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語義與語法功能、語義指向和演成情況等方面分析探討了“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指出這類副詞在語義上具有兼容性,兼表總括與動作、時間的一致性,句法上修飾限制肯定式動詞謂語,其語義指向比較復(fù)雜,由含有[總括][共同]語義成分的動詞或形容詞虛化而來。
關(guān)鍵詞:“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 語義功能 語法功能 語義指向 虛化
總括范圍副詞,是指對與某一動作行為或性狀發(fā)生關(guān)系的主體或客體的范圍進行總括的副詞。根據(jù)其語義、語法功能的異同,我們可以把古漢語中的總括范圍副詞分為三類:
1.表共同:俱、皆、偕、并、並、兼、共、齊、通、同、胥、相。這一小類在表總括的基礎(chǔ)上強調(diào)主客體同時或一起發(fā)出或接受某一動作行為,側(cè)重于動作、時間的一致性。
2.表全部:皆、具、俱、并、並、兼、共、齊、通、咸、畢、盡、悉、備、舉、遍、率、一、都、全、金、胥、凡。這一小類表示主、客體全部發(fā)出或接受某一動作行為,或全部具有某一性狀,側(cè)重于主客體的整體性。
3.表歸總:凡、合、總、要。這一小類側(cè)重表示總括后的結(jié)果如何,尤其側(cè)重數(shù)量的統(tǒng)計。
本文主要分析、探討“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的語義與語法功能、語義指向和演成情況,以便使我們對這類副詞有個更加清晰的認(rèn)識,進而加深對古漢語中總括范圍副詞的了解。
一、語義、語法功能
(一)“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的語義功能
“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既有總括范圍副詞的共性:表總括;也有自身的特性:表主客體發(fā)出或接受某一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即同時或一起發(fā)出或接受某一動作行為。根據(jù)語義側(cè)重點的不同,又可分為表一起(俱、皆、偕、并、並、共、通、齊、同、胥、相)和表同時(兼、并、並)兩類,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一起”類總括范圍副詞表示不同主、客體一起發(fā)出或接受某一動作行為,強調(diào)動作的一致性。
A.表示不同主體一起發(fā)出某一動作行為,多數(shù)“共同”類副詞都表示這一意義。如:俱、皆、偕、共、同、通、齊、并、並、胥、相等這些副詞大都可以出現(xiàn)在“主+(與+賓)+副+v”這一結(jié)構(gòu)中,而“通、齊、胥”一般不用于該格式。如:
(1)田忌與孫臏、田嬰俱伐魏,敗之馬陵。(《史記·孟嘗君列傳》)
(2)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3)與絳候陳平共立代王為孝文皇帝。(《史記·灌嬰列傳》)
(4)于是詔諸尚書通議。(《后漢書·朱暉傳》)
B.表示不同客體一起承受某一動作行為,“并”常用來表示這一意義。如:
(5)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fù),豐未復(fù),唯陛下哀憐之?!迸娓感止陶?,乃并復(fù)豐,比沛(《史記·高祖本記》)
(6)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并誅之,臣不敢遣王。(《史記·呂太后本記》)
2.“同時”類總括范圍副詞強調(diào)時間的一致性。內(nèi)部可分為以下幾類:
A.表示同一主體對不同對象同時施行同一行為,如:
(7)秋七月,齊侯、鄭伯為衛(wèi)侯故如晉,晉侯兼享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8)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quán)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荀子·不茍》)
(9)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戰(zhàn)國策·燕策二》)
(10)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蘇秦為縱約長,并相六國。(《史記·蘇秦列傳》)
B.表示同一主體同時施行不同行為。表示該意義的“并”常位于后一小句句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連接小句的功能,為進一步虛化為連詞提供了句法條件,如:
(11)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史記·項羽本記》)
(12)……醢九侯,鄂侯爭之疆,辨之疾,并脯鄂侯。(《史記·殷本記》)
C.表示不同主體同時施行某一動作行為,如:
(13)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史記·秦本記》)
(14)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興。(《國語·周語下》)
(15)乃令騫因蜀犍為發(fā)閑使,四道並出:出駹出冄。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二千里。(《史記·大宛列傳》)
(二)“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的語法功能
總括范圍副詞一般位于謂語前做狀語,起修飾限制作用,但因內(nèi)部各小類語義功能不同,各自所修飾限制的謂語也就有所不同。
1.“全都”類總括范圍副詞都可以修飾限制動詞謂語,有的還可以修飾限制形容詞和名詞謂語,如:
(16)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史記·貨殖列傳》)
(17)列侯畢已受封。(《史記·蕭何世家》)
(18)王如用予,則豈徙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公孫丑下》)
(19)臣聞天下所與共六尺與者,皆天下豪英。(《史記·袁盎列傳》)
2.“歸總”類總括范圍副詞以修飾限制數(shù)量(名)詞組謂語為主,有時也可修飾動詞謂語,如:
(20)兵即度幕,人馬凡五萬騎,與驃騎等咸擊匈奴單于。(《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
(21)和平之年,重增封冀萬戶,并前所襲合三萬戶。(《后漢書·梁冀傳》)
(22)朔初入長安,至公東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史記·滑稽列傳》)
3.“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只能修飾限制動詞謂語,如:
(23)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24)妸荷甘與神龍同學(xué)于老龍吉。(《莊子·知北游》)
(25)且夫偕出偕入難,聚居異情惡,不若走梁。(《國語·晉語》)
(26)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離婁下》)
“全都”類總括范圍副詞所修飾限制的謂語以肯定形式為主,如(17)(18)(19)中各例;但有時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
(27)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論語·憲問》)。
(28)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左傳·襄公六年》)。
(29)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史記·項羽本紀(jì)》)。
“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所修飾限制的動詞謂語一般都是肯定形式,如上文所舉各例,在我們所見的材料中未見到否定形式的謂語。
“全都”類總括范圍副詞與動詞謂語之間可有其他限制成分,如副詞、介詞結(jié)構(gòu)等。如:
(30)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漢書·項籍傳》)
(31)悉復(fù)得其故城。(《史記·燕世家》)
(32)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紀(jì)》)
(33)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左傳·隱公五年》)
而“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緊貼在動詞謂語前,其間一般沒有其他限制成分。如文中各例。
二、語義指向
在句法平面上,“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與其后的謂語有直接的語法關(guān)系,即修飾限制與被修飾限制關(guān)系;但在語義平面上,它與謂語之間并無直接聯(lián)系,而與它的總括對象,即在它前面或后面出現(xiàn)的表復(fù)數(shù)意義的體詞性成分有直接聯(lián)系,這種體詞性成分就是它的語義指向,在以下例句中以“一”標(biāo)記詞義指向。
1.“一起”類總括范圍副詞(“并、並”除外)的語義指向一般位于其前,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施事。根據(jù)其句法地位的異同分別舉例說明。
1.語義指向為主語,有時承上下文省略。如:
(34)韓、趙、魏共滅晉,分其地。(《史記·晉世家》)
(35)歷怫然廷詰?zhàn)┰唬骸皩偻ㄖG何言?而今復(fù)背之!”(《后漢書·來歷傳》)
(36)爾忱不屬,惟胥以忱,不其或稽,自恕曷廖?(《尚書·盤庚中》)
2.語義指向為主語和介詞“與”的賓語,有時其中之一可承上上下文省略。如:
(37)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史記·田儋傳》)
(38)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39)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3.語義指向偶爾為兼語。如:
(40)于是詔諸尚書通議。(《后漢書·朱暉傳》)
2.“並”的語義指向以位居其前為主,少數(shù)位居其后。如:
(41)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韓非子·解老》)
(42)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莊子·齊物論》)
(43)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並立三帝,燕趙之所愿也。(《史記·蘇秦列傳》)
(三)“兼”的語義指向一般是位于動詞謂語后的受事賓語,有時可以省略。如:
(44)壬午,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子木與之言,弗能對。(《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45)亂吾治者,常二輔也。誠令廣漢得兼治之,直差易耳。(《漢書·趙廣漢傳》)
(46)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潛夫論·明暗》)
(四)“并”的語義指向比較復(fù)雜,有的位居其前,為施事主語。如:
(47)梁反書遺項王日:“齊欲與趙并滅楚?!保ā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
(48)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并攻昌邑,昌邑未拔。(《史記·高祖本紀(jì)》)
有的位居其后,為受事賓語。如:
(49)吾并斬若屬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0)伍尚至楚,楚并殺奢與尚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51)王后欲令侍者與孝亂以汙之,欲并廢兄弟而立其子廣代太子。(《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有的前、后都有,為受事,有兩種情況:
1.“并”前已出現(xiàn)表具體人或物的體詞性成分,“并”后又以代詞“之”復(fù)指,“之”表復(fù)數(shù)意義。如:
(52)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并烹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53)夏五月癸丑,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從死,并葬之。(《史記·楚世家》)
2.有的語義指向分為兩部分,分別位于“并”的前、后。如:
(54)留侯死,并葬黃石。(《史記·留侯世家》)
(55)王后知王決廢太子,又欲并廢孝。(《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56)子亹至,不謝齊侯,齊侯怒,遂伏甲而殺子亹。於是祭仲恐齊并殺之,故稱疾。(《史記·鄭世家》)
三、演成情況
解惠全先生在《談實詞的虛化》一文中指出“實詞的虛化,要以意義為依據(jù),以句法地位為途徑。也就是說,一個詞由實詞轉(zhuǎn)化為虛詞,一般是由于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適于表現(xiàn)某種語法關(guān)系的位置上,從而引起詞義的逐漸虛化,并進而實現(xiàn)句法地位的固定,轉(zhuǎn)化為虛詞”①。下面我們就從意義和句法兩方面來討論“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的演成情況。
(一)來源于不及物動詞
“俱、皆、偕,并”作為動詞表示“在一起”的意思,在句中只與施事者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這就決定了它們虛化后的語義指向。以“俱”為例。
(57)衍也吾仇,而儀與之俱。(《戰(zhàn)國策·齊策》)。
(58)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59)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莊子·說劍》)。
(60)子胥臨行,謂其子日:“吾數(shù)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汝與吳俱亡,無益也?!保ā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罚?。
例(57)(58)例中“俱”為謂語動詞,表示施事者共同擁有這一靜態(tài)行為“在一起”,施事者由參與行動的雙方共同承當(dāng),一方常由介詞“與”引進。當(dāng)“俱”后與動作性強、意義實在的動詞V連用構(gòu)成“俱V”結(jié)構(gòu)時,“俱”表示后一動作行為的方式狀態(tài),全句語義重心落在V上,從而“俱”退居次要地位,成為修飾限制后一動詞V的狀語。這樣“俱”的動作性逐漸消失,固有的總括義逐漸增強,最終虛化為表共同的總括范圍副詞,如例(59)(60)。
作為“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並”出現(xiàn)較早,在甲骨文中就已使用。如:
(62)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尚書·胤征》)
(63)有眾率中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湯誓》)
后一用例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引用時,“皆”作“偕”,這就說明“皆”“偕”在時間上先后相繼,自用“偕”表“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后,“皆”則專用來表示“全都”類總括范圍副詞。到戰(zhàn)國晚期,“偕”逐漸被“俱”取代。
(二)來源于及物動詞
1.“共”“同”作為動詞,表示共同擁有或承受,“共同”這一義素決定它們在句中只與施事者有語義聯(lián)系,從而也就決定了虛化后副詞的語義指向——位于該副詞前。以“共”為例。
(64)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
(65)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66)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67)諸將相與瑯邪王共立代王,是為孝文帝。(《漢書·荊燕吳傳》)
例(64)(65)例中,“共”是謂語動詞,可帶體詞性賓語。當(dāng)其與另一動詞連用時,因意義不如該動詞具體而使語義重心后移,“共”則由謂語動詞退居狀語位置,這種語法地位的改變促使它虛化為表共同的副詞,如例(66)(67)例。
作為副詞,“同”在甲骨文中就已使用?!肮病钡酱呵飸?zhàn)國時期才開始使用,但其發(fā)展較快,漢以后,使用頻率已高于“同”。
2.“兼”“并”作為動詞,表示同時擁有或涉及幾個方面,兼并等義。以“兼”為例。
(68)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傳·昭公八年》)
(69)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山言德行,孔子兼之。(《孟子·公孫丑上》)
(70)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蠧》)
(71)皇帝并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李斯會稽刻石)
例(68)(69)中“兼”是謂語動詞。當(dāng)它與另一動詞連用時,全句語義重心后移?!凹妗蓖司訝钫Z位置,從而虛化為“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如例(70)(71)。
“兼”“并”作為副詞出現(xiàn)較晚,大約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以后沿用并發(fā)展起來。它們與上述其他詞不同的是:“兼”“并”虛化為副詞后,它們的動詞用法仍繼續(xù)沿用,并形成并列復(fù)合詞“兼并”;而“俱”“偕”“共”“同”等在完成虛化之后,它們的動詞用法就基本不再使用。
(三)來源于形容詞
1.“齊”作為形容詞有整齊、一致的意思,在句中做謂語,一般與前面的體詞性成分有語義聯(lián)系。如:
(72)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孟子·公孫丑下》)
(73)兵合而不齊。(《孫子兵法·九地》)
(74)齊烏枝鳴曰:“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彼兵多矣,請皆用劍。”(《左傳·昭公廿一年》)
(75)金觴華以交馳,清弦嘈囋以齊唱。(《抱樸子·內(nèi)篇·暢玄》)
例(72)(73)中“齊”是形容詞做謂語。當(dāng)它后跟動詞或動詞短語時則退居狀語位置,這種語法地位的改變促使其虛化為副詞,如例(74)(75)?!褒R”作為副詞,雖在《左傳》中已有用例,但直到漢以后才較常用。⑤
2.“通”作為形容詞表示“共同的”意思,做定語,受詞義限制,雖修飾后面的中心詞,但不與之發(fā)生語義聯(lián)系,而與其前的體詞性成分有語義聯(lián)系。
(76)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戰(zhàn)國策·趙二》)
(77)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78)于是詔尚書通議。(《后漢書·朱暉傳》)
(79)歷怫然廷詰?zhàn)┰唬骸皩偻ㄖG何言?而今復(fù)背之!”(《后漢書·朱暉傳》)
例(76)(77)中“通”形容詞做定語,當(dāng)其后跟動詞或動詞短語時,“通”做狀語并虛化為副詞,如例(78)(79)。常用于漢魏以后。
3.“相”常用作副詞表示動作由兩個或多個主體交互施行。這一語義特點為它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并決定了其引申義的語義指向。
(80)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禮記·學(xué)記》)
(81)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八十章》)
(82)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離婁下》)
(83)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
例(81)中“相”表互相,例(82)(83)中“相”表“一起”,這種用法大概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后代不太常用。由“互相”義發(fā)展出“一起”義,屬于副詞內(nèi)部的引申。
4.“胥”作為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是假借而來的,在《詩經(jīng)》《尚書》中用得比較多,其他書則罕見。
從這些副詞的演成情況來看:
(1)這些副詞的虛化源都含有[總括][共同]兩個語義成分,為其虛化為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提供了可能性;而使這種可能性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就是它們所處的句法地位——狀語,正是這兩方面的雙重作用促使那些實詞逐步虛化,成為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
(2)這些副詞多少還保持原來實詞的一些特點,它們的來源就是以這些殘留的特點為線索考求出來的,殘存的特點對這些副詞的語義、語法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結(jié)語
文中討論的共同類總括范圍副詞雖同屬古代漢語這一時間層面,但就具體每個詞而言,其產(chǎn)生的時間有先有后,使用頻率有高有低,使用范圍有寬有窄。盡管如此,我們也必須承認(rèn)它們已成為總括范圍副詞系統(tǒng)中的一個獨立的子系統(tǒng):既有總系統(tǒng)的共性,即表總括;又有子系統(tǒng)的特性,即語義上側(cè)重動作、時間的一致性,句法上修飾限制肯定式動詞謂語。
參考文獻:
[1]解惠全.談實詞的虛化[A].語言研究論叢(第四輯)[C].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89.
[2]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4.
[3]何樂士.左傳語言研究文集(第一分冊《左傳范圍副詞》)[C].長沙:岳麓書社,1994.
(張亞茹,北京語言大學(xué)漢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