狀態(tài)。如:
(28)小李來過。
(29)這種情況以前發(fā)生過。
我們可以看出,了1+2不可以用“過”替換,因為說話者觀察的時間點完全不同。前者觀察的時間點是現在,后者觀察的時間點是過去。
“非持續(xù)性動詞+了1”后常帶時量賓語,表示動作的完成。時量賓語表示動作完成后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如:
(30)他來了1三天?!麃磉^三天。
(31)錢包丟了1一個星期?!X包丟過一個星期。
(32)會議結束了1兩天了2?!?會議結束過兩天了2。
(33)我畢業(yè)了1一年多了2。→*我畢業(yè)過一年多了2。
(*注:“勝、敗”一般不能帶這類時量賓語。)
用“過”替換以上例句中的“了1”之后,顯然,非持續(xù)性動詞后“過”和“了1”的替換是有條件的。下面本文將圍繞非持續(xù)性動詞的特點,例舉“死”一詞,分析這類動詞后“過”“了1”替換的條件。
(34)十八年來,他的養(yǎng)牛場沒病死一頭牛?!四陙?,他的養(yǎng)牛場沒病死過一頭牛。
(35)他聽說這山上死了1好多人?!犝f這山上死過很多人。
(36)因此愛爾蘭便傳說那個山峽里曾死了1一個音樂家?!虼藧蹱柼m便傳說那個山谷里曾死過一個音樂家。
“死”是非持續(xù)性動詞,這個動作是一次性的,表示“死”的結果是不可重復的。上面例(34)(35)(36)三組存現句中,除了否定句式,“了1”和“過”都可以替換,描述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動作完成后,“死”的狀態(tài)一直保留至今。一個人在做“死”這個動作時,他只能試圖去做。但結果可以是已經死了,也可以是“未死”?!耙呀浰懒恕钡臅r候,一般用“死+了1”表示“死”的狀態(tài)的實現。“未死”的時候,“死”的動作變成了一種經歷,表示過去曾經發(fā)生的事情,用“死過”或者“死了1”來表達。用“死了1”時,后面一定要加上動量補語(一回、一次)計數這種經歷的次數。如:“死了1一次”“死了1一回”。
當“死”后帶動量補語時,動態(tài)助詞“過”和“了1”可以替換,表示想死而未死的經歷?!八肋^”后面一般也會帶動量詞,有時常常因為交際方便或此類交際信息不重要而省略。如:凍過、餓過、死都死過(一次),就是沒有忘記祖國。
當“死了1”后加時量賓語(一天、一年)時,時量賓語往往表示“死”的動作實現后,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這時表示“想死而未死”的“死過”就不能替換“死了1”。
(37)剛死了1一天就火化了。*剛死過一天就火化了。
(38)已經死了1三天了。已經死過三天了。
由上可以總結得出非持續(xù)性動詞后“過”和“了1”替換的條件:
①“V+了1+時量賓語”的句式中“了1”和“過”可以替換,“V+了1+時量賓語+了2”的句式中“了1”和“過”不可以替換;
②存在句中“了1”和“過”可以替換;
③動量補語前“過”和“了1”可以替換。
(四)持續(xù)性動詞
1.強持續(xù)性動詞
A.笑、哭、當、忍、握、追、跟、跟隨、哆嗦
B.站、坐、躺、睡、蹲、跪
C.抱、舉、背、拿、帶、端、抬
D.逼、催、湊合、攙,盯,扶、跟、拉、摟、陪、望、指
E.等、歇、重復、擔任、兼、記、打量、養(yǎng)(飼養(yǎng))、養(yǎng)活、張羅、琢磨、管、堅持、玩、攢、嘮叨、流行、用、占
F.保持、保留、保存、惦、惦記、躺、避、慣(孩子)、盼、折磨、照顧、注意、關心
強持續(xù)性動詞只有一個計時起點,總表示持續(xù)的動作行為。這類動詞后常常帶時量賓語,表示動作行為持續(xù)的時間長度。
1)強持續(xù)性動詞中“笑、哭、睡”可以單獨帶“了1+2、過”成句。如:
(39)孩子睡了1+2。
(40)她哭了1+2。
(41)老師笑了1+2。
“動詞+了1+2”表示動作的實現以及實現后狀態(tài)持續(xù)至說話點。把“了1+2”換成“過”:
(42)孩子睡過。
(43)她哭過。
(44)老師笑過。
“動詞+過”表示動作曾經發(fā)生過。二者著眼的時間沒有交叉之處,因此這里的“了1+2”和“過”不可以相互替換。
2)“當、擔任、兼職”可以以“動+了1+賓語”的形式成句,表示動作的實現以及實現后狀態(tài)持續(xù)。如:
(45)老王當了1科長。
(46)他兼了1大學校長。
(47)李老師擔任了1我們班主任。
也可以以“動+過+賓語”的形式成句,表示動作曾經發(fā)生過。如:
(48)老王當過科長。
(49)他兼過大學校長。
(50)李老師擔任過我們的班主任。
同樣,這里的“過”和“了1”也不可以替換。
3)其它動詞不能單獨帶“了1、過”成句,一般要帶時量賓語。
強持續(xù)性動詞后帶“了1、過”,再帶時量賓語,時量賓語一般表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如果句尾再帶“了2”,時量賓語表示動作從開始一直持續(xù)到說話時的時間長度,而且動作或狀態(tài)到說話時還在持續(xù)。如:
(51)病人躺了1一會兒?!∪颂蛇^一會兒。
(52)我歇了1一個小時?!倚^一個小時。
(53)那人等了1二十分鐘?!?那人等過二十分鐘了。
(54)那房子他占了1三個月了?!?那房子他占過三個月了。
例句中,上例四句句意相同,都指發(fā)生在說話前的某種經歷;例(53)(54)即“V+過+時量賓語+了2”這個句子結構不能成立。可以得出:強持續(xù)性動詞后的“過”、“了1”一般都不可以替換,只有在“V+過/了1+時量賓語”后面,“過”和“了1”替換,才能保證句義基本不變。
2.次強持續(xù)性動詞
A.關、開、鎖
B.掛、放、擱、插、擺、裝、捆、藏、鑲、停
C.寫、畫、貼、栽、種、盛、鋪、拿、存、刻、扣、夾
D.穿、戴、披、涂、抹、系、扎、梳、染、鑲(牙)
馬慶株在《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中,把次強持續(xù)性動詞和弱持續(xù)動詞統(tǒng)稱為弱持續(xù)性動詞,其中“看類”,即我們所說的次強持續(xù)性動詞,“掛類”是弱持續(xù)性動詞。為了方便本文討論,我們還是分為次強持續(xù)性動詞和弱持續(xù)性動詞兩類討論。
次強持續(xù)性動詞都可以帶“了1”,表示動作實現;也都可以帶“過”,表示曾經發(fā)生過的動作。因此,一般來說“了1”和“過”是不可以同義替換的。
由于次持續(xù)性動詞是間于強持續(xù)性動詞和弱持續(xù)性動詞之間的,“動詞+了1+時量賓語”時,既可以表示動作行為的持續(xù),又可以表示動作行為造成的狀態(tài)的持續(xù)。如:
(55)掛了1半天才掛上去?!?掛過半天才掛上去。
(56)我借了1一個月也沒借著?!?我借過一個月也沒借著。
(57)剛掛了1半天就摘下來了。→剛掛過半天就摘下來了。
(58)我向他借了1一個月的錢?!蚁蛩柽^一個月的錢。
例(55)中“掛了1半天”表示“掛”這個動作用了半天的時間,轉換之后表示讓掛上去的東西在那停留半天。用“過”替換上面四句中的“了1”,可以發(fā)現:例(55)(56)句都是不成立的。只有當動詞表示動作行為造成狀態(tài)持續(xù)的時間時,“了1”才能和“過”替換,基本意義不變。
3.弱持續(xù)性動詞
A.安排、安慰、搬、辦、比、表演、表揚、裁、擦、查、唱、吃、抽、吹(氣)、吵(吵架義)、答、打、打掃、點、掉(頭)、動、讀、鍛煉、對、發(fā)、發(fā)展、翻、翻譯、分、分析、復習、改、改變、干、搞、告訴、給、改、夠、刮、廣播、喊、喝、還、換、回答、講、介紹、看、考、烤(面包)、領導、賣、念、敲、商量、收、收拾、刷、掃、上(課)、燒、拾、說、送、踢、討論、聽、跳、推、問、洗、研究、演、摘、走(路)
B.買、剪、澆、理(發(fā))、吃、喝、學、教、修
弱持續(xù)性動詞的量比較大,上面僅是例舉性的。
1)弱持續(xù)性動詞后面都能帶“完+了1”表示動作的完成。當動詞后有補語“完”時,“了1”不可以用“過”替換。
(59)我是前天看完了1這部電視劇的?!?我是前天看完過這部電視劇的。
2)弱持續(xù)性動詞一般不以“動+了1+簡單賓語”的形式單獨成句。這類動詞后帶“了1”,一般都與動詞實施后所涉及的量有關。如果動詞后面有賓語,賓語前一般還有數量詞或其它修飾語充當定語,不能帶簡單賓語?!斑^”可以帶簡單賓語,表示曾經有過的經歷;也可以帶復雜賓語,這時句中的“過”可以用“了1”同義替換,表示動作沒有持續(xù)到現在的“過去”。
(60)*他喝了1可樂。→他喝過可樂。
(61)他喝了1一杯可樂?!冗^一杯可樂。
3)這類動詞后還常常帶時量賓語或者動量補語。當句尾沒有“了2”時,“動詞+了1+時量賓語/動量補語”表示的動作已經在說話前結束,其狀態(tài)不持續(xù)。這時句中的“了1”可以用“過”同義替換。如:
(62)她看了1一會兒電視?!催^一會兒電視。
(63)課文我讀了1兩遍?!n文我讀過兩遍。
句尾帶“了2”時,表示到說話時或某個時間點以前動作還在持續(xù),這時,句中“了1”不能用“過”替換。
(64)大家討論了1兩個多小時了?!蠹矣懻撨^兩個多小時了。
有時,在有后續(xù)句的句子中,B類動詞帶“了1”后面再帶時量賓語時不是表示動作持續(xù)的時間,而是表示從動作完成到說話的時間。此時“了1”可以用“過”同義替換。如:
(65)飯剛吃了1一個小時,你怎么又吃起蛋糕來了?→飯剛吃過一個小時,你怎么又吃起蛋糕來了?
(66)電視機剛修了1一天,又壞了?!娨暀C剛修過一天,又壞了。
4)在兩個動詞的承接句中,“了1”一般都可以和“過”同義替換。如:
(67)他吃了1飯就走了?!赃^飯就走了。
(68)我給她打了1電話以后,才明白錯怪了她。→我給她打過電話以后,才明白錯怪了她。
需要指出的是,在“V+了1/過+時量賓語+謂詞性成分”連動句中,時量賓語表示動作行為持續(xù)時間的計時點就兩種可能性了。
(69)看了1三天就膩了。
(70)看了1三天就忘了。
例(69)表示了第一種可能性。計時起點是“看”的開始點,時量賓語表示行為持續(xù)的時間。這時句中的“了1”不能用“過”同義替換。例(70)表現了第二種可能性。計時起點是“看”這個行為結束點,當“忘”這個動作實現時,“看”已經是曾經發(fā)生的過去,時量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結束以后經歷的時間。顯然,句中的“了1”可以用“過”同義替換。
參考文獻:
[1]孔令達.動態(tài)助詞“過”和動詞的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
[2]劉勛寧.現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88,(5).
[3]陸慶和.實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馬慶株.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J].中國語文,1981(2).
[5]張曉鈴.試論“過”與“了”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1).
(張?zhí)駵?,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