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主要是一個圖書學的概念,包含內容很廣,既含圖書的制作或印刷、載體材料(竹、帛、紙等)特點,也指圖書的圖像、文字(正文、序跋、題記等)內容。版本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從古籍整理中構建起來的一門具有實用性價值的學問。專家學者熱衷于研究的也基本上限于古代圖書的版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圖書的版本問題,應像對待古代圖書的版本一樣,給予應有的關注。
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三十年,處于動蕩不安、急劇變化的狀態(tài)。紛繁復雜的社會狀態(tài)必然導致作家的思想、世界觀發(fā)生各種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思想意識的變化,作家常常會對自己的作品加以修改,這是極其自然又無可厚非的事情。因此,對一個現(xiàn)代作家進行研究,就不能只局限于從他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中去探索他思想的變化,還應該從他在不同時期出版的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去發(fā)現(xiàn)他的變化。
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版本變遷的動因
1.因為作品被禁而出現(xiàn)偽裝本、刪節(jié)本等
有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因為被禁而出現(xiàn)了偽裝本、刪節(jié)本。如《咆哮了的土地》改名為《田野的風》出版,《子夜》、《山雨》等出現(xiàn)過刪節(jié)本。1933年開明書店出茅盾的《子夜》初版本?!蹲右埂烦霭婧髽O為暢銷,因查禁,開明書店在1934年便出了只有17章的刪節(jié)本?!蹲右埂纷鳛樽笠硇≌f的代表作,真實地描寫了1930年前后中國社會多方面的現(xiàn)實及其因果連鎖關系。從小說的標題寓意、敘事內容和思想傾向等都可以看到這部作品與國民黨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相悖。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勇氣和膽識。但是在30年代,《子夜》要出版也是有所顧忌,不能不講究一點寫作策略。初版本《子夜》在敘事上便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1939年,茅盾在新疆學院的演講中就談到這種情況:“因為當時檢查的太厲害,假使把革命者方面的活動寫得太明顯或者是強調起來,就不能出版。為了使這本書能公開的出版,有些地方則不得不用暗示和側面的襯托了。不過讀者在字里行間也可以看出革命者的活動來。比如同黃色工會斗爭等事實,黃色工會幾個字是不能提的?!盵1]紅軍的活動也不是正面敘述而是通過書中的資本家、教授等人物交談帶出。最明顯的是敘事者假裝站在官方立場,既通過人物之口罵“共匪”、“農匪”,又在敘述語言中大量用“共匪”、“農匪”等字眼(這些詞在修訂本中都改過來了)。這些做法都是為了通過檢查官的耳目,使《子夜》能得以順利出版。然而《子夜》還是觸動當局了,初版本出版不久還是遭禁。《子夜》應刪改的理由如下:“二十萬言長篇創(chuàng)作,描寫帝國主義者以重量資本操縱我國金融之情形。P.97至P.124譏刺本黨,應刪去,十五章描寫工潮,應刪改。”這第97頁至第124頁,其實就是整個第四章。[2]“譏刺本黨”是指初版本第四章寫了粗野、愚蠢的曾家駒得到國民黨“某省某縣第某區(qū)黨員證第二十三號”成了“黨老爺”,以及曾家父子重視黨證的不同心理。寫了這位國民黨黨員如何打劫和強暴婦女的過程。第十五章的“描寫工潮”其實寫到了屠維岳如何同工會的錢葆生較量的內容,但女工在革命者瑪金等人領導下罷工、沖廠的情節(jié)更打眼。這兩章犯了時忌,國民黨自然不會放過。當書店老板問茅盾如何刪改這兩章時,茅盾說:“我覺得與其刪改,弄得面目俱非,不如干脆把這兩章抽掉了事。所以一九三四年再版的刪改后的開明版《子夜》,就只有十七章了?!盵3]這就是《子夜》的刪節(jié)本。《子夜》一經刪削,就成為肢體不全、前后斷裂的文本了。茅盾最初想通過長篇小說去完成表現(xiàn)中國“整體性”現(xiàn)實的神話。這個寫作計劃幾經壓縮,最后才有了初版本《子夜》這部“半肢癱瘓”(茅盾語)的作品。初版《子夜》中留下幾個未及展開的小結構,第四章就是其中之一。農民運動這條線在第四章戛然而止,為《子夜》留下殘缺。但后人閱讀這個文本時并未為此深感惋惜,而是把這條線索轉讀為小說的重要背景。[4]刪節(jié)本刪去此章,文本的背景更加模糊,第一章吳老太爺之逃入上海也就沒了照應,后來來到裕華絲廠的曾家駒也就沒了來源。工人運動是小說另一線索,第十五章則是工運發(fā)展的高潮。刪節(jié)本刪此章,這個高潮不再存在。領導工運的革命者形象更蒼白,對李立三路線的批判也抹去了。這兩章的刪除,不僅造成小說章節(jié)內涵的損耗,而且使小說中的社會關系、情節(jié)演變的因果牽聯(lián)被割斷。初版本的殘缺畢竟是作家的創(chuàng)造,不失為殘缺之美。刪節(jié)本的割裂則導致殘缺過度,是人力所為。
2.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支配下的文學規(guī)范對文學生產的影響
為了與新的文學規(guī)范接軌,表現(xiàn)新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1950年以后,20至40年代的長篇小說名作幾乎都進行了跨歷史語境的修改,出版了眾多的修改本。按當時的主流話語所說,許多作家都屬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進入50年代以后,作家們?yōu)檫@樣的寫作感到羞愧,所以一旦以前的作品有了重印的機會,他們就會認真修改。典型如曹禺,是來自國統(tǒng)區(qū)作家中最早反省自我的作家。1950年10月,他在《文藝報》第3期上發(fā)表了《我對今后創(chuàng)作的初步認識》,把過去的劇作基本否定了,主動地進行自我批判,其中有這樣的表述:“我是一個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階級’這兩個字的含義直到最近才稍稍明了。原來‘是非之心’、‘正義感’種種觀念,常因出身不同而大有差異?!?951年,開明書店邀請作家編輯其劇作選集,曹禺對《雷雨》、《日出》和《北京人》進行了修改,其中《雷雨》和《日出》改動最多,在同年8月出版的《曹禺選集》中,作家在“序言”中對修改舊作的動機進行說明:“我沒有在寫作的時候追根問底,把造成這些罪惡的基本根源說清楚?!晕医袢账_到的理解,來衡量過去的勞作,對這些地方就覺得不夠妥當?!庇纱丝梢钥闯觯骷业奈C感來自于極力地改變自己適應時潮的精神焦慮。為了克服《雷雨》中的所謂宿命論思想,符合階級規(guī)律,作家對作品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改,第4幕幾乎是推倒重來。侍萍再次與周樸園見面時,作家讓侍萍罵周樸園是“殺人不償命的強盜”。而周萍的墮落成了周樸園教唆的結果,作品中有這樣的臺詞:“有你這樣的父親就教出這樣的孩子?!濒敶蠛1桓膶懗闪艘粋€擁有“工人階級的品質”的罷工領導者,作品中還添加了一個作為黑暗官府代表的人物——省政府參議喬松生,他和周樸園的交往成了官商勾結的鐵證,魯大海則戳穿了他們狼狽為奸的陰謀。周萍先同蘩漪私通,隨后玩弄四鳳,最后又要和蘩漪私奔。周沖沒有觸電死亡,四鳳也沒有尋短見。作品的悲劇意味幾乎蕩然無存。耐人尋思的是,作家的修改如他自己所意料的那樣“越描越糟”,讀者難以接受這種改寫,195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曹禺劇本選》時,作家又改了回去,但也有許多重要修改,例如刪掉了《序幕》和《尾聲》等。
3.作者思想意識和藝術上的變化引起作品的修改
1982年初版的《郭沫若全集》第一卷中的《匪徒頌》這首詩的第二段:
鼓動階級斗爭的謬誤,餓不死的馬克思呀!
不能克紹箕裘,甘心附逆的恩格斯呀!
亙古的大盜,實行共產主義的列寧呀!
西北南東去來今,
一切社會革命的土匪呀!
萬歲!萬歲!萬歲!
篇末注明該詩作于1919年末,其實這是錯誤的,據(jù)桑逢康的《〈女神〉匯校本》,這首詩最初發(fā)表在1920年1月23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前面三句是:倡導社會改造的狂生,天奪其魂的羅不爾呀!/倡導優(yōu)生學的怪論,妖言惑眾的哥爾恫呀!/亙古的大盜,實行“波爾維時候”的冷伶呀!1921年,這首詩收入詩集《女神》時這三句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但所提到的三個人并沒有改動。這首詩在最初發(fā)表和收入《女神》初版本時,都只歌頌了列寧,并沒有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1928年出版《沫若文集》時,郭沫若將這三句改為:發(fā)現(xiàn)階級斗爭的謬論,窮而無賴的馬克思呀! /不能克紹箕裘,甘心附逆的恩格斯呀! /亙古的大盜!實行共產主義的列寧呀!1953年版《女神》時,又把第一句中“窮而無賴的馬克思”改為“餓不死的馬克思”。這說明到1928年,郭沫若對馬、恩和馬克思主義有了新的認識,認為社會革命學說的代表應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而羅素、哥爾棟不能與這三人比擬,所以便將羅素、哥爾棟換成了馬克思、恩格斯。
4.語言規(guī)范化的要求
1955年10月,全國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問題學術會議召開,接著《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號召作家們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化。為了響應這一運動,很多作家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對解放前的作品做了修改。葉圣陶出文集本《倪煥之》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幾乎逐字逐句修改《倪煥之》,用50年代的規(guī)范漢語取代了20年代的書寫語言。葉圣陶的修改原因主要就是為了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guī)范化。沈從文小說的寫作年代在“五四”后到解放以前,與其他作家一樣,他所使用的語言是白話文,且含有少量的文言因素,又有不少從“偏僻一隅”的家鄉(xiāng)所帶來的方言。沈從文1957年結集出版的《沈從文小說選集》中,主要通過調換音節(jié)、增刪詞匯等方法,使文言詞句、近代白話詞句和方言詞句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規(guī)范。如在《丈夫》、《蕭蕭》、《貴生》這幾篇小說中,初版中的“皆”、“故”、“沿了”、“類”,在文集本中都改為“都”、“所以”、“沿到”、“象”。
二、現(xiàn)代文學版本修改對作品的影響
作品的修改,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原來的文本,縱觀這種修改的影響,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總的來說消極的方面甚于積極的方面。
1.削弱了人物形象的豐滿
修改后的版本相對于初版本來說,人物形象的豐滿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例如曹禺《雷雨》修改后周沖的形象。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雷雨》第一個單行本,人們常常稱它為“文化版”。1951年,開明書店出版了《曹禺選集》,人們把這個版本稱為“開明版”,其中《雷雨》作了大幅度修改。人們常常把蘩漪作為《雷雨》的代名詞,忽略了對周沖這個形象的整體把握。《雷雨》的修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力圖使作品符合主流意識。按作者原來的創(chuàng)作意圖,周沖應該是一個單純的、富有理想的青年,與他母親一樣,是一個具有新思想的人,同時他也要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正如作者在《雷雨·序》(文化版)中所說,“他最無辜而他與四鳳同樣遭受了慘酷的結果”。他在一重又一重的夢想破滅之后,必然走向毀滅,這是作者藝術創(chuàng)作構思中最為理想的結局。然而,作者在開明版中,沒有讓周沖走這條路,周沖在整個文本中的地位明顯降低,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樣消減了整個《雷雨》的悲劇精神。在開明版本整個第四幕中,周沖都沒有什么行動,曹禺在《雷雨》序中說:“周沖來去這樣匆匆,這么一個可愛的生命偏偏簡短而痛楚地消逝,令我們情感要呼出:‘這確是太殘忍的了’?!遍_明版本沒有把他寫成一個悲劇,是為了照顧其他人物,帶有很明顯的階級圖解的成分。它弱化了周沖的個性,他只不過是一個為了行動而行動的人,他的身份特征沒有被凸現(xiàn)出來。開明版在文化版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動,但個別地方更多的是直接刪出,這讓我們感到改動后的語言粗糙無味,遠不如文化版有戲劇色彩,顯得過于直白,缺少一種審美情趣,讓我們再也看不到一個具有個性的時代青年。在《雷雨》文化版中,用了很多旁白介紹周沖出場:“周沖——周樸園的小兒子,十七歲,穿著打球的白衣服,左腋下挾著一只球拍,一面用毛巾擦汗,快步走進。他有著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臉色通紅,眼睛欣喜地閃動著?!遍_明版對它進行了大量的刪減:“周沖——周樸園的小兒子,十七歲,穿著打球的白衣服,左腋下挾著一只球拍,一面用毛巾擦汗,快步走進?!备膭雍蟮闹軟_顯得有一點呆板,缺少靈性。作者通過周沖的視覺交待了蘩漪與父親、周萍的關系,而這個視角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事關重要。從周沖這種陌生的眼光,可以更好地透視周萍、蘩漪、周樸園等角色的內心世界。開明版把這部分全部刪掉,作為母親的復雜性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他對父親的感情是異常復雜的。在開明版里,周沖對四鳳說:“我不喜歡講強權的人,我的父親我就不喜歡?!痹谖幕鏇]有這一段臺詞。還有,在文化版里,當他與魯大海發(fā)生沖突時,他說:“你,你那樣說話,——是我想不到的,我沒有想到我的父親的話還是對的?!遍_明版卻刪去了這一句臺詞。文化版周沖對父親的認識更為真實,沒有階級圖解的色彩。從文化版來看,周沖心目中最初所建構的工人意識是比較單純,隨著劇情的推動,他逐漸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在開明版中,作者卻刪掉了他同情工人的話:“我以為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們應該同情的?!边@顯然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政治運動。當他對大海失望之后,仍有一絲希望,所以他說:“我還是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愿意同我拉一拉手么?”這種具有紳士風度的性格,在開明版中全刪掉了。這樣的臺詞比較符合作者原創(chuàng)的意旨和人物的個性,對推動整個劇情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周沖必然走自我毀滅的道路。從以上可以看出,從文化版到開明版,作家對《雷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在藝術上卻是一個敗筆,他試圖用階級分析法來解構原來的思想。這樣的修改不符合藝術真實,削減了周沖的個性,沒有揭示出特定年代的必然悲劇。
2.破壞了情節(jié)的連貫
為了遷就新的包含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文學規(guī)范,修改本往往會對作品中的故事進行修改、潤色,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原本具有連貫性的情節(jié)。如在沈從文《貴生》這篇小說中,當貴生知道金鳳已許配給五爺后,他一方面心里很難受,但這種難受就像“丈夫”那樣處于一種懵懂狀態(tài),不知道自己該怎樣辦才好。這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來說明:鴨毛要他挑水他就挑水,五爺問什么答什么,而且在百無聊賴的苦痛中竟來編草鞋。他對杜老板是一種既無可奈何、又有所不滿的態(tài)度,但這種情感總的說還是處于被壓抑的狀態(tài),并沒有表現(xiàn)在行動上。事實是要經過五爺娶金鳳時所發(fā)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刺激,他的被壓抑的情感才會爆發(fā)出來。而在這一過程中,他一般是保持沉默,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因為有了這么久的沉默,才導致了后面的大爆發(fā)。一顆沉睡的心醒了,等到“半夜里”時,他才會去“放火”。因此,在沈從文全集本中描述貴生到橋下去看金鳳時,他的動作是在沉默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這很符合貴生的性格,也符合情節(jié)發(fā)展的邏輯??墒堑轿募舅龅男薷模恿速F生對金鳳說的諷刺話及他對杜老板“狠狠”的看),就影響了這種邏輯性。當時的貴生哪有心情對金鳳說諷刺話呢?像貴生這樣的人,最痛苦的時候應該是無言的。而且他對杜老板的不滿也是無聲的,不會是動作強度很大的“狠狠”,不應加上這種激烈的言詞和行動。也許文集本對作品的修改是為了突出雇農貴生的階級覺悟,但這種修改無形中破壞了原作情節(jié)的一致性。
3.修改版本的積極影響
有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修改后,語言的民族化、規(guī)范化向前推進了一步。純語言方面的修改不會使版本釋義上有太大的差異,但卻對版本的風格有一定影響。如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初版本由于成書匆促難免在語、詞中留下一些毛病。同時,這個版本相對來說有較重的“歐化”“文言化”傾向。校訂本在這些方面都作了一些修改,包括對章題語言修改。于是又有了修改本。應該說從校訂本到修改本的這次修改主要的還是這語言修辭上的細改和潤色。這個版本在修改語病、用字太文等毛病的同時,在語言的藝術化方面下了一番細工夫。如第37章中描寫晨景的一節(jié)經過作者的細改以后,堪稱美文了。我們看到修改本用詞更準確、更規(guī)范,行文更流暢、更靈動,邏輯更嚴密,情景更優(yōu)美。