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材研究》是專門研究母語教材的系列書。共十卷,五百萬言,洋洋大觀,探討了我國一個多世紀以來語文教育及課程教材的歷史經驗,以及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母語課程教材的情況,稱得上煌煌巨著。該書主要編者洪宗禮老師,一個在一線任教的中學教師,聯(lián)手上百位有建樹的語文專家,歷經十多年漫長而艱難的跋涉,完成了這樣一部在規(guī)模和質量上都有重大突破的著作。實在令人敬佩。
這是一套奠基之作,為語文課程與教材的研究打基礎,為當前正在推行的語文課改打基礎。課改的大方向正確,成績顯著,積累了許多經驗。但也面臨不少問題與困擾,需要認真總結。這些總結不應停留于一般的經驗描述,也不止是向上的匯報,應當有一些專門的研究,能把課改問題提升到教育科學的層面,前提就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清醒的理論參照。當前課改的實踐經驗以及所需解決的問題,是研究的出發(fā)點和生長點,也是研究的“歸宿”:我們的研究終究還要解決語文教學的實際問題,推進學科的發(fā)展。目前有兩樣基礎性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弄清“家底”。百年來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國語文教學的歷史經驗,就是“家底”。盡管人們對語文教學狀況有這樣那樣不滿。甚至有些憤激,但無可否認,以往的語文教學還是成績巨大,經驗豐富。當我們進入研究,就必須對此保持一種溫情與敬意,當然還要加上分析的態(tài)度,守正創(chuàng)新,把以往語文教學好的東西繼承下來,絕不能搞虛無主義,一切推倒重來。其二,就是放開眼界,廣為借鑒外國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特別是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是照搬理論,而是結合國情,讓異域文術新宗。真能落地生根,為我所用。應當說,如何結合語文課程與教材的改革來清理“家底”,借鑒域外理論,這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母語教材研究》在這節(jié)骨眼上出版,如同及時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該書共十卷,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回顧總結我國由清末至今語文課程與教材的歷史經驗,梳理語文課程教材演進的線索,比較精彩的是其中對代表性教材的評價。編者從搜集到的數百套教科書中遴選出有代表性164篇課文,深入探究其選文(或自編自撰、特約撰文)的思路和原則,討論語文教科書編制的基本規(guī)律,總結成敗得失,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科學編制教科書提出一些建議。這也是前面所說清理“家底”的工作。心中有數,才不致于妄自菲薄,因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經驗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第二部分是翻譯介紹國外母語課程標準和教材情況,材料豐富,博取約說。例如。外國的母語教學課程標準是如何制定的,其理念和側重點各有哪些不同,教材編制、審定和使用有哪些規(guī)定等等。都有精到的敘述。這對于當前新課標的修訂以及教科書編寫,無疑都會大有增益。
書的第三部分力圖從前兩部分資料評述中超越出來,進行中外比較,包括語文教材編制基本問題研究。中外語文教材模式比較,等等。這些研究往往扣緊當前課改所面臨的某些問題,反思中求突破,借鑒中求創(chuàng)新,洞燭幽隱,多有辨證,新見疊出。這套書非常實用,是概觀性、資料性的工具書。研究者、語文工作者和老師可以順藤摸瓜,從中獲取許多語文教學研究的信息資源;又是很有問題意識、非常切合實際的一部專著,預料對當前的語文課改能起到大的推進作用。
這套書讓我領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不能簡單地以“認知的方式”來對待“籌劃問題”。否則很容易導致對現實問題的視而不見,使我們的研究工作淪為“坐而論道”的無效。無論制定課標,還是改革課程,編寫教材,都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然牽涉到方方面面,要靠某些“合力”來最終完成,重要的是既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又有高遠開闊的胸懷,以及必要的理論觀照。聯(lián)系當前語文課改狀況來讀《母語教材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推薦理由:這套著作是對母語教材進行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科學研究十數年之久的科學成果,奠定了我國創(chuàng)新母語課程教材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