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向我推薦了一篇文章,大意如下:
一天,一只繭上裂開了一個小口,蝴蝶艱難地將身體從那個小口中一點點地掙扎出來。轉(zhuǎn)眼幾個小時過去了,看起來蝴蝶似乎已經(jīng)竭盡全力,不能再前進一步了……旁邊有個人一直在觀察著,他決定幫助蝴蝶。他拿來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繭破開。蝴蝶很容易地掙脫了出來,但是它的身體卻萎縮著,翅膀緊緊地貼著身體……那個人期待著在某一時刻,蝴蝶的翅膀會伸展開,成為一只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這一刻始終沒有到來!實際上,這只蝴蝶在余下的時間里都極其可憐地萎縮著身子,拖著無力的翅膀在爬行,它永遠也不能飛起來了……
讀過之后,我一方面驚喜于學生閱讀內(nèi)容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又沉浸在文章給自己帶來的思考之中。在我們的生命中,掙扎和奮斗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如果生命中沒有障礙,我們怎能成長?如果生命中缺少挫折的磨煉,我們又怎能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毫無畏懼地生活,直面所有的障礙和困境,并充滿信心地克服它們,成為真正的強者。對于生命中注定的痛苦,你無法回避,也不必回避。是的,這就是風雨之后方有彩虹的道理。但“化繭成蝶”把它詮釋得更深刻,更震撼人心。
仔細想想,我雖然明白這樣的道理,卻沒有把它很好地運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不該放手的不放,該放手的也不放,真可以稱得上是“用心良苦”呀!一方面經(jīng)常對學生喊著“失敗是成功之母”等口號,另一方面又不給學生體驗失敗、咀嚼痛苦的機會。一直以來,自己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太多的問題,只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形式上,沒有真正走入學生的心靈,沒有真正把握住教育的精髓,大多數(shù)時候還是在關(guān)注自己的課堂是否成功。雖然我也期盼能在對話中生成突發(fā)事件,生成“精彩”,卻往往不由自主地把它們扼殺在搖籃中。
讀過這篇有關(guān)蝴蝶的文章后,我對尊重、愛護學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中要給學生留下反思的余地,使他們有時間去判斷、去體會,從而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對學生要有“平常心”,幫他們成功,也要允許他們失敗。在某些時候做老師的不妨“袖手旁觀”,讓學生接受一下現(xiàn)實生活的考驗。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會一直是艷陽天,讓他們自己學會克服困難,從而提高能力,是我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