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對于敘事類文本教學,近年來爭論頗多。工具性與人文性之外,又有“例子說”與“引子說”的爭端。一些老師認為,敘事類文本內容簡單,很多篇目并不具有經典性示例作用,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僅將這類文本當做“引子”。在引出需要探究的問題后,即可將其拋開,然后依照老師的自主建構,使課堂教學活動在老師預設的問題上展開。
又有一些老師,鐘情于依照中考、高考命題形式指導課文的學習。在他們的課堂上,敘事類文本無論情節(jié)多么生動,情感多么豐富,也只不過是一道道簡答題。老師只把有效獲取考分的方法作為文本解讀的最高技巧來傳授。
還有一些老師,出于“雕塑學生靈魂”的目的,總愛用當下的思想顛覆前人的精神。于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敘事類文本,常常被他們解剖得“滿目瘡痍”,使作者原意遭曲解,編者意圖無法落實。
“亂花漸欲迷人眼”。雖說“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作為教材中的課文,之所以放置在彼冊課本、彼個單元中,肯定不會是率性而為,其中必然包含著某些符合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符合語文知識體系結構、符合思維發(fā)展需要的成分。課堂教學活動,是以這些成分為依托組織活動,還是撇開它們,只依照教師的自主價值取舍組織活動?這不但將影響文本的賞鑒,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需求。
圍繞“敘事類文本教學”這一專題,本期我們從不同視角組織了三篇文章。三位老師的觀點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他們觀點也可能失之偏頗,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借助他們的思考,我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